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學為人 求新求真——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嶸均

為學為人 求新求真——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嶸均

楊嶸均,現為《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網路與社會治理研究,出版專著1部,在《政治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近50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全文轉載。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路虛擬社群對國家政治安全的影響及政府協同治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規劃項目「網路虛擬社群對政府治理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虛擬公共領域對政府治理的影響與對策研究」以及中國博士後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等課題研究。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各1項,入選「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

近日,記者圍繞為學、為師、為人等相關話題,採訪了楊嶸均。

關注網路空間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網:楊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採訪!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從事網路與社會治理研究的經歷,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成就?

楊嶸均:近年來,我主要關注網路空間政治傳播以及網路社會治理問題。從時間上說,應該始於2006年前後,因為我的第一篇有關網路政治的習作《網路時代「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及其人格的變化》發表於2006年。那時候,互聯網在我國還不像今天這樣普及,而且它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才剛剛起步,基本上處于飛機起飛前在跑道上的加速期。

此後的幾年中,我一直在觀察並持續地思考互聯網將會對政治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和變化,但是並沒有形成明確的認識,也沒有形成什麼論文成果。直到2011年,我在《政治學研究》第4期發表了第一篇比較成熟而且理論化的文章《論虛擬公共領域對公民政治意識與政治心理的影響及其對政治生活的形塑》,這時候我才對網路空間有關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有一個相對確信的理論判斷。

中國社會科學網:對研究的領域和核心問題有了相對確信的理論判斷,是不是標誌著您的研究開始走向較為成熟的階段?

楊嶸均:是的,學術研究是需要厚積薄發的。寫《論虛擬公共領域對公民政治意識與政治心理的影響及其對政治生活的形塑》這篇文章,前後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應該說,這篇文章是我長期思索網路空間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比較成熟的理論結晶。

這篇文章發表後,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並獲得了2012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此後,有關網路空間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噴薄而出,並先後獲批中國博士後基金第52批面上資助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這些項目的研究目前都已經順利結項。與此同時,還在《政治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月刊》《江海學科》《道德與文明》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20餘篇,均產生了非常好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反響。

上述的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使得我對於網路空間政治傳播和社會治理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於這些問題的前沿和發展趨勢有了更加清晰的領悟,而且對於相關問題的理論判斷更加有自信。

理論研究推動網路空間治理實踐

中國社會科學網:當前的社會是高度發達的網路信息社會,對網路空間政治傳播和社會治理問題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這方面,您的基本觀點是怎樣的?現階段您主要關注哪些熱點和動態?

楊嶸均:我的基本觀點是:虛擬空間不虛也不空,虛擬不是虛無;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真實的空間。人是認識、創造和操作虛擬空間的主體。網路空間全球治理、網路空間立法以及網路空間安全等等,都是值得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也是我目前集中關注的學術動態和實務問題。

就政府對網路空間安全治理問題來說,我認為,在網路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主權國家應該正確認識和治理由網路空間的無界性特徵而導致的網路空間安全治理的危機與主權國家因主權國別性的特徵而決定的主權國家治理有界性的危機。在現實實踐中,這種危機則直接表現為主權國家之間在安全治理方面的公共性危機。這就需要把主權國家安全治理的界限進行虛擬化延伸。而正是這種虛擬化延伸,使得網路空間參與主體、治理領域、治理對象以及治理手段具備了虛擬性的特徵。因此我認為,政府為了實現對網路空間安全的治理,就必須適應網路時代虛擬化的治理特徵,在價值層面、利益層面、機制層面、規則層面和操作層面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以及採取恰切而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措施,從而維護和捍衛主權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中國社會科學網:政府開展網路空間治理,應當從哪些領域具體展開?

楊嶸均:政府對於網路空間的治理,應該針對不同的領域採取有效而合宜的治理策略與方式方法進行治理。

在網路虛擬空間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方面,我認為要明確網路空間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思潮與社會矛盾傳播的非常集中也是非常活躍的重要空間,其治理的策略應當是發揮網路虛擬社群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積極功能和消除其不良影響並舉。

在政治溝通和執政合法性方面,現代政治溝通的技術化、網路化與虛擬化發展極大地推進了現代政治體系的去封閉化發展,其治理的策略應當是順應技術和時代發展的趨勢,加大正式制度供給,因時因勢地構建網路虛擬空間政治溝通與執政合法性互動生成的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網:互聯網是無國界的。既然開放性是網路社會的突出特徵,那麼,開展網路空間治理是否也應當重點考慮國際合作問題?

楊嶸均:那當然,網路空間治理必須要推動國際合作,沒有國際合作,國際互聯網治理就不可能落地生根。然而,當前網路治理的國際合作卻面臨不少難題。這些難題制約著網路空間治理國際合作框架和運行機制的建構。事實上,網路空間治理國際合作的缺失導致的結果就是:它不僅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和利益,而且也縱容了跨國網路犯罪,妨礙了公民信息自由權利的實現,即使發達國家也難逃其劫,斯諾登事件就是例證。因此,為達成網路空間治理國際合作,以捍衛網路主權、堅持網路合作的國際談判與網路技術研發等的努力不能停止。這對於建設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以及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合作治理體系至關重要。

堅持不懈探求學術真理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在學術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能否請您談一談,您的學術研究歷程經過了哪些比較重要的階段?在完成繁重的學報編輯工作的同時,您還能夠完成如此多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秘訣」有哪些?

楊嶸均:在我短短的學術研究歷程中,我感覺對我比較重要的階段是碩士博士階段,那是夯實我學術研究基礎的關鍵時期。雖然那時我仍然懵懵懂懂,但是「十年板凳冷」「一朝開悟時」的感觸特別深刻。

接著一個階段就是博士後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在《政治學研究》第4期發表了第一篇有關網路政治的高質量論文並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此後不久獲得中國博士後基金第52批面上資助項目。這不僅增強了我的學術自信,更重要的是確立並奠定了我的學術研究方向。藉此機會,我要感謝《政治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新華文摘》等刊物的老師們對我的培養,因為文章的發表以及轉載,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而這些老師對年青人的青睞與培養,讓我終生感激、終生敬仰,也終生受益;我也要感謝各層級基金項目的評審專家,是他們默默堅守學術標準,讓我才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也正是這些人和事,造就並使我堅定了不願「苟且」的學術品性、不願馬虎了事的學術自覺以及不懈探求真理的學術自信。如果說,我在學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一點不足為道的成績,那麼,這些人和事對我的激勵就是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吧。當然,學術沒有坦途,刻苦勤奮是學術研究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訣」,這是因為,學術從來不顧惜懶漢和投機取巧之徒,這應該是亘古的法則。這可能也是一個學者做好學術研究、探求學術真理應該秉持的態度和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您的理解中,學者應當秉持何種態度和精神,才能真正從事並且做好學術研究?

楊嶸均:做學問、做研究是一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是一個需要耐得住性子、甘願坐冷板凳的過程。首先要「學」,要多讀經典著作、優質期刊,打牢理論研究的知識基礎,進行良好的邏輯思維訓練,並探索出進行學術研究的具體方法,為學術之路打好基礎。其次,要重視「思」。做學術研究,獨立、深入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主動思考文章的選題是否與時代接軌,具有何種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在研究的過程中要將理論與實際、將為人與為學有機統一起來。

如果說上述兩點主要是技術層面上做學問的基礎,那麼在做到這兩點的基礎上,一個高水平的學者還要重視學術研究之「道」:不僅要以求真、求善、求美的態度做學問,還要有善於區分政治正確與真理求索的智慧,進而將個人學術理想和時代需求、國家社會需要緊密結合,以追尋高遠的學術夢想、達至追求真理的學術真諦去慰藉自己的學術人生和學術良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社科院:以政治建設為統領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