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飛俠碎碎念:為了上5K解析度,我只好選擇了這台NUC 8

飛俠碎碎念:為了上5K解析度,我只好選擇了這台NUC 8

創辦超能網的一個原因就是想有個地方能分享下自己的經驗或感觸,後來動筆很少,借口很多。現在給自己挖個坑,希望能每周和大家聊些話題,內容多與我的生活有關。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飛俠碎碎念,當然,更歡迎在文章最後點下讚賞和留言。

「萬惡之首」——LG Ultrafine 5K雷電顯示器

我一直都偏愛小機器,對這類產品可以說毫無抵抗力,加上多年棄療的強迫症,所以當我開始折騰我的電腦,那段時間就很難停下來。在這次犯病以前,我的辦公電腦是帶Touchbar的Macbook Pro 13,搭配LG Ultra Fine 5K雷電顯示器,再外接蘋果的藍牙鍵盤和觸摸板。最大的好處是顯示器一條電源線,加一條雷電3線連筆記本同時解決供電和數據傳輸,很簡單,沒有理線煩惱,問題是macOS里的過渡動畫會有斷幀卡頓,輸入法也有延遲,說直白點就是筆記本帶不動顯示器。

NUC 8一開始並非驅動5K顯示器的最優選

改變的第一步是換了一台Intel Core i7-6700T+華擎Z270 Gaming-ITX主板的小主機,但最高只能上到4096x2304@60Hz解析度,嘗試i7-8700T+華擎Z370 Gaming-ITX也於事無補(市場上只有華擎這兩片ITX主板帶雷電3介面),Intel核顯支持的最高解析度就這麼多。其實在迎廣肖邦機箱加持下,這套平台很接近完美了,只是解析度必須讓步。

另一個思路是換成獨立顯卡加雷電擴展卡,顯卡雙DP視頻輸出接入雷電卡整合以支持5K解析度,先不說連線變得更複雜以及花更多的錢,為了放進顯卡和擴展卡,只能把主機架構更換為尺寸更大的MATX或ATX。這意味著需要我放棄對小機器的執念,顯然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個選項,買一台帶雷電3介面,性能還可以的筆記本,順便替代掉原來那台。曾經考慮的有頂配的Dell XPS15 9575,二合一,全新模具和全新4K屏,當時美國剛開賣摺合人民幣13xxx元左右,加上我對Intel首度整合的AMD Vega M性能還蠻好奇的,搶先體驗在望(此處插入興奮表情),不幸的是官網訂單多次被砍(要特別感謝駐美國網友Googleache一周多的折騰),蘋果又不急著在這個夏天發布新的Macbook Pro,這條路也走不通了。

最後就是NUC 8,它絕非首選,在衡量性價比的過程中,XPS15略勝一籌,但現在看它似乎是擺桌面上最好的選擇了。早在我考慮之前,梁俊豪已經完成NUC 8的全面評測(鏈接在這裡),我也趁機借來接上顯示器,成功跑上5K解析度,核心問題解決(此處插入撒花表情)。

NUC 8的最大優點是小巧和豐富擴展性

相比起過去的NUC「小方塊」,代號冥王峽谷(Hades Canyon)的NUC 8就像是拍扁再加高,整個體積不過1.2L,這已經是NUC家族中最巨型的一員了。然而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前後都配備了超級豐富的介面,塞得滿滿當當的,擴展能力要說比誰都強。

後置有雙RJ45,雙mini DP 1.2,HDMI 2.0a,4個USB3.0,另外就是電源和3.5mm音頻介面,最特別的是兩個滿速的Type C雷電3介面,也就是說我接了雷電顯示器,還可以再接外置顯卡(或別的設備),40Gbps了解一下。前面板有兩個USB3.0 Type A(藍色是USB 3.0 Gen2,黃色那個支持快充),一個USB 3.0 Gen2 Type C,HDMI 2.0a(for VR),音頻介面,還有標準SD卡讀卡器和紅外接收。側邊竟然還做了個機器鎖介面,難怪有網友笑稱買介面送機器。

另外一點比較有意思的是Intel的燈光控制軟體,前面的電源鍵,3個LED指示燈,還有頂部的標誌性骷髏頭都可以隨意開關/控制顏色/定義功能。我不愛光污染,只保留了電源鍵常亮,但Intel專門為燈光做的這一套電路和控制軟體很值得借鑒,很厲害。

電源笨,售價高,還有一些新發現

說說缺點,拖油瓶般的外接電源,我買的NUC 8基準版(NUC8i7HNK)還是和高配一樣的230瓦電源,所以傻大傻重,塞桌底下倒是沒所謂,如果像廣告女主那樣放在挎包拿回宿舍打機肯定是過分自信了。我還特別試了一下,它不支持使用USB-C口電源驅動。

外觀給我的感覺是有點沉悶,雖說有堆疊蜂窩形散熱口的小巧思,但材質和色調搭配還需要下功夫提升一下。

然後是售價,NUC 8肯定和親民兩字不搭邊。我訂國行基準版的時間比較早,實際收到的時間比商家承諾的晚大半個月,花費比美版高不了多少,但後來普遍都漲到6000左右,京東和天貓飆到6999更是瘋狂,畢竟這還是一台准系統,再加上必須的內存和硬碟(我的搭配是芝奇DDR4 3000 8GX2和三星PM981 512G),錢包以血崩來形容也不為過。這也是我一開始不做考慮的主要原因:太貴了。

我最初就在BIOS里把溫控策略調成Quiet安靜模式,不過是正常使用Chrome,TIM和Office,風扇還是會突然「起飛」,十來秒後又恢復安靜,毫無疑問,散熱是下一步要想辦法改造的地方(比如手動轉速,換液態金屬)。

到手的這20來天,我還遭遇一系列離奇的問題:死活進不去BIOS;更新BIOS失敗;雷電介面拔插幾次後設備識別不到,自然就沒少用重啟和重裝**。其中雷電的兼容問題,就好像早期Display Port連顯示器一樣「玄學」,很不穩定,浪費了很多時間。

這代NUC還有一點被罵比較多的,前面板兩個USB口(指的是藍色那個Type A和唯一的Type C)和SD讀卡器是直連CPU走的PCIe通道,雷電3卻照慣例連接PCH。我專門拿新到的USB 3.0 Gen2 Type C外置硬碟盒搭載M.2 SSD建興T10 256G(讀寫2750/1350MB/s)跑了測試。

結論是前面板兩個USB 3.0 Gen2的介面讀寫速度很快,已經跑到接近介面極限,CPU直連確實有性能優勢的一面。後面板雷電3介面跑USB 3.0 Gen2的速度打了個折扣,分數低不少,我還跑了雷電3模式(另外接盒子PCIe轉接卡),讀取速度可以跑到2500MB,寫入速度卻只有478MB/s,考慮到其中一個雷電3介面被5K顯示器佔用,還沒來得及排除問題(雷電顯卡部分我接下來再折騰),但雷電3介面兩種工作模式的成績還是比預期差了不少。至於剩下的USB3.0 Gen1介面,讀寫在正常水準4xxMB/s。

其他性能我就不跑了,基準版NUC 8用的Core i7-8705G,CPU 4核8線程默頻3.1GHz,比高配只是Turbo Boost頻率低了100MHz,GPU部分少了4組NCU,頻率再低點,我猜也有個強於GTX 1050的水平,應該還能拿得出手。

好了,碎碎念就到這裡。蘋果秋季發布會以前,我大概不會再輕舉妄動了,說到底,種草容易拔草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能網 的精彩文章:

報告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科研實力增速明顯,僅次於美國……
微軟不擠牙膏了,明年Surface Pro或有重大升級

TAG:超能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