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員工中有口皆碑的三個最in中國僱主果然是……

員工中有口皆碑的三個最in中國僱主果然是……

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發布了「最in僱主」獎,分量自然不用說,連經濟學人和牛津大學這樣高冷的頂尖媒體和教育機構,都在LinkedIn上開設了賬號,更別說全球500強公司了。

官方提到,該獎項旨在表彰在人才日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時代下,基於大數據的研究,圍繞建設卓越的僱主品牌,建立系統的人才獲取、留存和發展戰略的企業僱主。

用更好理解的話說:大數據告訴你,哪家企業對員工最有吸引力。

「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企業僱主品牌的社交輻射力」和「企業的人才保留能力」是三項核心標準,在上萬家企業中,在世界500強激烈的競爭中,僅有20家企業榜上有名,麥肯錫、Google、梅賽德斯-賓士、亞馬遜這樣的大牛企業不出意外上了榜單,中國企業里,BAT、海航、華為等10家入選,分庭抗禮。

而這3家中國企業口碑獨好,憑什麼他們在全球人才競爭中勝出?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華為:是員工也是股東,打造中國企業「出海」標杆

作為中國企業「出海」的代表之一,華為憑藉對通信領域的專註、一流的創新意識和海外拓展能力,在海外打下半壁江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坊成長為當之無愧的全球通信領域的老大。

僅近三年,華為就不惜代價,從全球招攬7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加入華為,並為優秀人才量身定做打造實驗室。讓員工們,尤其是青年員工們,可以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有大量的機會,跟全球頂級大咖面對面溝通,跟全球頂尖人才合作與工作,在華為全球化的舞台中拓寬視野。華為堅信人才資本的增值優先財務資本的增值,人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驅動器以及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在一次與清華學子的對話中,華為常務董事兼CFO孟晚舟說,打開組織邊界、跨越專業邊界和突破發展邊界是華為奉行的人才觀。通過人才的有序流動,跨崗輪換,培養面向未來的「之」字形人才。

海航:席捲哈佛劍橋斯坦福,中國民族企業全球化新樣板

說到國際化布局,高大上的海航集團不得不提。這家世界500強第170位的民族企業,絕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典範。海航在 「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建樹頗多:今年10月,由成都、重慶往返紐約的國際航線開通,填補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直飛紐約航線的空白。海航還在西安落地了現代物流集團,幫助西安打造中國「孟菲斯」。

很多人還把「海航」二字當作航空公司來看待,事實上航空旅遊、現代物流和現代金融服務業是它的三大主業。

細數一下它的家底:1250架飛機,在國內外270個城市開通了近1200條航線;擁有全球最大航空餐配公司Gategroup、全球最大航空地服公司Swissport、全球第三大飛機租賃公司Avolon、全球第五大航空維修公司SR Technics;運營及投資國內外酒店逾8000家,客房總量逾120萬間,根據旅遊行業分析師報告稱,這個規模已經是中國第一,全球客房第二大酒店,其中包括Hilton、Radisson、NH等全球知名酒店品牌;同時還是德意志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想必在海航工作,有太多夢想舞台。

全球化程度如此之強大,人才戰略當然不會差。在這幾年海航開始大力探索國際化人才引進與儲備模式,全面啟動ITP國際化人才引進項目(International Talent Program),通過與全球頂尖院校、頂級獵頭公司、海外知名組織機構等深化戰略合作,不斷發掘吸引潛在的全球智力資源,為海航集團全球化布局、國際化僱主品牌形象提供了大大的支持。不僅如此,海航集團為ITP校園精英量身定製培養方案,以「特色培養,定向成長」為原則,通過導師幫帶、課程培訓、輪崗交流、專題研討等形式,為集團分層次、分梯隊打造一支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國際化精英隊伍。

11月6日在海口舉辦的一場全球員工運動會引起了不少關注。沒錯,主辦方正是海航集團。海航集團高層是出了名的商界大佬,他們是一等一的關愛員工。200多名員工運動員中,110名來自境外,覆蓋了14個國家和地區。海航內部流傳著四句話:生活有品質,健康有保障,事業有發展,立世有尊嚴,據說是海航老闆給員工的承諾,豪氣十足,員工能不為之感動?

得獎方面,海航也是拿到手軟。除了「最in僱主獎」,還獲得「中國最佳僱主獎」、 "亞洲最佳企業僱主獎"、「2017年最佳跨境人才流動獎」等近20項僱主品牌層面的重磅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小夥伴們在海航擁有超大的空間及舞台,80後、90後已經成為海航集團的主力員工。還有大家最關心的薪酬,據入職海航內部的員工透露,「非常有競爭力」。有底氣說這樣的話,想必待遇自然虧待不了來自「哈佛」、「劍橋」、「北大」、「清華」學子們的辛勤工作。怪不得有媒體採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ared,他在海航人力資源部工作,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舊金山人,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地道的「中國通」了。

阿里: 馬老闆放話要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這個理由夠不夠?

馬雲曾用一句豪言形容過阿里的抱負:「阿里巴巴絕對想成為一個全球化公司,2036年要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最近,馬老闆又當男一號,又出「新專輯」,已經不滿足於一個全球發言人的角色,有這樣的老闆,阿里的員工想必吹牛的底氣很足。

話說馬老闆誇下如此海口也是有足夠「底氣」的。近年來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與金融服務、雲計算、廣告和數據管理等核心業務的國際化步伐的確在不斷加快。舉集團之力擁抱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新技術和新能源,3月,阿里啟動代號「NASA」的計劃,為服務20億人儲備核心科技,勢頭絕對「夠猛」。

阿里人才戰略也足夠讓人「驚艷」。阿里集團首席人才官(CPO)童文紅曾表示,在人工智慧時代,阿里的人才布局有幾個重點:第一,必須要往前看5-10年去布局人才儲備,而且必須是體系化的。第二,要清楚頂尖的人才在哪裡,需在熱門的機器學習、晶元、生物識別等領域畫出人才地圖。第三,必須是全球布局。

眼下,中國企業的「國際范兒」正在與日俱增,擁有全球化視野的人才當然也就成為中國企業實現商業模式變革和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

想要近距離了解更多公司在關注員工體驗方面的舉措嗎?快來加入我們,參與2018第三屆HRD上海高峰會議,與人力資源領域大咖共襄盛舉!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儒思HR人力資源網,所用圖片源自網路。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GNITE 的精彩文章:

TAG:IGN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