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仕強:活得再長久,也不如活得……

曾仕強:活得再長久,也不如活得……

給你享用一生的智慧

1000000+國學愛好者關注

——到公眾號回復【智慧】,領取每日精神食糧——

閱讀本文您將徹悟

1. 人生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

2. 什麼才是好死?

3. 如何求得好死?

|全文共1400字,深度閱讀需4分鐘,受益終生|

自古以來,什麼樣的人能夠活得久這個問題,雖然很多人都在追尋答案,卻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有些人健壯如牛,從來不生病,卻稍有不慎,便一病不起,宣告不治。有些人長年看醫生,竟然自己也久病成良醫,不但活得長久,也有豐富的疾病經驗,可供親朋好友參考。

實際上,人生最有趣的事情,莫過於:誰都知道自己會死,只是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死成什麼樣子。

當然,那些修道有成的人不一樣。他們在死前一周左右,自己知道即將安然回老家,會從容不迫地向家人或弟子宣告自己的大去之日,問大家還有什麼事情,可以提出來商量。倘若家人或弟子確有重大事項,必須請示或協助,而一周之內處理不完時,還可以向上天稟告,再順延一周才回去報到。

但是,大多數人是做不到這個層次的。我們常說:人生的目的,在求得好死。但是好死的情況,也各有不同。前面所說的狀況,應該是上乘的好死,相信人人都喜歡。

其實,好死的真實含義,在死得心安、毫無愧疚,更沒有遺憾。一般人所想像的壽終正寢,不過是表象而已。

真正的好死,不一定無疾而終,更不能排除戰死沙場。看得見的形態,並不重要;內心的心安理得,才是我們所嚮往的。

於是,問題的關鍵終於浮現了:由於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自己會死,卻不明白什麼時候會死。那麼,如何才能求得好死?

為了求得好死,也為了不留遺憾,不致含恨而去,我們必須像曾子那樣「每日三省吾身」:替人家計議事情,有沒有盡心?對朋友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傳授學業有沒有不夠純熟的地方?

而且還要時時提醒自己:富和貴,是人人所喜悅的;倘若不依正當道理,即使可以得到也不取;貧和賤,是人人所厭惡的;若是不依正當道理,就算可以避去也不去。這才是我們時刻不可違背的鐵律。

千萬不可存有僥倖的心理,想著先犯一些過失無妨,將來有機會再補回來。因為說不定當天晚上就「蒙主恩召」,含著遺憾和悔恨,怎麼能夠死得安然呢?

孔子告訴子路,可以這樣介紹孔子:「他的做人,用起功來連飯也忘記吃;時常高興得一切憂愁都消失了,好像不知道老年就快到臨似的。」

孔子所日夜思念、天天以身作則教導大眾的,便是大道能夠普世推行,世界太平,人民安樂。因此才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這裡的「朝」「夕」,並不是時間的距離,而是馬上的意思。「聞道」也不表示聽到道理或是聽懂道理那麼簡單。而是實實在在,聽到天下太平的好訊息。

孔子自認倘若有這麼一天,就算馬上死去,也很樂意。為什麼?因為已經死而無憾了。一生的志業完成,當然心安理得。死得其時,還有什麼不樂意呢?心安理得,這就是好死。

由此我們可以說,斷定一個人是否好死,不是看他有沒有壽終正寢,是不是無疾而終,更不是壽命有多長久,關鍵是看他臨死之前的心理狀態,是否心安理得。

其實,在任何狀況之下,都可以死得心安理得,這不以外部環境為條件,完全是在於自己內心的控制。

所以,既然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就要時時刻刻都小心謹慎,盡量不做錯事,保持心安理得的狀態,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否則現在還是心安理得,明天早上起來又做出錯事,如果不死,還有機會補救。萬一就在心不安理不得的時候死了,那就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不是很冤枉嗎?

很多人認為,儒家思想對人束縛太重,綁得太死,那樣做人太辛苦,其實錯了。

儒家帶給我們最大的是心靈保障。只要照孔子的話一步一步去走,什麼時候死都不必在乎,都會心安理得,這才最了不起,而且只要用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得到。

孔子學說的重心在「人」,並不在「神」,所以不重視宗教,而重視做人的道德修養。

孔子學說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說」。所以讀《論語》,最好把論語的道理,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做一個論語人,才是確實了解《論語》的人。

聽曾師講論語的智慧

GIF

歡 迎 在 下 方 留 言 評 論

別 忘 了 點 贊 支 持「曾仕強」哦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仕強 的精彩文章:

曾仕強:開口第一句話,就決定了你的層次和前途!
曾仕強:人這一生到底為誰活?太精闢了!

TAG:曾仕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