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縱觀中國歷史,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

縱觀中國歷史,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

原標題:縱觀中國歷史,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


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這個真不好說。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那麼幾個厲害的老祖宗,比較哪兒更尚武,這個真無從談起。


但我們換個角度,根據中國歷史發展的自然階段中,各區域對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對推對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作用,不難評價其戰鬥力的高低。


上古時期,掌握著先進生產技術的炎黃部落,因西北氣候異常大舉東遷,擊敗蚩尤的東夷部落,征服黃河流域,確立了最早中國的雛形,奠定了華夏族之基。


中華民族原本就是個尚武的民族。中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炎帝、黃帝、蚩尤及其後代打下的江山。黃帝軒轅氏,起於姬水,三戰炎帝於阪泉,擒殺東夷蚩尤於涿鹿,「天下有不順從者,就前去征討,平定後即離開,一路劈山開道,從未在哪兒安居」(《史記.五帝夲紀》)。炎帝神農氏,起於姜水,八世不衰,足跡遍布黃河流域、長江南北。蚩尤是戰神,頭像就畫在黃帝的旌旗上,四方歸服,不需多言。


炎黃部落即華夏族的前身,仰韶文化應該就是其東漸的文化遺存,依分子人類學結論,其本融合了西遷東夷的西羌族的一支,如今漢人Y染色體上都有M168、M122、M134、M117突變點構成的基因樹(漢、藏僅在M117上不同);山西陶寺、陝西石峁遺址就是他們輝煌文明的見證。若非如此,源於西亞的青銅鑄造、小麥種植、綿羊養殖迅速興盛於中原地區,很難得到合理的解釋。


三代之時,武力以祖地西北為最,東夷次之。正如司馬公在《史記.六國年表第三》中所言:「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綜觀三代,黃帝五世孫夏後氏大禹治水,南伐三苗,劃分九州,建立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東夷之後湯滅夏,定都中原,征討四方,創造了青銅器、甲骨文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黃帝之後武王伐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推行禮樂王道,諸夏構成最早的中國,華夏族、中原正式成型。


春秋時期,黃帝之後季連部崛起於荊山江漢間,至戰國中期滅國50餘,成為南方中國的代名詞,戰力最為強悍。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化,和以齊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戰國中期,秦用商鞅獎勵耕戰,終滅六國,建立以郡縣製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開創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典範。

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土地肥沃,姬、姜、子姓封國多如牛毛,實則人多地少,因而更加講究禮儀、秩序和等級。


對於興起的南方楚國,齊桓、晉文只能糾集中原諸國方能一較高下。魯國推崇周禮,齊國官方主辦、私家主持的稷下學宮,成為文化高地和百家爭鳴的源頭。推崇禮樂、追求平實理性、不言怪力亂神,實則宣揚奴性、守舊的風尚,逐漸成為以齊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的主流。



千年漢水楚人,是中國南方最有力的開發者,是中國南方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他把華夏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植根於漢江流域,擁有了南方蠻族的實用、剽悍、尚武之風和博大胸懷。他團結著各個南蠻方國、戰神蚩尤的後人,並與之融為一體,即使征伐,也只是遷王族它居,就地置縣任用公、尹管理,絕少殺戳。回歸中原上國,甩掉商、周強加在楚人頭上的「蠻夷」的帽子,是他們共同理想。所以,楚人「篳路藍縷,跋山涉林」為榮,以兵敗為恥;以觀政中國為任,征討商、周、中原諸侯為榮,從而形成優良傳統:「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楚國之舉,常在少者」。


八百年的楚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世界大國,她的治鐵、青銅製造技術,它的漆器、服飾,它的音樂、屈騷文學,它的鬻熊、老子哲學思想,代表了當時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毫不遜色於地中海的希臘文明。 中華文化中所具有的「出世」、「浪漫主義」、「崇巫卜敬鬼神」等基本品質與精神,直接來源於楚文化,脫胎於巴、庸、濮、戎蠻等南方文化這一母體。

她尚武叛逆、博大包容、瑰麗多姿、浪漫張揚、追求自然靈性的特質,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極。戰國晚期,楚國因公族勢力大於王權,丟棄了「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沉迷於奢糜的物質文化享受、爭權奪利,終被秦國所滅。但她強大的王族勢力,已滲透到中華南方大地的山山水水、各個角落。楚文化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民族危亡、國家興衰的關節點上,總能爆發出驚人的「敢為天下先」的能量。這恐怕就是「鳳凰涅槃」吧。



《漢書.地理志》可以揭示中國南方文化的成因:「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褥,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蕆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始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自然資源豐富,人少地多,勞動產品十分充裕,人們過著較為平等的生活,崇尚自由,不受壓制;崇尚自然,想像豐富,行為大膽,追求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秦朝戰時軍國體制的治理方式,只會國強民弱,終激起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反秦復楚。楚文化因劉邦起於漢水再度復活,以「黃老之術」治國,陽儒陰法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統一的漢族、漢文化正始形成。漢朝,漢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對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中得到完美體現。


「漢朝」、「漢人」、「漢服」、「漢字」等等,源於漢水,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辨識中原農耕民族的統一稱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雷歷風行地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的全面文化改革,甚至通過「焚書坑儒」掃蕩六國地域文化種種之「異」,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共同文化基礎。憑著秦始皇打下的政治文化基礎和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歷史,中原諸族就成了真正的大同小異的統一的漢族了。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直達歐洲,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漢朝的全面興盛。自東漢開始,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內遷,開始接受漢人的農耕生活、文化禮儀。氐、羌西入關中,匈奴、羯族南遷山西,鮮卑族遷入遼寧、河套地區。


五胡亂華,中原衣冠南渡,南方開始成為政治、文化中心。隋朝經過戰爭,再度統一南北。西北的關隴集團,吸取隋亡的教訓,開創了中國古代的最鼎盛時期。


大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載史冊,唐太宗被北方各民族尊為「天可汗」,萬國來朝,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文化輸出。 經歷五代十國之亂,失掉幽雲十六州的宋朝,立足中原已無險可守,重文輕武機構雍腫,缺少馬匹、以步兵對抗騎兵,成為最懦弱的朝代,已難以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只得向西夏、遼、金恭送歲幣請和,維護著虛假的繁榮。



蒙古鐵騎、滿清八族,體現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之風,但都是曇花一現。蒙古統治中原八十餘年,即被趕回沙漠。滿清不足百年,八旗已淪為笑柄,只能靠漢營甚至湘軍平定四方。


在楚文化占統治地位的中國南方,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如元朝政治腐敗、經濟倒退之時,如清末列強入侵、腐朽不堪之時,如民國軍閥割據、民生倒閉、內外交困之時,一次又一次敢為天下先,挑起民族振興的重擔。這是黃河文化的沒落,還是楚文化的一次又一次涅槃呢?


楚國故地爆發反元農民起義!


清末,辛亥革命發源於南方和陝甘!


發源於楚國故地的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於陝甘!


有人說,北方文化的儒家思想閹割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有人說,「獅子率領的羊群,能幹掉羊率領的獅群」;有人說,「你叫老子過不成年,老子叫你混不成蛋」,「武」都是被逼的。我不知道,中華大地哪兒更有血性、更能打,只希望每個中國人不要內耗,要團結;在面對外來欺壓、凌辱時,要敢於亮劍!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罷我上演,打來打去,幾千年後,56個民族打成了血肉相連、文化一體的親戚和兄弟,組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我國歷史上,分裂、戰爭的時期不少,但統一、和平、共同發展更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和必然。


中華文化,在與游牧文化的長期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過程不斷學習、吸收西方先進的管理、科技、文化成果,最終在反抗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和外來侵略的長期革命鬥爭中,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超越和復興。



反觀歐洲,面積跟中國差不多,卻分裂成四十餘個國家,東、西發展極不平衡,民族問題、分離傾向、領土爭端層出不窮,甚至存在著尖銳的政治、軍事對立;以西歐為主的國家,好不容易加快一體化進程,能增強世界話語權了,英國又玩起了脫歐。


願中華武魂長存,天佑中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資治通鑒》給出了答案
秦滅五國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