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

今年4月16日,中興事件爆發。4月19日,《科技日報》一版推出新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開篇以「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為引題,報道了中國在高端晶元製造所需要的頂級光刻機方面的落後狀況。目前這個專欄已推出了30多期。

6月21日下午,《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的科學傳播沙龍上作了主題演講,詳細分析了阻礙我國攻克核心技術的共性原因,即缺乏科學武裝、工匠精神以及持之以恆的情懷。

01

缺乏科學武裝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繫。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引,才阻礙了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和專業訓練的基礎上。有人說我們有四大發明。劉亞東說:「四大發明屬於技術範疇,它不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係。」

比如指南針,我們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著家。沒有去研究磁場、磁力線,也不懂得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會產生電流,更推導不出麥克斯韋方程。比如火藥,我們的先人只滿足於它能爆炸的事實,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沒有深入探討它的化學和物理機理,所以才止步於黑色火藥,沒能研發出黃色炸藥。有人說,我們祖先發明了火藥,所以才有了後來工業和軍事上用的炸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黃色炸藥和黑色火藥沒什麼關係。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這些傾向今天也在嚴重影響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離開科學的指引,技術的發展註定不會走得久遠。

02

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電視台播了一檔節目《大國工匠》,拍得很好,下了功夫。問題是相對於我們13億人口,這些大國工匠實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輕視操作,輕視實踐。孟子就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6月20日,《科技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海洋調查一線難覓學科帶頭人身影」,講的是海洋調查的某個航次上,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只有一人。學科帶頭人都說,學生去了,我就不去了。這種現象在中國很普遍。

劉亞東舉例說,不久前他訪問德國時,在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參觀了中德軌道交通聯合研發中心的創新工廠。在工廠里他看到很多人穿著工裝在一絲不苟、非常專註地工作。他本來以為那些人都是工人,後來一打聽,原來都是工程師!劉亞東想,正是憑藉這種務實嚴謹、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國人生產出了萊卡相機、賓士汽車、克虜伯大炮等,創造了「德國製造」的品牌價值。

03

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

浮躁和浮誇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經持續了20年。我們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彎道超車。

劉亞東表示不喜歡「彎道超車」這個詞兒。他認為,總結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少走彎路,這是對的,也是應該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彎道超車」是個偽命題,往往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彎道超車走直線,就意味著別人走曲線,別人都比你傻,這可能嗎?很多實踐已經證明,彎道超車行不通。

比如說研發航空發動機,要通過大量實驗數據的積累,不斷總結、完善、調整、提高,最終才能生產出一款好的產品。要彎道超車的話,我們可以搞到一台別人的不那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照葫蘆畫瓢,山寨出 「八九不離十」的產品。可今後要改進提高,增強性能,你還能做得到嗎?

「三跑並存」的提法是對的,但它不是現在的事情。1965年,我們的科學家就實現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在當時絕對是世界領先。1964年中國爆炸了原子彈,1966年我們有了核導彈,1967年爆炸了氫彈,1970年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半個世紀前,我們就「三跑並存」。所以,不談比例和構成,「三跑並存 」的說法就失去了意義。最近在「三跑並存 」後面又加了一句「跟跑為主」,這就實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上個月美國媒體有一篇報道,美國的F135型航空發動機經過改進,其推力竟然達到22噸。稍微有一點航空發動機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聽了這個消息,大家都很著急,但著急也沒有用。劉亞東說:「我們寄望於從事航空發動機研發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百折不撓,儘快把高性能國產航空發動機搞出來。」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鄭娜莉 校對:章曉健 代梓熙 施洋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新浙江 的精彩文章:

TAG:創新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