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內鏡下賁門黏膜縮緊術治療胃食管反流病

內鏡下賁門黏膜縮緊術治療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

10年前由於工作壓力大,長期加班、熬夜、不運動以及應酬所伴隨的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讓小A患上了一種「胃食管反流病」的疾病,表現胃反酸、燒心,夜間經常咳嗽,經常覺得咽癢,需要清嗓子,10年來,小A反覆在各大三甲醫院就診,中藥西藥吃了無數,每次治療都有良好的療效,但最令小A鬱悶的是,不能停葯,一停葯隔幾天癥狀就複發,複發後又要吃很久的葯才能緩解,在長期的複查過程中發現,食管下段,由於長期的酸、鹼反流刺激,有了輕度的不典型增生,況且長期服用藥物,經濟壓力明顯增加......

經過反覆諮詢,小A決定進行抗反流手術治療。但是,麻煩又來了,抗反流手術有很多種,如何選擇手術方式成了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首先醫生給小A進行了食管及賁門測酸測壓的檢查,了解到小A食管動力尚可,且食管下端賁門靜息壓力減低,內鏡下發現賁門明顯鬆弛,在醫生的建議下,經過慎重選擇,小A選擇了安全、經濟的「內鏡下賁門黏膜縮緊術」。醫生在胃鏡下把裝入套扎器,賁門周圍的黏膜間斷套扎,套扎環中間留正常黏膜,治療後賁門周圍黏膜縮短,食管下端及賁門黏膜張力增加。

術前

術後

常見的抗反流手術術式:

腹腔鏡下胃底摺疊術在西方國家應用較為普及,被認為是外科治療GERD的「金牌手術」,但該術操作困難(對術者操作經驗要求較高),創傷也比較大,因此,對於GERD的更加微創治療方式的探索一直備受臨床關注。目前,內鏡下治療 GERD的方法主要包括內鏡下注射治療、內鏡下熱能射頻治療、內鏡下胃腔內縫合或摺疊治療、LinX抗反流系統等。

一、內鏡下注射治療

內鏡下注射治療是在內鏡下用注射針於食管下段-賁門局部黏膜下注射生物相容性物質或硬化劑,以增加LES壓力,達到抗反流的目的,但因其安全性和療效不佳已被棄用。

二、內鏡下熱能射頻治療(Stretta法)

Stretta射頻治療是在內鏡下,將帶有球囊探頭的射頻導管經活檢孔道送至齒狀線附近,將球囊上展開的4個針樣電極刺入胃食管連接處肌層,釋放射頻能量產生熱量,使組織破壞、再生,從而增加LESP的厚度;同時,射頻能量可破壞食管肌層迷走神經節,阻斷一過性LES鬆弛,適用於輕中度的胃食管反流病。

三、內鏡下胃腔內縫合或摺疊治療

經口無創胃底摺疊術(TIF):TIF是一種新型的治療GERD 的方法。TIF設備由360°旋轉的牽引器、加固器、通過內鏡的導管裝置組成,該術在內鏡下將齒狀線附近胃食管交接處的全層組織通過牽引器旋轉下拉4~5cm並加固固定,形成一個胃腔內全層抗反流閥瓣,達到治療食管裂孔疝、增加LESP的目的。TIF術可在短期內改善患者癥狀,減少PPI使用,目前已成為治療GERD的熱門技術,但其遠期療效尚需驗證,未能在臨床廣泛推廣。

四、LinX抗反流系統

LinX抗反流系統是由一串含磁力的鈦珠構成的圓環,可經腹腔鏡置於患者胃食管交界處的LES。靜息狀態下,該系統主要靠鈦珠間的弱磁力吸引關閉LES,起到抗反流的作用。當患者正常吞咽時,食團可撐開鈦珠環使其吸引力減小,類似於LES舒張,允許食團進入胃內。但由於要在患者體內植入異物,目前還不能為多數患者接受,但遠期療效仍需進一步驗證,且尚未在國內普及。

五、內鏡下賁門緊縮術

內鏡下賁門緊縮術是利用套扎器,一次性均勻間斷的套取LES周圍鬆弛及多餘的黏膜,黏膜脫落的同時癒合,造成食管下端褲鏈式收緊,相比傳統的ARMS手術,形成黏膜切除癒合部位與正常黏膜交替連接,從而最大程度減少了僵硬及狹窄等併發症的發生。由於治療的過程中使用較少的治療器械,且恢復較快,具有治療費用低廉、療效肯定的特點,適合中國國情。

TIPS:以上列舉了種種內鏡或腹腔鏡下的抗反流手術方式,由於治療目標都是為實現食管下端括約肌(LES)的壓力帶的壓力增高,因此,術前需精確測LES的壓力,如不精確測壓,很可能導致手術療效不佳,甚至導致狹窄、進食困難的併發症,這在手術進行之前是一定要注意的。

高解析度壓力測定圖

總結

GERD帶來軀體的痛苦,長期服藥可以控制癥狀,治療的同時,藥物的長期服用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近年來興起了多種治療GERD的內鏡微創技術,每種手術方式都有其優勢及其限制,「內鏡下賁門縮緊術」,由於其操作簡單,消耗醫療成本較低,安全有效,對廣大GERD患者來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治療選擇。

來源:陳斌 嶺南消化驛站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2018年武漢協和國際消化病大會之IBD分會場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