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早產寶寶的一些特殊問題護理

早產寶寶的一些特殊問題護理

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37周的新生兒。早產寶寶沒有等到日子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由於提前出生,組織器官還沒有來得及發育成熟,媽媽們要格外重視。護理的重點是先根據早產兒的生理特點,觀察孩子有無異常表現,及時發現發生的疾病,以做到及時處理。

作為每日和自己孩子在一起的父母,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了解孩子的表現,知道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異常的,哪些可以在家自己處理,哪些需要上醫院看醫生。由深圳長和大蘊兒科診所治療師來給我們分享一些早產寶寶的特殊問題護理:

家長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去護理:

1.體溫:

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對外界溫度的適應能力差,容易隨外界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不僅容易出現低體溫,而且也容易發熱,而體溫的經常變化,不僅會影響生長發育,而且容易引起合併症,所以每日觀察孩子體溫的變化是很重要的護理項目。

每日早、晚父母應測定2次體溫,睡眠、早晨體溫可能會低一些,多在36℃左右,一般在下午、吃奶或喝水後、哭鬧時可能體溫會高一些,但不應超過375℃。體溫如下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應取採取相應的升溫或降溫措施,如仍沒有效果,應該上醫院檢查。

2.呼吸:

早產兒正常呼吸就較正常新生兒快,尤其是吃奶、哭鬧時,而且較為表淺;有時會有短暫的呼吸暫停,尤其是在睡眠時,一般刺激足底後可以自然緩解,無需特殊處理;

早產兒常由於後軟骨發育不好,睡眠時容易喉喘鳴,呼吸不暢,變換體位後可以緩解。但早產兒如果出現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青紫時應及時送醫院就醫。

3.精神狀態:

早產兒精神狀況是反映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全身性表現,尤其是早產兒,正常情況下反應比較弱,表情比較少,哭聲較弱,疾病特殊癥狀不典型,僅表現為反應差、吃奶不好,不容易判斷。所以,要多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如表情、吃奶、睡眠等,當孩子吃奶驟減,臉色蠟黃,哭聲很弱時,應去看醫生。

4.反應:

早產兒對外界刺激反應比正常新生兒要弱,如彈足底時,可引起哭聲,但聲音較弱,伴有手腳輕度的活動;對光線眼部會有反應,對聲音也有反應,但對外界反應一般欠靈敏。當外界刺激後,反應過高,也就是一點刺激就出現哭鬧、煩躁,甚至有小的抽動;或者反應過低,對刺激完全沒有反應,都表明可能有神經系統疾病,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5.吃奶:

吃奶的情況可以反應早產兒的吸吮能力和吞咽能力,正常早產兒吃奶會相對慢些,也很吃力,容易溢奶,但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如吃奶情況改變,要注意可能是疾病的表現,如敗血症時吃奶會不好,肺炎時吃奶會出現嗆咳,胃腸道疾病時奶後會出現嘔吐、腹脹。

6.大小便:

正常情況時,24小時內應該有大小便,胎糞多為深綠色,出生2~3天可排盡。以後大便一般呈黃色,質地均勻,無明顯酸臭味。如果是母乳餵養,糞便會呈淺黃色;奶粉餵養,糞便為黃色或金黃色,可以有些奶瓣。一天小便6次以上,說明攝入水分足夠,如果小便少於6次應及時補充水分。早產兒消化系統較差,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腸道感染以及壞死性小腸炎,常表現為腹瀉、腹脹以及大便顏色改變,應及時求助醫生。

7.皮膚:

每日洗澡是觀察早產兒皮膚狀況的好機會,如皮膚的顏色發灰、黃疸、皮疹、硬腫、臍炎等都是疾病的表現,應及時發現,才能得到及時治療。

除早產兒之外,其他在發育方面存在風險的嬰幼兒,也有必要接受多專業團隊提供 的檢查和評估。早期發現「風險」,及時詳細評估,確保在出生頭幾年即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內提供適當的干預以發揮最大的作用,幫助孩子實現最大的潛能。

在深圳長和大蘊康復門診部針對早產兒我們將開展健康、營養和生長發育這是功能發育的基礎將由兒科專家和護士會提供這方面的檢查和諮詢。

同時針對早產兒出現的發育落後,我們將通過大動作發育、精細動作發育、認知能力發育、語言和交流的發育、社交/情緒的發育、自我照顧能力的發育等將由長和大蘊的專業作業治療師、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會提供這方面的檢查和指導。

深圳長和大蘊康復門診部,由長和醫療投資並與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美國新澤西特需兒童醫院(Children"s Specialized Hospital, CSH)以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達成長期戰略合作,致力於為兒童/青少年提供一站式、國際化、高品質的發育行為兒科和兒童康複診療、諮詢和教育服務,以及全新的家庭體驗式兒童保健服務,幫助孩子提高運動、言語、認知、情緒、人格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能力,更加自如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一歲多的寶寶吃多少?這3種常見觀點都不科學,你家寶寶中了嗎?
寶寶疫苗打底應該怎麼打?看這篇就夠了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