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真有張三李四?

歷史上真有張三李四?

詠春

詠春

玄觴;傾夜

00:00/04:27

作者:項蘇農

朱新渝君在《寫乎》上,有篇《稱謂「張三」「李四」的由來》的文章。正好本人最近在寫古代判決的故事,根據讀書所見,也補充說幾個張三李四的前身往事。


一、最早寫進詩文里的張三李四

最早將張三李四同時寫進詩里的人是龐蘊。

在《新唐書志第四十九藝文三》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龐蘊《詩偈》三卷字道玄,衡州衡陽人,貞元初人,三百餘篇。」由於文中提到的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李適的年號,可知龐蘊生活在中唐時期。

龐蘊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在家修行的著名禪者(居士)。他將自己對禪學精髓的領悟,用明白如話的語言,以詩偈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詩偈其五十八》中,他就寫道「世上蠢蠢者,相見只論錢。張三五百貫,李四有幾千」。

宋朝人陶岳的《五代史補》中,有一篇標題是「何承裕詼諧」 的文章,說的是「何承裕戲為舉子對句」的故事:

何承裕這個人,《宋史》說他「有清才,好為歌詩」,又說他「每覽牒訴,必戲判以喻曲直,訴者多心伏引去」。

他在商州地區做地方官的時候,有一天正逢旬休日。

這天的一大清早,他正尋思這過了九天才來一天的休息天,是去城中的大雲寺內看看《五戒本生》壁畫呢,還是繼續讀讀新出版的白居易寫的《金針詩格》。

正在躊躇之間,忽然看門人急匆匆的進來向他報告說:「有一個姓張的舉人正在門外求見,說是有一卷自己寫的詩,要何大人評論評論。是見呢還是不見呢?」

何承裕聽見後非常高興,他一直想效仿前朝顧況推薦白居易的故事。現在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因為按照道理來講,舉人寫的詩一定是比秀才寫的詩要好。想到這裡,他急忙對看門人說:「要見要見、快請快請。」

他等這個舉人落座後,在簡單的問過姓名、年齡、哪一年中舉的閑話後,就迫不及待的從舉人手裡拿過詩卷看起來了。

他看了第一頁,沒有說話;再看第二頁,也沒有說話;又看第三頁,還是沒有說話。三頁看下來,覺得這個張姓舉人寫的詩很是平平。依著翻閱的慣性,他又翻到了第四頁,這是一首描寫人在旅途所見所聞的詩。

這時的何承裕微微一笑:「這首詩有點意思,這其中的一句『日暮猿啼旅思凄』,寫的非常好非常好。尤其是其中的『日暮猿啼』四個字,和本朝張繼在《楓橋夜泊》一詩中,寫的『月落烏啼』句,有的一拼有得一拼啊。

「不過比較起來,這句的上一句就寫得不好,從對句的角度來看,影響了該詩的詩意表達。不如這樣吧,上面一句我幫你修改一下,你看是否可好?」

張舉人急忙站起身來:「多謝了、多謝了。求之不得、求之不得。請說,請說。」

何承裕又是微微一笑:「既然你下一句是『日暮猿啼旅思凄』,那麼上一句不妨礙就改為『曉來犬吠張三婦』。」

這時候的張舉人,在看見何承裕幫他改過的這句詩的上聯後,是如何表現的呢?《五代史補》的原句是:「舉人大慚而去。」

這個舉人為什麼感到很慚愧呢?為什麼不告而別呢?

因為何承裕同他開了一個很過分的玩笑,認為他寫的「旅思」,是「李四」的諧音。既然有李四存在,那麼當然也少不了張三。

這一聯詩是一個無情對,文字上字字對仗,修辭上包含諧音,內容上則各講各的各自表達,充分體現了何承裕「好為歌詩」「每覽牒訴必戲判」的戲謔本性。


二、走進日常生活中的張三李四

宋朝普濟大和尚編集的《五燈會元》中,有以下一則對話:,

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張三李四。」

學僧問是問得很清楚很直白,但大德高僧的回答卻很玄乎很玄妙。

佛典記載的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張姓、李姓是國中大姓,最為常見了,所以用張三李四泛指人群。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一直到了第七天時,在看見天上一顆明亮的星星後,方才頓時大徹大悟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張三和李四都具有佛的智慧和佛的功德,佛所具有的一切,張三李四也都具有。

事實上卻是有的張三李四成佛了,有的張三李四卻沒有成佛。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只有不存在妄想的張三李四才能成佛,而妄想執著的張三李四,因為不能證得,所以不能成佛。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在這部書中,就不止一次的出現了所謂李四的店招:

例如「馬行街鋪席」一條中,就有「北食則礬樓前李四家、段家熝物、石逢巴子,南食則寺橋金家、九曲子周家,最為屈指。」

再例如「御街」的一條中,也有「御街一直南去,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

甚至在猜謎的活動中,也出現了李四的影子。

生於清末明初的吳克岐,在其所寫的《犬窩謎話》一書中,就說到了這件事情。

吳克岐製作的謎面是「四兒打噴嚏」,猜一個唱戲人的名字。

因為這道謎語沒有人猜出來,所以後來他在解釋這道謎語的猜謎思路時說,在《百家姓》中,李姓位居第四,排在趙錢孫三姓之後,而且民間也有「張三李四」的說法,所以四兒暗中所指的是李姓。另外民間又有看見小孩子打噴嚏,旁邊的大人就會立馬說上一句「哎呀,狗百歲」的習俗,所以謎底是京劇丑角李百歲。


三、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張三李四

《舊唐書酷吏下》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紹之還,謂仲之曰:『張三,事不諧矣!』」

該史書中所稱的紹之,指的是姚紹之,在唐代中宗朝擔任監察御史,他是武三思的耳目,被稱作「三思五狗」中的一條狗。仲之是指張仲之,張三是他在家中的排行,這個張仲之是個正統觀念很強的人,對武則天篡唐心懷不滿,對武家人作威作福非常痛恨,決心刺殺武三思,重新讓天下真正的歸於李唐。

神龍二年(公元706年)三月,張仲之在唐中宗李顯的駙馬女婿王同皎的帶領下,和周憬、祖延慶、李悛、宋之遜、冉祖雍等人商量,計劃在武則天葬禮當天,殺掉武三思,廢掉韋皇后。

誰知道在這些參與商量的人中,有一個宋之遜,他是唐朝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弟弟,早就有投靠武三思的想法,只是苦於找不到門路,於是趁此機會,宋之遜就叫他的兒子宋曇,直接去向武三思告密。還有一個冉祖雍,也偷偷的向武三思密告此事。

武三思於是在唐中宗面前誣陷王同皎,說王同皎不但要殺他,還要殺韋皇后。

唐中宗就指派御史大夫李承嘉和監察御史姚紹之,審理這件涉嫌謀反的案子。於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對話:

姚紹之在審訊張仲之時,他用輕蔑的口吻對張仲之說:「張三,你們的事情成不了了啊。」

張仲之面無懼色,他曆數了武三思的罪狀。

姚紹之就用棍子打他,把他的手臂也打斷了。

張仲之大聲罵道:「你這個反賊,你雖然把我的手臂打斷了,但我死也饒不了你,我一定要到上天那裡去告你!」

在元朝人吳西逸寫的一個名字叫劉婆惜的故事中,開頭部分有這樣的描述:「劉婆惜,歌伎。樂人李四之妻。」

說的是在元朝的時候,在江西撫州這個地方,有一個以歌舞為業的女子叫劉婆惜,她是歌舞演奏藝人李四的妻子,不但知書識字有文化,而且在滑稽表演上、歌舞表演上都要高人一頭,很受達官貴人的注意。

這個劉婆惜在盛名之下,暗地裡和撫州常推官的兒子三舍相好。後來這件事情被她丈夫李四察覺了,她丈夫就不許她和常三舍繼續來往。她割斷不了這段情,於是就和三舍商量怎麼逃走。但是在準備私奔的過程中,結果被丈夫李四捉了一個現行。她丈夫為了挽回顏面,在大庭廣眾之下,狠狠的用棍棒打了她一頓。

自感無臉見人的劉婆惜,在簡單的收拾了一下行李後,就匆匆上路了,她要到一個叫廣海的地方去投靠親友。

在半路上經過贛州的時候,劉婆惜專程去拜見曾經很欣賞她表演藝術的全子仁。這人其實是一個維吾爾人,名字叫全普庵撒里,全子仁是他的漢族名字,他當時擔任江西行省參政政事,空閑時還會寫寫散散曲,是一個文化氣息濃重的官僚。

當時正在家中大宴賓客的全子仁,看見她來後,就非常高興的請她入座。

此時的全子仁,在滿座的賓朋中,因為帽子上插的一枝青梅,而特別的顯眼。只見他從主桌上站了起來,拍了幾下手後,又向四周掃視了一遍,高高興興的說:「現在我要開始行酒令哦,我出一句上句,請各位續出下面的句子啊」,接著就興緻勃勃的脫口吟出《清江引》曲的首句:「青青子兒枝上結。」

誰知在座的所有賓朋們,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接出下面的句子。碩大的客廳里,是一片鴉雀無聲的安靜。

就在這十分尷尬的時候,只看見這個劉婆惜,裊裊的站了起來,款款地開了口,從從容容的續出下面的句子:「青青子兒枝上結,引惹人攀折,其中全子仁,就裡滋味別,只為你酸留意兒難棄捨。」

反應過來的眾賓客,這時醒了似的連聲叫好。全子仁也十分高興,對她連連進行誇讚。

事後,全子仁把她留了下來,並對她說:「什麼廣海不廣海的?你不要去了,你就留在這裡吧,什麼地方也不要去了。」

劉婆惜於是就做了全子仁的小妾。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閑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藥引子晁蓋之一:保正是個什麼職務?

由女奴逆襲成巾幗宰相,卻慘死在權力遊戲中

「紂王」稱謂之誤:「紂」是咋回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賈探春和生母趙姨娘真的劃清界限了嗎?
唐朝一樁風流道姑殺人案件始末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