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電影《師父》根本不實戰?說說八斬刀類護手單刀的真實用法

電影《師父》根本不實戰?說說八斬刀類護手單刀的真實用法

八斬刀是詠春中唯二的器械之一(另一個是六點半棍),也是港台半個世紀以來武俠片中的常客。這和詠春在南方的影響力有關。有趣的是,八斬刀在電影中卻沒有統一的形象。換一部電影八斬刀就換個樣。《師父》中的八斬刀和邵氏電影的八斬刀看起來像不同位面出品。筆者電影看的不多,但是手上正好有一把品相還行的「八斬刀」,非常有代表性。

這把護手單刀全長497mm,全重708克,重心距握把85mm。柄長99.5mm,握把處刀背厚12mm,刀尖厚度3.9mm。刀背在距離刀尖170mm處開始漸窄,到刀尖處刀背收窄為一條線,刀尖中間鼓起,強化穿刺性能。

護手圈中間起脊,護手處厚5.2mm,刀根部6.8mm,小枝7.8mm厚。菱形刀鐔,23.8mm寬,護手圈距刀莖50.6mm。

不過護手的數據有些不太准。因為如果木質握把還在的話會撐開一些。原本是這樣的

這個風格的刀在18世紀前後的世界各國普遍使用。這個時期的火器雖然普及,但是還沒有好用到不需要冷兵器的程度。所以這種形狀的刀作為副武器佩戴,比如有阿富汗名刀Khyber,刀長和這款八斬刀/蝴蝶刀幾乎一樣,25英寸長,約65厘米。

這刀的使用環境是「聽到敵人的呼吸聲」出刀。這個刀長加手臂,在這個距離正好一攮子把人戳穿。佩劍當然更長,但是使用佩劍的軍官一般用的是手槍。可以這麼理解:你手裡的火器有多厲害,你手裡的刀就有多短。或者可以更短,但是不可以沒有刀。與此相似的是,這個時期的刺刀也普遍在這個長度。哪怕進入19世紀,夏斯波的刺刀也就這麼長。

所以這種武器的潛台詞就是:超過這個距離的戰鬥全部用火器解決。進入這個距離毫不猶豫立刻拔刀。從工藝上來看,如果是國家兵工廠生產的刺刀,那確實可以修長輕便。而清代民間鐵匠方面,幸運,或者說不幸的是,金屬材料的獲得已經很容易了,鐵匠師傅們不再像自己漢唐前輩那樣珍惜鐵料,所以這些民造戰刀顯得十分粗苯。這個客觀因素反過來影響了武師武藝的發展,嶺南武師用多了這樣笨重的短刀後,開始圍繞這個重量錘鍊自己的武術,待到這類武術廣為流傳後,清末的南方刀匠們即便獲得了更堅硬輕便的洋鋼,也還是傾向於打造這種重的短刀。總之是需求慣性使然。

在預設情景上來說,嶺南一帶多山多水網。戰爭主要爭奪崇山峻岭中為數不多的平地隘口,火器多用,需要白刃肉搏的時候雙方已經貼得很近了。非陣戰環境下,船間,林間,極其狹窄的巷間是這種刀最常見的預設場景。

從武術的方面來說,這樣有護圈的刀,適合於短促穿刺,不做像佩劍那樣更大的護圈,是為武者經常換手做準備。打起來左右手來回換。再一個,短刀上的護具,既是防護,也可以在兼容拳法的時候做攻擊工作。攻擊動作很多時候不是為了殺傷敵人,是以攻帶防,主動用護圈打對手,打斷或者干擾對手的攻擊節奏,給自己創造機會。沒有護圈在主動用手的時候就不安全,對手輕輕橫斬、橫點你的兵器就脫手了。用全包式的護圈,確實更安全,但自己手上的動作就會被妨礙了。關鍵是,也不便攜了。

和電影中多變的形象不同,在嶺南地區,「護手單刀」一經出現。這個形制就不怎麼變了,並一直沿用到建國初。這也符合歷史上鐵器形制演變的規律。而八斬刀在《葉問》中變成大菜刀,在《師父》中變成大博依般的獵刀,歸根結底都是為電影服務的結果。套路想好看,器械就得大,人物要突出,器械就要有特點,而且是符合人物性格的特點。這和電影中槍越多越雜,最好不同角色全用不同的槍道理是一樣的。現實當然是另一回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歡樂原始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打力不打劍的決鬥專用!出土漢劍揭示漢代制劍水平與劍術有多牛
江浙滬人一上陣就被嚇破膽?一代文豪辛棄疾為何有此地域黑的看法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