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海南之旅:海南傳奇

海南之旅:海南傳奇

原標題:海南之旅:海南傳奇



從昔日的蠻荒之地、流放之地,到今日寸土寸金的國際旅遊島,海南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在海口市海府路南端有一處五公祠,海南昔日的歷史就是從這裡有了轉折,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樓」,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是為了紀念的是唐宋兩代被貶職,而來海南的五位名臣: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綱、趙鼎,南宋抗金將領李光和胡銓。


五公祠主體建築為兩層木結構,樓高9米,周圍有檐廊,但無斗拱,為海南最早的樓房,故稱海南第一樓。



樓上高懸」海南第一樓」金字橫匾。

祠內柱上,有清人長聯:


「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


「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期樓。」


與五公祠相毗鄰的是蘇公祠,原為金粟庵,也是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是為紀念宋代著名詩人蘇軾而建,同時,也崇祀他的弟弟蘇轍,故亦稱二蘇祠。


祠前有一對聯:」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因蘇東坡曾謫居海南地區,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蘇軾起。

據史學家研究,歷朝歷代的流放地選擇標準,一般來說是就偏就遠,但也不是越偏越遠就越好,而是要求流放地還必須在中央政權的掌控之下,以便政府對於流人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管理。


因此,海南作為流放地之時,已經完全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了。


歷代的流放地一般都是分布在南北兩個邊區,很少有像西方的流放那樣把犯人流放到海島上的。但也有例外,中國歷史上也曾把一些海島作為流放地,不過,這些海島是完全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的,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海南島了。


海南開發很早,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便在海南設郡,然而,由於秦代統治時間短暫,海南島並沒有完全進入秦的控制之下。直到漢代時海南才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開始在海南設官駐兵,治理其地方,時稱」珠崖郡」。

公元前46年(漢元帝初元三年),珠崖郡反叛,元帝與群臣朝議後,宣布放棄其地。當時放棄的原因有四:首先,當時關東人民連年饑饉,流離失所,這對於國家來說更為重要,需要先謀解決,不宜再黷武耗財;其次,朝廷認為珠崖所居黎人與禽獸無異,沒有設置郡縣治理的必要;再次,該島孤懸海外,多毒草蟲蛇之害,氣候惡劣,不適宜兵士駐紮;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朝廷所需的珠犀、玳瑁等,並非珠崖所獨有,放棄也不可惜。


自公元前46年珠崖被放棄始,就被視為蠻夷之地了。


直到公元43年(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才再度平定該地的叛亂,恢復珠崖之名。但終漢一代,海南也很少有漢人移入,僅在其北部,有少許漢人。


三國時代,孫權曾派兵征服其地,然基本上沒有派兵駐守。

據史料記載,自漢代在海南設置郡縣之後,曾向該地流徙過罪人,但這些流人姓氏均已無考。可以考知姓氏的第一人是隋代的楊綸,而海南島也是從這時起成為我國第一個闢為流放地點的島嶼,因此楊綸可稱是我國第一個可以考知姓名的海島流人。從此以後,海南島成為著名的流放之地,開始有大量罪人流入。


其主要原因是自漢代設珠崖、儋耳兩郡後,海南還是時叛時附,隋朝政權雖說短命,但是隋朝的冼夫人收服了整個瓊崖,真正將海南納入中央集權的嚴格控制之下。與此同時,隋朝之後,海南的經濟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有利於中央政府派官管理。


唐代被流放到海南的李德裕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魚鹽家給無墟市,禾黍年登有酒尊(《明府志》卷四十四·雜誌四·遺事)。」由此,可以想其物產之富饒。


宋代李光在其撰寫的《遷建儋州學記》里也有這樣一段文字:」海南自古無戰場。靖康(1126~1127)以來,中原紛擾,而此郡獨不興兵,里巷之間,曼如承平,時人知教子,家習儒風,青衿之士,日以增盛,郡試於有司者至三百餘人……今十餘年,學者彬彬,不殊閩浙。」


唐、宋兩位曾作宰相的名家描述,應該有說服力,使我們相信海南島在唐宋期間符合作為流放地的條件。


唐宋兩朝被貶謫、流放到海南來的朝廷名相、大臣和著名學士,許多都在這裡居住,並在這蠻荒之地開創了燦爛的文明。


唐代太子洗馬兼侍讀劉納言,唐高僧鑒真和尚,宋詩僧惠洪,北宋宰相盧多遜、丁謂,南宋曾任右司諫侍御史(宰相)、參知政事的趙鼎,南宋曾任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的李光,南宋曾任秘書少監、起居郎的胡銓,南宋秦檜死黨兩浙轉運副使曹泳,宋末元初女紡織家黃道婆等等,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名人,不論走到哪裡,都還是名人,這些被流放的人物到了海南,海南也因此引起了中原朝野的關注。


對於流放之人而言,」被流放」是一種莫大的悲哀,但對於作為流放地的海南而言,卻是一樁幸事。


五公祠內的一副楹聯則可以說明這種奇怪的現象:唐宋君王非寡恩,瓊崖人民有奇緣。


到了元、明時期,海南逐漸就不再作為流放地了,雖然也有被貶的官宦被流放海南,但是,數量不多,之後竟至絕跡。


其主要原因,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對海南的態度。史料有一段文字記載了明太祖朱元璋關於海南作為流放地的講話,頗有天子風範:」壬寅,吏部奏,凡庶官有罪被黜者,宜除廣東儋、崖等處。上曰:」前代謂儋、崖為化外,以處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若其風俗未淳,更宜擇良吏以化導之,豈宜以有罪人居耶?」(見《太祖實錄》卷四八)


明太祖的態度改變了傳統將海南作為」化外之地」的口實,也使得作為流放地的主要理由不復存在了。


第二個原因是,在明朝中後期,海南島地方不安靖,多叛亂,常常失控。明代瓊州知州鄭廷鵠給朝廷的《平黎疏》開篇即云:瓊自開郡以來,迄今蓋千六百餘年,無歲不遭黎賊之害,然未有如今日之慘者也。


這種局面使得海南島失去了作為流放地的條件。雖然被貶流放的都是罪臣,但作為當政者,也不能將他們放在頻生騷亂的地方,因為朝廷即或不在意這些罪臣的安全,但也不想給這些流人以」誹謗」的口實。


所以,到了明朝,幾乎沒有當朝官宦被流放到海南島,《崖州志》只記載了兩位流寓在海南島上的人,一個是瞿宏,永樂九年,調發海南衛崖州千戶所,閑住;一個叫莫蓁,永樂初,寓崖之水南村,占籍南廂,居焉。


按照史書的記載,這兩個人都是寄寓海南島而已,算不上流放。這就是說,整個大明朝,就沒有流放到海南島的官宦,海南島也不再是流放地了。


因為朱元璋的大氣,海南雖然不再作為流放地了,但海南卻像一位」養在深閨無人知」的美女,一直等了600多年,才掀開她那美麗的蓋頭來,畢竟是」天生麗質難自棄」!


牛恆剛:2012年1月30日于海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弗瑞德 的精彩文章:

柯達不傳奇(4):柯達傳奇
王鏊這個人

TAG:弗瑞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