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養魚的「老三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養魚的「老三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常常跟諮詢的魚友說可採取「老三樣」進行相關的措施,而我們常常忽略了,「老三樣」這個叫法很多魚友根本不清楚是什麼,其實簡單來說「升溫、下鹽、換水」就這三種方法,這一直是初期魚病防治的首選措施,在魚友中間廣為流傳。但可能就有人質疑了,就這些值得你們常常掛在嘴邊,還以為是什麼萬能的東西,說起來真是萬能的,魚出問題往往離不開這三種操作。

「老三樣」難道僅僅「換水、升溫、加鹽」就輕鬆解決了嗎?其實不然,我們需要了解這三種操作有什麼原理,為什麼要做這一步,抱著一種求知、治癒的心態去做,去學。很多魚友的用藥態度非常謹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用藥,而是通過「老三樣」這樣的保守療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所以我們今天重點來說說這個神奇的「老三樣」

01

第一步、換水

水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魚正常的生長發育。魚缸換水也就在於肅清水中污物,堅持水的清潔,調理水溫,增加水中氧氣,迅速稀釋水中的細菌和毒素,減少其對魚的危害。相對於升溫和下鹽來說,換水是對魚的傷害最小,效果最迅速的方法。尤其是在硝化系統未建立完善、毒素超標、水質極度混濁等情況下,換水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老三樣」里的換水不是指一次性的,而是要堅持一個周期,隔天換一次水。一次的換水量國內普遍提倡20%—30%之間,國外文獻有很多提出一次的換水量應在50%—75%之間。我支持大量換水,因為這樣效果快,對病魚幫助更大,但是熱帶魚在冬季換水需謹慎,大量換水造成的水溫差異會適得其反,亦可採取添加溫水的方式。

換水應該注意的是:溫度、氯氣含量、ph的控制。換水的溫度要比魚缸水的溫度高1-3℃為宜,切忌加入大量涼水,水溫的降低會帶來很多問題。氯的控制非常重要,有條件的當然困水最好,或者使用熱水器里的水,適量的使用水質穩定劑也是除氯的好方法。每次換水ph的變化應小於0.3,否則會因ph變化過大造成魚血液酸鹼失衡、代謝紊亂,加重魚的病情,因此準備一支調校準確的ph筆還是很有必要的。總之,只要控制好溫度、氯含量和ph值,換水對魚的影響是很小的。另外,大換水後要補足鹽分,防止滲透壓出現震蕩。

註:在平常的管理中,我們應該盡量防止全缸換水。由於,魚曾經順應了缸中的水質,全缸換水會使水質忽然改動,令魚難以順應,養好的老水環境也會因而遭到毀壞。養魚換水學問多,許多新手的魚養不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緣由就在於此。

02

第二步、升溫

很多人認為升溫的目的是靠提高溫度來消滅細菌的,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絕大多數致病菌是耐高溫的,其最適生長溫度一般在37℃左右,魚缸升溫的上限一般不會超過35℃,這個溫度是細菌的最佳繁殖溫度,根本不會對致病菌造成傷害。升溫不但起不到任何殺菌作用,而且會隨著溫度的升高使致病菌大量繁殖、毒性增大使水質變差,這是稍有一點生活常識的人都明白的道理。那麼升溫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升溫對於病患中的魚是雪中送炭呢還是雪上加霜呢?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

升溫的原理

想要了解升溫的真正目的就必須了解魚的免疫系統。魚是變溫動物,該生理特點決定了魚不具備維持體溫恆定的能力,大多數魚的體溫與周圍環境溫度是相同的。魚的免疫系統和溫度是息息相關的,在低溫狀態下,免疫作用會減弱,這樣更容易造成魚的死亡。當有疾病入侵的時候,魚本身就會表現出一種「發熱」的癥狀,這表明它們希望水溫升高。

升溫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激發魚的免疫系統,增加魚的新陳代謝來對抗病菌毒素的入侵,而不是靠升溫的那三五度來直接殺菌。當然凡事都有特例,比如白點病的小瓜蟲,就是靠升溫來直接殺滅的。在疾病治療方面要遵守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雖然升溫可能造成細菌大量繁殖破壞水質,但是升溫更能加強魚的免疫防禦能力,增強魚的體質來抵抗疾病,對於病中的魚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

升溫的正確的做法

合理的升溫範圍應該是比原缸水上升3-6℃,根據魚種的不同,這個範圍大約是在30-34℃之間。以每天升溫2-3℃為宜,升溫過快會對魚造成不適。升溫必須配合大氧,要保證氧氣的充足供應。因為升溫後魚的呼吸作用會加強,菌的繁殖會加快,需氧量會加大。升溫應配合鹽使用,以減少魚滲透系統的負擔,在下一節詳訴述。

關於魚缸升溫小編給大家幾點建議:

1、加熱棒

優點:可以控制溫度,操作方便,加熱效果較好。缺點:有些加熱棒功率過大,耗電

2、定時加熱水進缸

優點:可以控制溫度,並且不是直接加熱缸中的水,相對比較安全。缺點:操作不方便,容易驚嚇到魚兒。

3、把裝有熱水的瓶子放進缸中

優點:安全,不會出現溫度過高的情況。缺點:不方便,需要定時更換,加熱速度比較慢。

從安全和方便的角度講,建議觀賞魚愛好者選擇加熱棒和溫控器的搭配組合,這樣的雙重保護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升溫過程中出現溫度過高、魚只死亡等情況。

03

第三步、下鹽

下鹽的誤區

在「老三樣」中,下鹽存在的誤區最多,包括下鹽的理論及用量。很多人每次換水隨手撒一把鹽,治療魚病的時候不敢多下鹽,只是比平時多撒幾把鹽,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大多數人都認為鹽能殺菌,認為下鹽是為了殺菌,這更是一個錯誤理論。高濃度的鹽(20%)有一定的防腐作用,由於鹽的滲透作用會使細菌細胞脫水死亡,鹹肉、腌魚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腌制的。實際上,食品含鹽濃度高,只能減緩或終止細菌的繁殖,但不能將其殺死。而我們在魚缸里下鹽的最高濃度才0.5%,根本起不到任何殺菌作用。我們以一個500L水的魚缸算,下鹽濃度達到0.5%,需用鹽2500克、2.5公斤,這個用量對細菌都不會造成什麼威脅,更何況隨手撒的那幾把鹽了。

下鹽的原理探究

魚是通過滲透調節來控制體內的鹽和水的平衡。淡水魚體液中的鹽濃度要高於環境中的鹽濃度,由於滲透壓的作用,水會通過魚的體表進入魚的體內,最終由腎臟代謝成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淡水魚從來不喝水,只是撒尿。如果看懂了這一段的內容,就好理解下鹽的目的了。

加鹽的目的是調節水的滲透壓,降低水對魚體的滲透,防止水中的病毒在體內擴散,降低腎臟負擔,減輕滲透系統的壓力,提高免疫力。下鹽可以降低升溫帶來的負面結果,雖然升溫可以使細菌繁殖加快,但是下鹽後水的滲透壓降低,可以最大限度的阻擋細菌進入魚的體內,所以升溫和下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下鹽的正確的做法

只有在魚得病需要治療的時候下鹽才是正確的時機。每次換水都加鹽會降低魚的滲透調節能力,等真正魚病的時候效果就差了,平時不可為。用鹽最好使用粗鹽或者水族專用鹽,不可使用含添加劑的調味鹽,比如加碘鹽。鹽應事先溶解並粗濾一下再添加,應在1-2天內逐漸的增加鹽濃度,以免引起魚的滲透壓震蕩。

下鹽的濃度要達到0.3%-0.5%才能起到調節滲透壓的作用,這個濃度對絕大多數魚是非常安全的。有些魚,例如有些「軟水」魚類和一些鯰魚,對氯化鈉非常敏感,用鹽要小心謹慎。另外,用鹽過量會造成過度滲透壓,這會進一步導致身體細胞的生理變化,會導致魚對疾病的抵禦能力下降。當鹽濃度超過1%時,即使短時間的浸泡也會使魚類出現不良反應。

結語

對於很多初期魚病來說「老三樣」的聯合使用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個人認為換水是核心,迅速的降低細菌和病毒的含量是治療的基礎。換水可以單獨使用,升溫和下鹽要配合使用。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的朋友了解「老三樣」的治病機理,使我們能夠更好的運用「老三樣」。如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前輩指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賞魚 的精彩文章:

魚缸水總是很混怎麼回事?怎麼樣才能清澈起來?
水草擺放有講究,搭配好了可提高品味,反之……

TAG:觀賞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