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藏得再深,還是被發現了!

藏得再深,還是被發現了!

個人大腦思維的空白,要靠不斷的學習新知識進行填滿。在浩如煙海的內容來源之中,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而歷史的空白要靠什麼來填補呢?

當然是文物。如果你感覺說文物,很有距離感,那麼就是清代皇帝用過的一個玉璽、寫過的一個奏摺、打賞給妃嬪的一個首飾……

在明代的瓷器史上,御窯瓷器每個朝代都有著它的代表作,永樂、宣德的青花、甜白釉、鮮紅釉瓷;成化的鬥彩瓷;弘治的澆黃釉瓷;嘉靖、隆慶和萬曆的五彩瓷。可是,到了正統、景泰和天順時期,卻出現空白。

歷史看似已離我們越來越久遠,消逝在過去,但卻在不斷的考古新發現中,一直「活」在當下,以另外一種方式構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們藏得很深

正統、景泰和天順時期的瓷器,常以民窯為主,人們通常認為是御窯沒有生產瓷器。實則這斷時期的瓷器「藏」了起來,並未被人發覺。

正統、景泰和天順時期的御窯瓷器,並沒有署正規的年款,又與前後朝代御窯瓷器在面貌風格上很相似,於是就被大家忽視,但這一所謂的空白期,是歷史認知的空白,而並非是生產的空白。

青花外海獸裏海象紋盤,天順(1457~1464)

青花翼龍紋碗(殘片),正統~天順(1436~1464)

青花海水翼龍紋盤天順(1457~1464)

繼承與創新

正統、景泰和天順時期的御窯瓷器在全面繼承前朝工藝的基礎之上,以發展、創新著稱。

永樂、宣德時期的一些瓷器更多注重模仿伊斯蘭世界器物造型,而正統、景泰和天順時期的御窯瓷器,不僅模仿造型,更是將伊斯蘭紋裝飾在了器物之上,將外來的文化和本土的文化更巧妙地融合起來。

青花纏枝托八吉祥紋碗 正統(1436~1449)

同時,其還將鬥彩工藝和仿龍泉青釉工藝推向了成熟,並成功運用了國產的青料,奠定了成化時期本土青料描繪青花瓷器的輝煌。

鬥彩滿池嬌圖碗 正統(1436~1449)

景德鎮御窯上位成「瓷都」

在宣德時期,為宮廷燒造瓷器的窯場有四個,分別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和磁州窯。在天順時期,龍泉窯仍承擔著燒造御用瓷器的主要任務,但是,到了成化時期,燒造御用瓷器的窯場卻只有景德鎮御窯。

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洪武(1368~1398)

龍泉窯青釉刻花盤,明(1368~1644)

何以發生如此之巨變?原來是在宣德至天順時期,景德鎮御窯成功地燒造出高品質的白釉、銅紅釉和仿龍泉青釉瓷器,從而在競爭中勝出,成為唯一的御窯。

隨著考古發掘資料的不斷增多,這一時期瓷器的神秘面紗被逐步揭開,特別是在2014年對景德鎮御窯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正統、景泰和天順時期的瓷器發展,開啟了成化御窯瓷器新風尚。

景德鎮明代御器廠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傳世明代御窯瓷器的認知,而且也讓「空白期」變得「不再空白」。

— END —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無他意。若有不妥之處,請留言告知,萬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貨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乾貨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