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著名的《回鄉偶書》,作於賀知章晚年還鄉之時。他與今天很多遊子一樣,年輕時背井離鄉,去大城市深造闖蕩,並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出人頭地。然而,異鄉生活再繁華,故鄉都始終是他放不下的牽掛。於是到了晚年,他決定告老還鄉、榮歸故里。可這時他卻發現——自己早已成了故鄉的陌生人……

還記得你離鄉時的情景嗎?

「故鄉杳無際,明發懷朋從」

人往往是從離開家鄉的那一刻起,才有了「故鄉」的概念。賀知章亦如此。

賀知章作過一首詩,題為《曉發》——「江皋聞曙鍾,輕枻理還舼。海潮夜約約,川露晨溶溶。始見沙上鳥,猶埋雲外峰。故鄉杳無際,明發懷朋從。」

結合賀知章的經歷來看,這首詩應作於他早年離別家鄉去長安趕考之時。前面主要描寫了出發時的情景——鐘聲從晨霧中傳來,船夫在清理船艙,海潮起伏,晨露晶瑩,沙灘上有鳥兒飛過,山峰還在雲霧裡埋藏。而最後一句「故鄉杳無際,明發懷朋從」,則流露出他對於故鄉和親友的不舍——他坐在船上,回望家的方向,只見故鄉在他的視線中漸漸模糊,送別的親友們也早已歸去,於是思念從離開的那一刻就已開始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不過這次遠行,或許正是賀知章一生的轉折點。史書記載,賀知章三十七歲參加科舉,並一舉考中進士,而且是有史記載的浙江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而賀知章也由此敲開仕途的大門,從江南移居首都長安

比起唐朝的很多詩人,賀知章的仕途是頗為順遂的。尤其是從五十多歲起,攀升速度極快,先後擔任四門助教、四門博士、太常博士、朝議郎、戶部員外郎、起居郎、陝王的侍讀、秘書少監、直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工部侍郎、兼秘書監……八十歲時升職為正三品的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這在唐朝一眾才子當中,絕對算是仕途上的贏家。

故鄉還是你記憶中的樣子嗎?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除了仕途上的得意,賀知章在長安的生活也很是快活。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他愛喝酒,是「醉中八仙」之一。杜甫寫《飲中八仙歌》,第一個就寫了他——「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他喝醉酒還愛寫字。他和「草聖」張旭是好朋友,二人經常酒後練習書法,寫得瀟洒狂放,人稱「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

他還愛好詩文,中宗神龍年間,他與張若虛、包融、張旭並稱為「吳中四士」,詩文名震長安。李白帶著《蜀道難》一詩來拜訪他,賀知章讀後喜不自勝,當即送給李白一個外號——「謫仙人」,然後拉著李白去喝酒,結賬時發現沒帶錢,當場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龜抵了酒錢。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不過,長安的日子再快活,賀知章都始終對故土懷有一份牽掛。

公元744年,86歲的賀知章,在大病一場後,申請告老還鄉。唐玄宗答應了,並為其大擺酒宴,親自題詩,文武百官連同皇太子都集體為他送行。

於是,賀知章拖著孱弱的身軀踏上了顛簸的回家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再次踏上這熟悉的土地,賀知章已經是兩鬢斑白。一別五十載,自己早已變了太多,唯一沒有變的,大概就是那一口鄉音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孩童們笑嘻嘻地望著自己,問是哪裡來的客人。

一句無心之問,卻戳到了詩人的痛處。何曾想到,久別故鄉,自己竟已成了外人……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這種感覺,恐怕許多遊子都有曾體會過。作家十年砍柴就曾在《找不回的故鄉》一書中寫道:「……我回到故鄉,走在曾讀高中的縣城街道,看到身邊一個個人走過,沒有一個人注意我,當然也沒有一個人認識我。一剎那間,我強烈地感覺到:我成了故鄉的陌生人。」

不知離家多年的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剎那?

故鄉還有什麼,是你無法割捨的?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日,賀知章在家鄉的鏡湖邊過著半隱居式的生活。他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唯有那片鏡湖水能帶給他內心的安寧。

賀知章留存的詩歌並不多,而他把生命中的最後一首詩,留給了鏡湖:「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這首詩寫完不久,賀知章便平靜地告別了人世。這個在外漂泊了大半生的遊子,終於落葉歸根……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對於故鄉,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最在意的東西,或人、或物、或景。作家熊培雲說,在他的記憶里,最牽動他的故鄉之物,是村莊公共曬場上的一棵老樹——

「它高大挺拔,有幾十米高,不僅給人昂揚的鬥志,同樣是貫穿這個村莊的幾百年歷史;它同時也是一種溫情,是遊子望鄉的歸所,就像《亂世佳人》里陶樂莊園里的樹,沒有樹,再肥沃的土地也沒有靈魂。」

後來,這棵樹竟被樹販子以2000元的價格買走了,熊培雲得知後十分痛惜,甚至多年後還耿耿於懷,在很多文章和場合中都會念叨起這件事。

你變了,故鄉也變了,但總有些感情是不變的。

未來我們還會有思鄉情嗎?

傳統的農耕文明造就了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思鄉情懷——無論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故鄉,永遠是那個不可替代的存在。疲憊時,她是你的精神港灣;奔跑時,她是你的力量源泉。成功了,她盼你衣錦還鄉;年邁了,她等你落葉歸根……如費孝通先生所說,鄉愁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綿延一生的文化記憶。

但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口流動早已成為常態,而故鄉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所以有人會質問——故鄉所承載的「文化記憶」還會在嗎?未來我們還會有思鄉情嗎?

答案是,一定會的。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已是故鄉陌生人

物是人非的那個故鄉,從客觀上已然遠去,但那裡卻依然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心中最後的安全感。縱使故鄉漸行漸遠,但在每一位遊子心裡,她將是一條永不斷流的長河,流淌在思念的深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大唐男兒的詩和遠方
是誰造就了一個這樣的杜甫?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