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張英的畫像)

在樅陽坊間,近些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樅陽出人,桐城出名。所謂「樅陽出人」一說並沒什麼問題,畢竟老桐城南鄉文化底蘊深厚,文人雅士眾多;而「桐城出名」也沒任何問題,因為這是海內外都認同的事實。但兩句原本都沒問題的話聯到一起就有問題了。此說的弦外之音,讓人覺得說話者有股子酸澀、挑釁味道,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其實,從歷史上看,根本就沒有和桐城毫無瓜葛的老桐城名人!恐怕就連劉大櫆、吳汝綸這樣典型的樅陽人在世,也不敢這樣說?更何況那些「非典型的樅陽人」(指那些桐樅間有爭議的名人)?桐樅原本一家,世家大族居住並無絕對界限,豈能一概而論誰桐誰樅。我接觸過不少樅陽藉的同事和朋友,對這個問題也曾與他們展開過多次探討,對其時常列舉的那些論據也了解,但在我看來他們所說的那些論據都值得商榷,甚至是明顯錯誤。大家若有興趣,不妨聽我細說。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1、「桐城派」三祖都是樅陽人。此觀點廣泛流傳於樅陽人的口口相傳,但並不正確。大家不妨看看「桐城派」三祖的生平介紹,立馬就能看出端倪。劉大櫆是老桐城(今樅陽)人,而方、姚則與今桐城的關係更為密切些。姚鼐家族世居桐城,姚鼐本人生於桐城縣城南門,8歲後移居縣城北門;屬於桂林方氏的方苞,生於南京六合,生活在南京,但一直以桐城人自居,其在很多作品中常署名「龍眠方苞」。「桐城派」三祖真正生於樅陽的,只有劉大櫆一人。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2、桐城派作家大多是樅陽人。此說也廣泛流傳於樅陽人的交談中,但這一說法也不正確。桐城派作家並不都是桐城籍(含樅陽)的,更多的是外地人。在桐城籍代表作家中,毫無爭議屬於今樅陽的只有劉大櫆和吳汝綸二人。其他人要麼屬於今桐城,要麼與桐樅兩地都有淵源。毫無爭議屬於今桐城的,則有戴名世、劉開、方東樹、方宗誠、戴鈞衡、馬其昶等;而和兩地都有淵源的,則有方苞、姚鼐、姚瑩、姚永朴、姚永概。其中,方苞的一世祖、宗祠、祖墳都在今桐城境內,其本人一直生活在南京,回桐城祭祖時也多居住在縣城的風儀里祖屋,其址今仍尚存。姚鼐的一世祖生活在樅陽麻溪,從五世祖姚旭開始遷入桐城縣城,其後人文蔚起,皆在今桐城境內。姚鼐為第十六世,是在桐定居的第十二代,其故居「惜抱軒」前姚鼐親手所植的銀杏樹至今仍在;姚瑩則為第十八世,是在桐定居的第十四代,故居「慎宜軒」也仍在;姚永朴兄弟為第二十世,是在桐定居的第十六代,故居也是「慎宜軒」。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3、桐城派作家大多出生於樅陽。此說不正確。方苞,生於南京六合;其他桐城派代表性作家中,如戴名世、姚鼐、姚瑩、姚永朴、姚永概、劉開、方東樹、方宗誠、戴鈞衡、馬其昶等都是出生於今桐城境內。只有劉大櫆、吳汝綸二人是真正出生於樅陽境內的。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4、桂林方氏都是樅陽人。桂林方氏生於樅陽、葬於樅陽的名人,如:方大鎮之墓就葬在樅陽二中校園內,並有後人就一直居住在樅陽縣城一帶;方以智,曾在浮山華嚴寺廟當過主持,有著作《物理小識》(今北師大圖書館有收藏),其墓葬在老桐城東鄉浮山鎮(今屬樅陽)。「桂林方氏由桐城走向全國揚名天下,成為僅次於孔府的中國第二大文化世家。」這是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對桐城桂林方氏一脈名人輩出、家族文化影響深遠所給予的極高評價。其實際情況是,桂林方的始遷地是桐城縣城鳳儀里,今址尚存。桂林方氏宗祠、一世祖落腳地與其十世以前的祖墳,都在今桐城境內,如桐城代表性作家方東樹、方宗誠等。由此可以看出,「桂林方氏都是樅陽人」的說法不對。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桐城「六尺巷」邊老宰相張英的詩句雕刻。)

5、麻溪姚都是樅陽麻溪人此說法更不對。因為麻溪姚絕大多數名人,都出生於桐城縣城。到姚鼐、姚瑩時,姚氏家族在桐城已繁衍生息了數百年,傳承十幾代人了,而其祖上在桐城北鄉麻溪河邊生活的時間不過五代而已,也就大約一百年。以姚鼐為例,生於桐城、成長於桐城,家族傳承到他時已是在桐定居後的第十二代了,自其五世祖姚旭從桐城北鄉麻溪遷居到桐城算起,已有三百餘年。但去世後安葬的墓地的確是在今樅陽雨塘(過去屬桐城南鄉)。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6、高甸吳都是樅陽高甸人。高甸吳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吳汝綸,他是會宮老橋人;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清末的吳越,他一直生活在桐城縣城,其故居至今尚存。而其家族吳姓子弟也有不少居住在今桐城、安慶、貴池、銅陵等樅陽周邊地區的。因此,這一說法明顯不對。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7、桐城姓劉的都是樅陽陳家洲人。劉大櫆是陳家洲人,不能因此就臆斷其他劉姓名人也都是此地人。比如:開桐城明代科舉先河的劉瑩,就是今桐城麻山人;另外,姚門四子之一的劉開,則是今桐城孔城鎮人,其故居如今尚在。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六尺巷」與巷口的「禮讓」牌坊)

8、桐城因樅陽成名。其實,除了桐、樅兩地共有的桐城派名人外,桐城還擁有秦末著名謀士范增、漢代大司農朱邑、晚唐詩人曹松、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父子宰相張英和張廷玉、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眾多名人,他們都是出生於今桐城境內的歷史名人。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9、「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由來已久。其實,此說只不過是二十年前吳漢卿在他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個人觀點,根本談不上由來已久。

所謂「樅陽出人,桐城出名」,其實就是一個笑話。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在樅陽縣整體劃歸銅陵管轄後,有不少人說這會讓「桐城派」文化產生割裂,我覺得此說不妥。雖然古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區域本是自然屬性,它對人的成長與造就畢竟有限。老桐城之所以會湧現出「桐城派」文化流派,應與老桐城明清以來一直崇尚的「富不丟豬,窮不丟書」的勤儉持家、推崇讀書的文化傳承有著很大關係。這種民間傳統與家風訓誡,當是孕育曾經盛極一時的桐城派文化的推手。作為一個人員龐雜的文化派系「桐城派」,對其「認祖歸宗」的,未必都是桐城人,如福建的林琴南、湖南的曾國藩等就不是。如今,隨著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加速,無論行政區劃怎麼調整,我以為它對文化的衝擊終歸有限,根本不值得擔憂。我們今天要繼承和發揚的,應是桐城派沒落之前對於「義理、考據、辭章」的講究(行文力求言之有物,論證嚴密、文字清新);再就是他們希望文以載道,改造世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之說「為官恤民,否則詩如李杜,仍是姚門不肖子孫」,即是其代表)的良好願望;三是狷潔自好的風骨(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的左光斗、方以智、戴名世等,即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一說不成立(原創)

(「六尺巷」對面的「讓園」門樓。)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這一說法根本不成立。 如今,隨著樅陽劃歸銅陵,我們不應人為的割裂和抬杠,而必須認同曾經的桐城派的文化精神,加以傳承和發揚。(共2544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