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自帕米爾高原溫柔的風——中世紀波斯詩歌

來自帕米爾高原溫柔的風——中世紀波斯詩歌

絲路沙龍1.2

時間:2018年5月22日

地點:一教樓103

人員:楊士輝、馮萬里、柳春燕、曹明遠、王雷、王倩、劉文卿、孫義強、竇學睿

主講人:馮萬里、楊士輝、劉文卿

初體驗:

馮老師把我們帶入了中古波斯的詩歌中,感受到了波斯人的精神世界,原來帕米爾高原也有纏綿悱惻,也有激情澎湃,也有曹雪芹泣血成歌,也有太史公秉筆直書,也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青冢傳奇,原來每個民族的精神世界都是一片海,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謝謝馮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來自蔥嶺的溫柔的「風」,一如他溫文爾雅。

馮萬里老師主講:中世紀波斯詩歌

波斯是伊朗的古稱,是中亞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在現今的伊朗國土上,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一部分部落就已產生了奴隸制,至公元前2千紀下半期逐漸形成國家。伊朗北部的米太人在公元前7世紀成為一個強國。公元前6世紀中葉,居住在南部的波斯人在居魯士的領導下推翻了米太王的統治,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6世紀達到鼎盛階段,但接著的兩個世紀,波斯大部分領土被外族所統治。直到公元224年,波斯侯阿爾達希爾舉兵,重新統一了伊朗,建立了薩珊王朝。

公元5世紀以後,伊朗向封建社會過渡。從公元5世紀至18世紀為伊朗的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波斯文學主要是指以達里波斯語創作的文學,它是在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4-651年)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薩珊王朝時期豐富的文學創作都是用中古波斯語即巴列維語創作的,只是由於阿拉伯人的侵略,大部分失散了。流傳至今的《統治者書》是一部宮廷史官編纂的歷史著作,也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其中的一些故事情節被後來的詩人們作為題材創作了偉大的作品,如菲爾杜西的《列王記》。薩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消滅以後,隨著政治上獨立地位的消失,波斯固有文化也遭到嚴重摧殘。但波斯人民以強烈的民族意識,頑強地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他們粉碎了阿拉伯統治者用阿拉伯語取代波斯語的企圖,使新產生的達里波斯語逐漸成為波斯人民通用的語言,為波斯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9世紀末,波斯大部分地區擺脫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先後建立了一些獨立國家,薩曼王朝是其中之一。薩曼王朝為鞏固政權,把當時許多文人墨客集中到宮廷,其中許多人都摒棄了阿拉伯語而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創作;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與扶植,波斯文學得以復興,並出現了長達二三百年的文學繁榮時期。

1.魯達基(公元850-940年)在波斯文學史上被稱為"波斯詩歌之父",生於一個叫魯達克的小山村,自幼聰明,八歲能背誦《古蘭經》,後來被薩曼王朝的國王召入宮廷,有過一段優厚的生活境遇,然而晚境凄涼,因故失寵而被逐出宮廷。

魯達基一生寫詩很多,流傳至今的僅兩千行左右。他的詩歌內容廣泛,題材豐富,作者的愛憎態度,人生體味在詩中有著形象的坦露。例如表達濃烈的離愁別緒的《離愁》一詩:

啊,我蔥鬱的青松,離別似狂風肆虐咆哮,

要將我生命之樹連根拔掉。

……

離別,猶如投入心扉的一團烈火,

熊熊烈焰會把我的心兒燒焦。

感情熱切,詩句流暢,把人生的分離渲染得格外觸目驚心。

雖然伊斯蘭教在波斯已傳播兩個世紀了,但在魯達基的詩中幾乎看不到任何宗教的影響,作者熱烈地讚揚知識和理智,顯示出與古波斯文明傳統的密切聯繫。

他還提出完美的人應具備的四個條件,這種人生觀至今仍有著它的魅力:

健全的理智,健康的身體,

溫和的性情,良好的聲譽,

具有這四種財富,

正直的人就無憂無慮。

雖然正值盛年而且身處上層社會,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他時時"用理性的慧眼去觀察世界",進而看到:引誘肉體的是金錢、領地和閑散休憩,吸引我靈魂的是科學、知識和理智。

可見,魯達基的思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先進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揭露統治者的罪惡,表達對勞苦大眾的深切關懷與同情,體現出進步的人道主義思想:多少人家羊羔美味一一品嘗,多少人家啃不上麥餅填不飽飢腸。

與中國著名詩人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出一轍。

魯達基現存較長的詩是《暮年》,它概括地描寫了詩人從青春得意到老年潦倒的一生,這既是詩人一生經歷的縮影,也是那個時代文人的共同命運的寫照。在寫到回憶曾經有過的榮華富貴之際筆鋒突轉到眼前:如今,時過境遷,我改變了模樣,四方討乞,伴我的只有手杖與飯囊。

人世滄桑、諸多況味,通過一位步履艱難、無處歸宿的老人形象凸現了出來,讀者既能領悟到了這位老詩人的深厚功底,更為扶杖前行的這位老者而潸然淚下。

作為波斯詩歌的奠基者,魯達基能自如地運用一切波斯詩歌形式,抒情詩、頌詩、敘事詩、四行詩等,他的詩寫得熱情洋溢,輕快明朗,韻律和諧,語言生動,是後世詩人的楷模。

2.菲爾杜西(公元940-1020年)是繼魯達基之後薩曼王朝的大詩人,他的史詩《列王記》是中世紀波斯文學的頂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伊斯蘭教神學和阿拉伯語,還懂得古代波斯語。早年,他閱讀了大量的古代歷史著作和民族史詩中的傳說故事等,受到古代文化遺產和人民口頭創作的深刻影響。菲爾杜西生活於伊朗歷史上矛盾尖銳的年代,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相互爭權奪利,戰爭連年不斷,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作為一個有良心的詩人,菲爾杜西對這種黑暗現實極為不滿,對當權者的利慾薰心深惡痛絕,於是他開始了《列王記》的寫作,他企圖通過作品中的一系列事件、情節及人物的塑造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達到對現實的批判與抨擊,同時也給腐朽的統治者以警醒,為他們提供借鑒,所謂"諷古喻今"、"針砭時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菲爾杜西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列王記》是菲爾杜西在貧困的生活中花費35年的心血寫成的,從初稿完成到最後定稿就用了16年時間。為了這部巨著,詩人遭到國王的迫害,差點送命於大象蹄下,不得不逃離家鄉,到處漂泊,直到晚年才回到故鄉。死後,穆斯林寺院教長視他為"異教徒",不許把詩人的遺體安葬在公墓,經朋友們多方奔走才獲准埋葬在詩人自己的小花園裡。直到1934年,伊朗全國人民為詩人一千周年誕辰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把他的舊墳址改建為菲爾杜西陵墓,把他的故鄉多斯城改為菲爾杜西城。

《列王記》的主要內容

《列王記》長達十二萬行,是一部以波斯歷代帝王興衰變化的歷史故事為題材、以反對異族侵略和封建壓迫為主題的史詩巨著。它從波斯遠古的神話傳說寫起,一直寫到薩珊王朝的末代國王,共講述了二十五代王朝、五十多個帝王的故事。

《列王記》的情節結構較為複雜,大致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神話傳說,作者稱它包括了公元前3223年至公元前782年的事件。這部分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萌芽、農耕的開始、衣食的製作、政權的出現等等。寫到古代國王法里東把世界分給他的三個兒子,由於分封不公,而引起兒子之間的爭端。在神話傳說中,鐵匠卡維率眾造反,反對暴君佐哈克的故事最為有名。佐哈克受魔鬼唆使,害死父王而得王位;惡魔又化作廚子,為其烹制獸肉,佐哈克十分高興,為報答惡魔,佐哈克讓惡魔吻她的雙肩,他的雙肩便長出兩條蛇;這蛇砍去還長,使其日夜不寧,惡魔又化作醫生,要佐哈克每天以兩個人腦喂蛇,開始每天殺兩個犯人取腦喂蛇,犯人殺光後開始殺好人。鐵匠卡維十八個兒子已有十七個送到宮廷餵了蛇,輪到最後一個兒子時,卡維忍無可忍,以一竹竿挑起自己的皮圍裙,號召百姓造反。佐哈克被推翻了。後來這一圍裙成了伊朗古代的國旗。

第二部分是英雄故事,記敘了從公元前782 年至公元前50年的事件。英雄故事在《列王記》中佔據首要地位,寫波斯與敵國土蘭交戰的經過,主要的英雄是魯斯塔姆,讚頌了他一生的英雄業績。史詩生動地記述了魯斯塔姆的家世、魯斯塔姆的降生及成為英雄的過程。魯斯塔姆是勇士與公主的後代,當他尚在母腹中時就使母親感到異常沉重,神鳥讓他們進行剖腹產,魯斯塔姆出生後便吃十個嬰兒所吃的奶,到能進食時能吃五個壯漢的飯,兒童時期就殺死了為害於人的白象,顯出不同異常的膂力。魯斯塔姆跟隨國王南征北戰,在赴馬贊得朗途中勇闖七關:①他的戰馬戰勝雄獅;②他在追捕野山羊時發現了水源;③腰斬巨蟒;④殺死想迷惑他的妖婆;⑤捕獲一俘虜,找到了波斯人被囚處;⑥力戰妖怪阿克旺;⑦殺死白妖,並以白妖之血讓波斯的戰士們雙眼重見天日。魯斯塔姆在波斯與土蘭邊境打獵時遇土蘭國公主,喜結良緣,回波斯時公主有孕,後生一男孩名蘇赫拉布。蘇赫拉布十四歲時,得知父親是波斯英雄,急於尋父,率兵進軍波斯。蘇赫拉布一路斬將折旗,無人能敵,波斯國王派魯斯塔姆前去應戰,由於父子從未見過面,首次交鋒兒子取勝,但未殺父,第三次交鋒時魯斯塔姆竟殺死了兒子,蘇赫拉布在咽氣前說出自己的身世,魯斯塔姆"立即頭昏眼黑,失去了知覺",他痛不欲生,求國王賜葯救兒子,國王怕兩個勇士在一起構成對王位的威脅而拒絕給葯,父親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死去。魯斯塔姆與兒子血戰並誤殺親生兒子的悲劇故事是史詩中最激動人心的章節之一。在這部分里,史詩還刻划了善良君主的形象霍斯陸,他施行種種德政,深受民眾愛戴。

第三個部分為歷史故事,從公元前50年至公元651年。魯斯塔姆的生涯在此結束,重點描述了阿拉伯人入侵前薩珊王朝整個統治時期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歷史事件中,關於巴赫拉姆.古爾的故事頗為生動。他為了繼位為王,曾從兩頭怒獅中間把王冠取到手中。他時而狩獵,時而微服私訪,有猶太人貪錢而不助人,他便懲罰;見民間有仗義好客的人,他便裝作走散的士兵,考驗主人的誠意,然後獎賞。一次,他的一個大臣因飲酒過度醉倒路上,兩隻眼睛被烏鴉啄瞎了也未能醒過來,巴赫拉姆極為生氣,下令禁酒;後來一位青年飲酒後,竟能捉住從籠子里逃出的獅子,並騎在獅子的背上,為此,他又下令開禁。菲爾杜西將一個有血有肉的國王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來。詩人還寫了發生於公元5世紀末的馬資達克起義,他對這次起義的態度是複雜的,一方面,他不能理解起義人民的舉動和對宗教的否定,另一方面,他又以藝術家的客觀態度表明正是這次起義才使社會免於饑荒,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列王記》中的人物形象

勇士魯斯塔姆是《列王傳》中的英雄典範。他少年時代便身強力壯,膽識過人;他未成年便殺死一頭成人難以對付的白象,除一大害。在複雜的鬥爭和生死戰爭中,他總是站在前列,不怕犧牲,在各種困難與考驗中,他的性格越來越飽滿,成了一個千古傳頌的英雄人物。

魯斯塔姆性格的核心是忠誠與勇敢,不管處在什麼關頭,他總是對國王忠心耿耿。敵人進犯,他率兵拒敵,身先士卒;國王遇險,他不顧個人安危,前去鼎力相救;即使受了國王的委屈,也一如既往,不存二心。忠君是他一切行動的出發點。但他也並非愚忠,當卡烏斯國王召他禦敵,他未及時趕到而受國王責備,他不能忍受無禮的指責,驕傲地申明:天神佑助我成功,天神賦予我神力,我的力量不靠國王,也不靠軍旅。

他說大地才是他的國王,顯示出英雄不屈的品格,而當卡烏斯發現自己錯了向他道歉時,他便不再計較,仍誠心誠意地輔佐國王,這些反映出他深明大義,襟懷坦蕩的品質。

史詩不但賦予魯斯塔姆神話般的英雄色彩,他的武力過人,連他的武器與坐騎也異乎尋常,而且還寫出了他所具有的普通人的鮮明個性和情感。他心地善良,嫉惡如仇,在與兒子的交戰中不明實情時的智謀狡詐及了解真情後的痛不欲生,使一個高大而真實感人的民族英雄站立了起來。在波斯,魯斯塔姆的英雄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

《列王記》中還塑造了一位王子夏沃什的悲劇形象。夏沃什是國王卡烏斯之子,由魯斯塔姆撫養成人。王妃蘇達貝見夏沃什年輕美貌,多次挑逗,但夏沃什不為所動。蘇達貝惱羞成怒,向國王報告夏沃什調戲她,國王以波斯古代鑽火堆的方法證明夏沃什無罪。當國王要懲治王妃時,夏沃什為她求情,他深怕國王日後後悔而遷怒於他。後來土蘭來進犯,夏沃什請求出征迎敵,以遠離多事的王宮。他在魯斯塔姆的輔佐下初戰得勝,在有利的條件下與對方議和。但國王仍下令進軍,夏沃什不願毀約再戰,只得逃離波斯。後來他在土蘭國成家建城創業,因王叔怕他繼承王位而遭殺害。

這是一個有頭腦、有追求的青年王子。他拒絕王妃的愛,表明他是一個正直忠誠的王子;後來為王妃求情,說明他並非不諳世事,而是對複雜的宮廷有清醒的認識;他遠離宮廷出征,既是盡了一個王子衛國的責職,也是出於免遭毒手的考慮。他並不窮兵黷武,也不掠奪國土財富,而是以富有政治家的胸懷言和簽約;為了不再使兩國人民陷於戰爭的火海,他毅然放棄王位,遠避異邦。夏沃什遭遇是坎坷的,道路也異常艱難,但他忠於信守,襟懷坦白,決不苟且偷安;他愛父王但更服從真理,顯示出崇高的遠見卓識,正因為他性格中具有的忠誠與正直,他的死也格外讓人惋惜,悲劇意味也格外濃烈。

史詩還塑造了一系列貴族少女的形象,她們是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而《列王記》中的愛情故事多與政治鬥爭聯繫在一起,她們往往面臨著複雜激烈的矛盾衝突,需要作出選擇,而她們的性格也在激烈的衝突中得以展示。

夏沃什的妻子、土蘭國王之女法蘭吉斯是貴族女子的代表,她全心全意地愛丈夫,對父親要加害於夏沃什有清醒的認識。事先,她曾提醒夏沃克對人,包括她的父親國王,不能一味真誠而不存戒心。當她得知丈夫被父王所捕,雖滿腹憤恨,尚抱一線希望,以為父親會看在父女情份上釋放夏沃什,可當她的哭訴並未打動父王的心時,她改變了態度,不再以情勸說,而是以理規勸,曉之以大義,警告父王別做蠢事,從而斷送土蘭,最後當一切都沒有指望時,她起而批判父王。史詩把這個貴族女子的內心激烈的衝突與心理和性格的一步步變化描寫得極為生動細緻,塑造了一個忠於正義和愛情的鮮明形象。

《列王記》還刻畫了一系列君主的形象,既有開明君主如霍斯陸,也有暴君佐哈克等,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使史詩廣泛流傳,受到人們的歡迎。

《列王記》的思想與藝術成就

《列王記》在波斯文學史上是一塊里程碑,它是達里波斯語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高峰,在文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以前,文學中英雄故事更多的停留在口頭創作中,菲爾杜西進行了藝術再創造,使之有豐富的情節和生動的人物,給後來的作家們提供了藝術借鑒。同時,這部史詩也是波斯敘事詩的開創之作,接著而來的敘事詩的繁榮不能不說與《列王記》有著重要的關係。

菲爾杜西的政治思想在史詩中有多方面的體現。他反對暴政,反對異族侵略,嚮往國泰民安的盛世,敬慕為國為民勇敢善戰的英雄,同情生活貧困的勞動人民,這些都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顯示了一個人道主義作家的高瞻遠矚。當然,在封建社會時期,詩人的作品中也保留了不少封建性的糟粕,比如宣揚正統的王權思想,肯定封建等級制度,以及衡量一切的標準都以對王權的忠誠為尺度等等,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更是時代的局限。

《列王記》是一部獨具藝術風格的史詩。雖然作者精通阿拉伯語,但他卻用達里波斯語進行創作,既維護和發展了民族語言,更提高了達里波斯語的地位,而且史詩的語言準確流暢,典雅生動,具有莊嚴崇高的史詩意味;有時為了服從內容的需要,語言又輕快明朗,似與讀者娓娓談心。史詩既描寫了社會現實生活又輔之以奇特的神話想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在描寫人物、刻劃環境、組織情節諸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

《列王記》是波斯古典文學巨著,也當之無愧地立於世界文學之林。

3.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年)是波斯塞爾柱王朝時出現的著名詩人,他是四行詩的世界著名作家,對世界文學影響極大的中世紀波斯詩人。然而在他生前和死後的七百年間,他是以科學家與哲學家身份而聞名的,直到公元19世紀中葉,英國詩人菲茨傑拉德翻譯了他的75首四行詩,包括伊朗人在內的人們才深刻地認識了這位大詩人,使他在世界文壇獲得了一席之地。

海亞姆生活在國力強盛的塞爾柱王朝,受過良好的教育,只因父親早逝,不得不中斷學業,出外謀生。由於他知識淵博,才華出眾而享有盛名。他對天文、數學、醫學都頗有造詣,對希臘哲學和阿拉伯哲學也很有研究。他受到官方器重,進入了塞爾柱王朝的宮廷,瑪利克國王對他很看重。當朝宰相內扎姆.莫爾克是他同窗好友,莫爾克創辦了一所高等學府,還創辦了天文台,保護和提倡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海亞姆被邀請到宮中供職,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海亞姆帶領一個小組,編製了一套極為精緻的曆法,並在曆法、天文和數學等方面屢有建樹。1092年,瑪利克國王暴亡,宰相莫爾克遇刺身亡,塞爾柱王朝急劇衰落,海亞姆也失去了保護者,並遭到正統派的迫害,他不得不中斷科學研究而回到故鄉。他鬱鬱寡歡,與世隔絕,在貧困與孤獨中走完了人生旅程。雖然,海亞姆終身未娶,也無遺產,但他留下了詩集《魯拜集》,使他成為不朽的詩人。

對於海亞姆作品的真偽與數量,歷來是各國學者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海亞姆只創作了12首詩作,而有的作者認為他起碼寫了千首詩歌。1949年,英國的東方文學專家亞瑟.阿爾貝利公布了由他發現的兩種海亞姆詩作的手抄本,一本收有525首詩的1208年的手抄本,一本是收有172首詩的1259年的手抄本,這將研究海亞姆詩作真偽的爭論推向新的高度。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由400 多首詩組成的《魯拜集》。"魯拜"是波斯一種古老詩體的音譯,就是四行詩之義,每首僅四行詩,一、二、四行押韻,與中國古體詩的絕句頗相似。"魯拜"本是民歌詩體,最早由魯達基把它引入文人創作之中,成為中世紀波斯主要的詩體之一,而把這種詩體推向高峰的是海亞姆。

海亞姆的四行詩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從詩中人們既能看到在苦苦思索的哲學家,又能領略到詩人的飽滿的激情和一個清醒的無神論者對世事的清醒而達觀的認識,閃爍著睿智的光輝。具體地分析,海亞姆的四行詩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對宇宙人生的探索。作為哲學家的海亞姆,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與人生的問題。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人生意味著什麼.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死後會是怎樣的情景.這些我們今天看來很正常的問題,在中世紀的波斯,它們的提出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占統治地位的伊斯蘭教神學早已有了現成的答案:一切都是神創造和規定的,只有今生好生修鍊,找到進入天國的台階,才能順利地進入人生苦難的歸宿地天國。任何對神的懷疑都是異教忤逆的,應該受到懲罰。然而以科學武裝了頭腦的海亞姆對此卻極難滿足,他情不自禁地直言相問:我們來去匆匆的宇宙,上不見淵源,下不見盡頭,從來無人能參透個中真諦,我們從何而來,向何方走.

這亘古大謎你我都茫然不懂,謎樣的天書你我解讀不通。

如今,你我在幕內交談,大幕落時,你我都無影無蹤。

這發人深省的問題是對蒙昧主義的極大超越,大膽地對所謂天經地義的真理提出疑問具有可貴的進步意義。海亞姆用發展運動的觀點來理解宇宙萬物,他認為人生是短暫的而宇宙是無限的,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然而物質不滅,人即使死了也會轉化為其它物質。這些深刻的哲學思考都化作了形象的詩句:這世道把多少亭亭玉立的美女,一百次變為酒壺,一百次變為酒盞。

他告誡人們要破除迷信觀念,不要相信上蒼:別趴倒在地下舉手向天求助——它之行動無力也和你我相同。這簡直是無神論宣言。在神學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寫出這樣的詩句,從根本上否認神創造世界、主宰世界的功能,這種懷疑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由此我們也就更能理解為什麼海亞姆遭到殘酷的宗教迫害,被迫停止寫作和發表言論,以致要靠給人算命來掙錢糊口了。

第二,對社會現實的憤懣。當詩人把目光從茫茫宇宙轉向現實人生時,他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與不公道充滿了憤怒與痛苦,對那些只得賒大餅充饑的芸芸眾生寄予深厚的同情,對高踞大眾頭上的統治者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詩人由一個" 念天地之悠悠"的哲人而成憤世嫉俗的志士:這世道最好少交朋友,與達宮顯貴要謹慎交往應酬,睜開慧眼看供你衣食的人,正是他,才是你的冤家對頭。

這世道有誰未犯過罪過.

清白無罪他怎麼能夠生活.

……詩人胸中積鬱著憤憤不平,太多的社會不公和統治者的橫行霸道,使海亞姆痛苦不堪,他說"哪一夜我的心不被世事震撼,哪一夜淚水不濕透我的衣衫",都是因為腦袋中裝不完的愁思與憂慮。詩人在這個社會中畢竟無回天之術,只能以他的歌喉訴說著無法平息的心境:上蒼降到世上全是發愁,讓一個人出生,把另一個掠走。

未出世的若知道我們的痛苦,他決然不會再來世上苦熬忍受。

多麼沉重的痛苦,又是何等善良的用心,這是一個人道主義者的痛苦與無奈。當海亞姆無論如何無法平息內心時,他只好自我安慰:" 世上憂愁是毒,解毒藥是酒",他有不少寫酒的四行詩,人們或許認為這是他在消極遁世,我則認為,在他那些情調感傷而詩句優美的詠酒詩中,跳動的仍然是一顆不甘隨波逐流的心,而且在這些詩中顯示出了對神的大不敬。

第三,對宗教教義的批判。這部分是海亞姆四行詩中的精華所在。詩人對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一針見血地告訴人們:" 對地獄天堂的恐懼和渴望""全是撒謊".他說從未看到過一個人死後從天堂或地獄回來,他還借托自己的靈魂去冥府轉了一圈回來後說:"我本身便是天堂和地獄".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要託付給從未見過的什麼神靈,真正的天堂就在人間:"人世比幻境勝過千般".對於那些教職人員的虛偽殘酷,作者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教長指責一個妓女輕狂亂淫,日日都送走舊好,迎來新歡。

她答道:" 教長,你說的千真萬確,可你自己就真的這麼道貌岸然."啊,教長,我的活計比你的沉重,我們即使爛醉如泥,也還比你清醒。

我們喝葡萄的血,你喝的是人的血,憑良心,究竟哪個更殘酷無情.

教長連妓女的那點坦率都沒有,多方作惡卻打扮成正人君子模樣,其人格更為低下。作者渴望改天換地,使教會人員驚恐萬分,罵他是" 吞噬教義的色彩斑爛的毒蛇".他直言:如若能像真主一樣主宰命運,我就把世界一舉摧毀,我要重造天地,再鑄乾坤,讓正直人都生活得如意稱心。

海亞姆還有一些坦露自我內在品質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一個具有人的尊嚴感和崇高心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孤高自許,決不同流合污:" 我寧願吞噬自己愁焦了的心肝,也從不以自家的麵包蘸他人的鹽",不向人乞討,不向人獻媚,作一個堂堂正正的獨立不羈的人。這也是一曲人的價值與人的尊嚴的頌歌。

海亞姆的詩形式短小精悍,含意深刻,感情真摯,熔抒情與哲理於一爐,且明白曉暢,充滿著輕鬆與幽默;為了表達他的思想,他往往採用一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比況形容,使知覺感覺化,便於人們的理解;他的詩形式活潑,或提出疑問,或一問一答,生動形象,給人以一種親切感;他有時直抒胸臆,一語破的;有時設置問題,發人深思;有時旁敲側擊,迂迴曲折;或推理,或詰問,顯示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海亞姆的詩句凝鍊,警句和格言運用普遍,耐人尋味,如濃酒,似醇茶,給人以清新而濃厚的韻味。

海亞姆的哲理詩是中世紀波斯文學的頂峰。

4.薩迪(1208-1292 年)是公元13世紀波斯著名的作家,出生於波斯南部文化名城設拉子。他的父親是一個下層傳教士,但愛好藝術,給過幼年的薩迪以很好的教育,但父親在他9歲時去世,他成了孤兒,後來得到一個名叫薩迪的人的照顧,使他能接受高等教育,為了紀念這位保護人,他就以薩迪為名。大約在20歲時,他寫了一首長詩,受到一位文學教授的賞識,被一所著名大學錄取,享受公費待遇。他系統地學習了《古蘭經》、哲學、歷史和詩歌理論,並深受蘇菲教派的影響。在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薰陶下,薩迪熱衷於詩歌創作。當時的波斯不斷受到外族入侵,薩迪不堪忍受屈辱,於1226年遠離家鄉,作為伊斯蘭教的遊方僧到處漫遊和講學。他的足跡遍及亞非廣大地區,埃及、摩洛哥、敘利亞、印度和中國的喀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大半生是在漂泊流浪的艱苦生活中度過的。長期的漫遊,使薩迪廣泛地接觸了社會和人生,對各國人民的風俗習慣和精神面貌有了了解,從中汲取了創作素材和養份。他發現,假如語言貧乏而無感召力,人們對他的傳經佈道就無興趣,於是他決定在他的書中"寫各地奇聞、聖人訓喻、故事詩歌、帝王言行",使人們對他的作品提起興緻。大約在1257年,薩迪結束了漫遊生活,帶著故事詩集《果園》回到了故鄉,第二年又創傳了傳世名著《薔薇園》,得到國王的賞識,被奉為"詩聖".薩迪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抒情詩、敘事詩、頌詩、哀歌、道德格言等。他的抒情詩寫得非常優美,在波斯文學史上被視為劃時代的抒情詩作品,至今仍被伊朗的人們傳頌著。當然,最能體現薩迪創作成就的是他晚年創作的教誨性故事詩集《果園》和《薔薇園》。

《果園》又名《薩迪書》,有160 多個小故事,分為十卷,各有一個中心議題,分別論述了正義、善行、愛情、謙遜、歡樂、教育、知足、感恩、旅行、虔誠等,通過這些篇幅短小、耐人尋味的具有道德訓誡性質的故事,達到宣揚宗教哲學的目的,《薔薇園》是一部具有世界聲譽的作品。在關於這部作品創作的緣起時,薩迪說:友人從花園中帶走的薔薇,將會凋謝,而他要寫一本冬天也不會枯萎的《薔薇園》,以獻給人們。七百多年過去了,正如詩人所期望的,這部著作經過了自然寒暑的流逝和社會風雲的變幻,它的花朵不但沒有凋零,而且日益綻放出迷人的香味。《薔薇園》是以散文體為主的故事集,共八卷,170多個短小故事,詩人利用這些故事闡明道理,褒貶善惡,揚抑是非,臧否人物。每段都先以故事開頭,最後是作者的議論和見解。

《果園》與《薔薇園》中出現的人物有帝王將相、販夫走卒、學人賢哲、市井無賴、巡官妓女、強盜小偷……每個故事都是一幅簡潔生動的風俗畫,而一組組故事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真實形象的東方中世紀的社會圖景,既給我們提供了認識當時波斯及東方社會的極好材料,也給人們以愉悅的藝術享受。

薩迪的作品飽含著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在批判譴責與歌頌讚揚之間映照了詩人鮮明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是他一生思想、經驗和智慧的總結,一方面深刻地表達自己的宗教、哲學、社會和人生觀點,另一方面相當廣泛地描寫了波斯和東方穆斯林國家的社會生活,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表達了對人民群眾艱難處境的深切同情。其思想內容有意義之處大體有以下幾點: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其揭露性與批判性。薩迪對封建統治階級、剝削者和上層僧侶全方位地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他怒斥那些喜怒無常、魚肉百姓、視臣民生命為兒戲的暴君,他稱他們為" 天下最大的惡人",是豺狼野獸,"暴君決不可以為王,豺狼決不可以牧羊",暴君問一個聖徒怎樣修行才最有價值,聖徒回答:"你最好每天睡午覺,這樣你就不會為害人類了",薩迪認為暴君"醒不如睡,生不如死",表達了對暴君的極度痛恨。在一個故事中,詩人寫一位波斯國王橫徵暴斂,人民不堪忍受他的暴政而紛紛逃亡,宰相善意勸諫也被捆綁入獄,由於國王一意孤行,他的幾個堂兄弟利用老百姓的力量把他推翻了,作者以這個故事給統治者敲響警鐘:假如帝王欺壓人民,在危難中就會眾叛親離。

薩迪對那些貪官污吏、惡霸地痞也深惡痛絕,他們剝削和欺壓善良的百姓,必將遭到嚴厲的懲罰:你應該注意那受害者的嘆息,否則那後果你會知道得太晚;你不要使任何的心靈哭泣,因為那聲音能使地覆天翻。

薩迪比喻那些剝削者為殘暴的獅子,是為害人群的敗類。對商人的貪婪作者也作了辛辣的諷刺,他在一個故事中講到一個極吝嗇的富翁,當獨子患病時不願以家畜求神只肯念一段古蘭經,他說:" 我念古蘭經吧,我的古蘭經在手邊,我的羊群都放到遠地去了",作者評論道:"他選擇古蘭經,只是因為經句可以從他舌尖上毫不費力地溜出來,錢財卻是挖取他的心。"作者還對僧侶的偽善進行了揭露,他說有的僧侶表面上無比高尚、純潔,骨子裡卻十分醜惡與卑鄙,他特別蔑視那些"勸人棄世絕俗,自己卻在追求財富"的兩面派。薩迪以漫畫的手法塑造這樣一位聖徒,他在國王的宴席上故作姿態,幾乎不動飯菜,吃得特別少,禱告的時間特別長,以顯示自己的虔誠,可是一踏進家門馬上吩咐開飯,把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形象刻畫得維妙維肖。

有所抨擊必有所讚揚。薩迪作品進步意義還表現在對明君、善民的褒揚,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歌頌,顯示出民貴君輕的人道主義思想。他寫了古代明君努汗旺王的故事。一次國王外出打獵,烹調野味缺少鹽,派僕人去村裡取,國王叮囑僕人不要忘了付錢,壞了規矩,要防微杜漸,作者發出這樣的議論:國王如果在一個百姓的園子里,取一隻蘋果,臣屬就會砍走果樹,蘇丹如果放縱了自己,拿走五個雞蛋,他的臣屬,就會殺死百姓家的一千隻母雞。

他頌揚了大公無私、仁慈寬厚的國王。作者還寫了一些暴君,在受害者的辯白後,翻然悔悟,這也表達了作者的良好願望。

對平民百姓吃苦耐勞的精神品德的頌揚,是作者民本思想的閃光,作者筆下那些自食其力,貧賤不移,寧折不彎的勞動者形象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有一個故事寫兄弟倆,一個在國王那裡做官,一個靠勞動為生,前者來動員後者也去當官省得再貧困下去,後者反勸他擺脫伺侍人的差使:" 與其腰束金帶,服侍別人,不如坐在地上自食其力".作者認為,清貧的勞動勝於榮華富貴。在一些故事裡,作者還熱情稱頌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即使對於教職人員,薩迪也區別看待,尤其對於那些下層貧困的教士,他往往流露出深深的同情,並讚揚他們貧賤不移、潔身自好的優良品質,這可能與作者早年的生活經歷有關。薩迪的作品充滿對真主和教義的讚美,但他並不贊成那種棄絕塵世,閉門索居的消極生活方式,他認為敬主修行的本意應是" 為民效力",這種把消極的宗教信條引向匡時濟世的積極方向,顯然具有進步意義,在中世紀尤其難能可貴。

薩迪的作品中還有大量的有意義的生活經驗的總結。他用格言的形式,把從群眾中提煉出來的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寫入書中,構成富有哲理的結晶。他強調分清敵友," 憐憫惡人便是虧負好人,寬容惡霸便是欺壓平民";他認為君民關係是這樣的:君王是樹,百姓為根,樹茂皆因植得深。

萬勿逞凶害百姓,害民猶如自掘根。

薩迪接受了新興市民階層思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的思想和願望。他十分重視學問和知識,認為" 知識是取之不盡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財富","學問是戰勝惡魔的武器","有了智慧、才識、能力才能治國",這與中世紀的蒙昧思想完全背道而馳;薩迪還以一個先覺者的意識認識到商業的重要,提倡用錢財去經商,讚揚有冒險和進取精神的商人,嘲笑抱住錢財不放的守財奴。有一個故事寫兒子怎樣反對父親的庸人觀點,而要外出旅行冒險,他理直氣壯地對父親說:"你不肯吃苦就得不到財富;你不肯冒險就打不倒敵人,你不去撒種就沒有收穫",這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已具有早期資產階級的特徵了。

薩迪的《果園》和《薔薇園》在藝術上廣泛地吸取了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的精華,具有較成熟的藝術功力,顯示出中世紀波斯文學的卓越成就。

詩歌和散文緊密結合,詩文並茂是薩迪的重要特徵。故事的敘述大都是散文,結論性的教訓則為詩句,有時又散韻結合,如《薔薇園》第四卷第11則故事如下:有個星相家,回到自己家裡,看到一個生人正和他的妻子坐在一處,他破口大罵,吵鬧不休。有個聰明人聽到這情況就說道:你不知道家裡的光景,怎會知道天上的情形。

這種散文和詩歌相結合的形式,是東方文學特有的神秘魅力,既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含義,又增強了故事的情趣。

薩迪的語言亦莊亦諧,筆調新穎,後世的詩人們甚至稱波斯語是" 薩迪的語言".他語言運用上類似中國的"白描"手法,不假修飾,渾然天成,卻極具表現力。散文自然流暢,質樸無華;韻文對仗工整,如行雲流水。內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以凝鍊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哲理,使薩迪的作品字裡行間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薩迪的作品還表明,這是一個用心在創作的真誠的詩人,不隨人俯仰,不取悅於人,胸懷仁愛,不容污垢,為人為詩都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5.內扎米(1141-1209年)是波斯文學史上著名的敘事詩人,他的《五卷詩》是東方文學的瑰寶,為後來的詩人提供了題材;當他的作品傳入歐洲後,引起西方讀者的濃烈興趣,其中的《蕾莉與馬傑農》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內扎米早年受過很好的教育,具有廣博的知識,在神學、哲學、醫學及天文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他早年的抒情詩寫得很好,但他不屑於作宮廷的御用文人,這也使得他有二十幾年的充裕時間來創作《五卷詩》。

《五卷詩》包括《秘寶之庫》、《霍斯陸與西琳》、《蕾莉與馬傑農》、《七美人》及《亞歷山大故事》。第一卷《秘寶之庫》是以傳統形式寫的勸戒性故事詩;第五卷是以希臘征服者亞歷山大向東方進軍為背景的敘事詩,中間穿插不少軼聞趣事,把亞歷山大描寫為國君、哲人和先知。其餘三部都是愛情敘事詩,《七美人》寫薩珊王朝第15位國王的宮廷生活,其中有許多短小而曲折的故事,作者自己最滿意於這一部。客觀地說,第二部和第三部最具創新意義。

《霍斯陸與西琳》是描寫薩珊王朝第25位國王霍斯陸與亞美尼亞女王的侄女西琳的愛情故事,這一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大意是一個國王選異族的女子為後,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霍斯陸把西琳接到宮中,西琳嫉妒王妃瑪麗亞,竟下毒把瑪麗亞害死。內扎米的詩歌中改變了故事的矛盾性質,突出霍斯陸與西琳的愛情,詩人熱烈讚揚人間的世俗之愛,把它提高到神聖的地位,這在神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無疑是驚世駭俗的:宇宙中除了愛再無神聖殿堂,無愛的人世一片冷寂荒涼,作愛的奴僕吧,這才是人生真諦,有心人莫不對愛情以身相許。

沒有愛的種子莊稼不能生長,沒有愛的鼓舞不會有純真的理想。

內扎米加強了人物性格塑造,以人物性格的發展來推動情節的展開,詩中還塑造了一個石匠的形象,以他對西琳的愛來襯托霍斯陸的愛。在詩人筆下,西琳的秀麗端莊,善良寬厚性格以及她對霍斯陸的矢志不移的愛,並為了所愛者勇敢獻出生命的義舉,使之婷婷卓立於東方文學的畫廊之中。

《蕾莉與馬傑農》是內扎米的代表作。故事來源於阿拉伯的愛情故事。

在宗法制社會,青年男女沒有戀愛的自由,人們只能藉助詩歌來寄託自己的希望。蕾莉與馬傑農的故事講的是兩個來自不同部落的男女,由於同窗而相愛,但違背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而遭致非議與責難,蕾莉被迫退學,男主人公吉斯痛苦萬分而失去理智,人稱"馬傑農"即"瘋子",後來流落山野與野蠻為伍。蕾莉迫於父命嫁給一個富人,但她出嫁堅決不與男方成婚。她終於與馬傑農相見了一次,然而原來的吉斯永遠不見了,他真的瘋了。蕾莉不堪忍受封建勢力的壓迫抑鬱而死,死後馬傑農到墳上哭祭,也倒在了墳旁死去。

長詩中沒有什麼反面人物,沒有出現直接干預這對年輕人的什麼衝突,然而美好而符合人性的愛情卻被扼殺了,相愛的男女主人公死去了,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無形而強大的社會勢力,指向封建倫理道德那殺人不見血的邪惡觀念,使作品顯示出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蕾莉與馬傑農》的藝術成就也較高,風格凝鍊、細膩、精雕細琢,字斟句酌,很見功力。作者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氣氛,使讀者沉浸於主人公的悲歡離合之中,為之惜,為之泣;語言或形象誇張,或大量的排比,都襯託了氣氛和人物,為塑造人物服務;詩人還常常讓主人公直抒胸臆,發出對不人道的社會的憤怒控訴,例如蕾莉臨終前發問:我受盡了折磨,這算什麼愛情.

我受盡了煎熬,這算什麼人生.

這是女主人公對自我命運的傾訴,更是詩人自己對人生意義的質疑。

內扎米的創作從傳統的勸戒詩發展到愛情敘事詩,從描寫帝王將相的愛情到描寫普通男女的愛情悲劇,不能不說是巨大的進步。給他帶來世界聲譽的正是這些對普通人性的探索與呈現。

6.莫拉維(1207-1273年)是蘇菲派敘事詩的代表詩人。所謂蘇菲派是波斯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它原為伊斯蘭教內部的一個神秘主義思想派別,傳入伊朗後,與新興的達里波斯語結合,逐漸形成流派。蘇菲派提倡禁慾苦修,克己忍讓,力戒驕傲和行善濟人;在文學中先有用伊朗民歌闡釋教義,後來發展了具有蘇菲思想的敘事詩,到了莫拉維達到了高峰。

莫拉維的抒情詩反覆歌唱一個虔誠的信徒對真主的愛,提出根除"心鏡上的浮塵"、塵世的慾念來達到與主合一。他把自己的詩比作蘆笛,傾訴離別的煩惱與痛楚,表現對真主的嚮往。

莫拉維的主要作品是六卷敘事詩,其中包括許多獨立的民間故事和寓言。他一般在詩的開頭先敘述故事情節,再指出故事的意義,從而使自己的故事符合蘇菲派的觀點。因此,他的詩作往往是前半部分形象生動,而後半部分的說教顯得牽強附會。如故事詩《羅馬人與中國人》寫國王分別讓中國人與羅馬人在牆上作畫,中國人忙忙碌碌,畫出了精美絕倫的畫,但羅馬畫家僅把另一面牆擦拭得潔白光亮,等雙方拿出作品時,羅馬人的畫是中國人的畫映到了他的牆上的顯得"更加漂亮"的畫,作者稱讚羅馬人那種"洗凈自己內心,心中了無慾念,不貪不恨,把心胸磨洗得如同一面鏡子"的人生態度,把洗刷牆壁提到蘇菲信徒自我修養的高度,從而宣傳其教義。

莫拉維的一些詩歌還涉及到當時的社會問題,《戒哈的孩子》揭示了蒙古人入侵後下層人民的痛苦生活;《受驚的市民》則寫一個市民因國王下令捕捉驢子而極度驚恐的情緒,以荒誕的故事來揭露統治者掠奪百姓的罪行。

只是莫拉維幾乎無詩不渲泄宗教情緒,影響了他詩的統一性。莫拉維在波斯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地位,人們把他與菲爾杜西、薩迪、哈菲茲並列為波斯詩歌的四大支柱。

7.哈菲茲(1327-1390年)以抒情詩聞名。黑格爾曾稱讚他的詩"顯出精神的自由和最優美的風趣",歌德引以為"導師和知己",在伊朗人民心中,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詩人,還是一位先哲,人們甚至用他的詩來占卜吉凶。

哈菲茲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父親早逝,從童年起他就過著貧困的生活,後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接受了教育,從事僧侶職業。他生活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統治者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民族矛盾——蒙古人入侵、受異族統治,交織在一起,雖然哈菲茲在世時已名重一時,各地上層人物爭相邀請,但他的桀驁不馴的性格以及叛逆精神,使他與社會格格不入,他無能為力於黑暗的現實,憤而隱居郊外,在窮困潦倒中孤獨地度過了一生。

哈菲茲流傳下的是近五百首抒情詩,他的高傲不屈、放蕩不羈的性格在詩中坦露無遺。對"鬼魅橫行,一片黑暗"的世界予以否定是他詩歌的第一個特徵。他堅信"那壓迫的鎖鏈,那強權的桎梏——不會青山常在",他始終在探索人生的意義:

虔誠的道路,你在哪裡.

我毀滅的命運之途,你在哪裡.

看看這漫長的征途吧,它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

對現實的懷疑,對統治者的不信任,使他以蔑視和反抗的態度面對宗教教義和傳統道德,他決心"要像雄獅一樣,把這老狼的套索掙斷",並不顧教會的禁錮,而沉浸於愛情與美酒之中。因而他詩歌的另一主題是對愛情的歌頌,他的愛情詩感情熾烈,真摯感人,他說:"為了愛情和美酒,我將把這浮世拋棄".這個"無論在人世或地府,我絕不低下自己的頭"的硬漢子,理直氣壯地為酒神辯護:寧做一個飲酒者——心地高潔純良;也不做一個禁慾者——胸懷虛詐欺騙。其叛逆者的形象挺立了起來。

哈菲茲的詩想像豐富,寓意深刻,感情熱烈奔放,語言豪邁壯闊而又優美典雅。他採用波斯的"卡扎爾"詩體創作,每首詩由七到十五個聯句組成,每聯尾音押韻,每一二兩個聯句構成一個詩的意境,詩體十分自由。他的抒情詩不但在伊朗本國,而且在世界文學中也享有極高的聲譽。恩格斯曾感嘆道:"讀放蕩不羈的老哈菲茲的音調十分優美的原作,是令人十分快意的。"歐洲後來的大詩人們也都奉之為榜樣。

8.賈米(1414-1492年)是中世紀波斯文學繁榮時期的最後一位著名詩人,他的創作標誌著持續六個世紀之久的波斯文學的黃金時代的結束。

賈米不僅是一個詩人和作家,還是一位學者及蘇菲派的領袖;他在語言學、神學、歷史、音樂等方面均有造詣,並留下重要的著作。由於他的學術及人品,很受人尊重,但他一直嚴於律己,堅持操守,是一個頗具人格魅力的詩人。他的敘事詩有七部,總稱《七寶座》,其中有對前代詩人的承續,有闡述蘇菲思想的,還有古老的愛情故事。他的宣揚蘇菲思想敘事詩短小精悍,比如有一首詩通過一個老柴夫與一個年輕人的對話形式來闡明人應安貧樂道、澹泊自守的道理,寫得形象生動,並不覺得牽強。賈米的抒情詩也寫得感情充沛,如有一首悼念兒子的詩洋溢著父子情深,為早逝的兒子痛苦不已,格外凄婉動人:我乍綻的蓓蕾,你歲月如何度過身處狹窄地底.

失掉你,我們沉浸於悲痛,叫我們如何將息.

失掉你,我們一家人也彼此生分,我們尚在一處,你孤身一人如何將息.

賈米曾模仿薩迪的《薔薇園》作《春園》。這是一本散文與詩歌相間的作品,其中有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格言警句,作者常含諷諫於筆端,希望賢明君主體恤民情,含有詩人的良苦用心。

《尤素夫與佐列哈》是一部愛情敘事詩,取材於《古蘭經》。作者在長詩中拋棄了宗教的說教而突出了愛情的主題。女主人公埃及王妃佐列哈一心傾慕年輕的王子尤素夫,而後者不為所動,佐列哈為愛情折磨得憔悴不堪,以至尤素夫認不出來,當作了國王的尤素夫讓她提出要求時,她唯一的要求是恢復青春與尤素夫結合,這一往情深的愛感動了真主,使她達到了目的。

長詩富有浪漫主義氣息,使愛情的主題更為鮮明和感人。

賈米之後的波斯文學處於停滯狀態。公元16世紀初葉,薩非王朝興起,然而生產力發展緩慢,文化上也沒有什麼突出成就,薩非國家在人民的不斷起義中走向衰落。

討論:

馮萬里老師:

我發現自己不自量力,每個國家的詩歌都是海。

王雷:

確實每個國家的詩歌都是海,那都是一個民族的魂,沒想到伊朗這樣一個國家的詩歌迸發出如此澎湃的情感,真是在文化面前沒有高低,只有各美其美。

劉文卿老師:

這個詞好,各美其美,就像我講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不是為了比出高低,是明白差異背後原因,並互相尊重,入鄉隨俗,就夠了。

王雷: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廚房的空間利用及收納
如何從生辰八字中看一個人的壽命如何?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