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忠犬八公」的另一個結局

「忠犬八公」的另一個結局

GIF

坐車5小時,景點50分鐘,從未想過跟團這種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

但趁父母年輕應該多陪他們出去看看,再者,日本當地的導遊,總少不了一些趣聞妙事的分享。

今天,我和大家說說故事。

忠犬八公的另一個結局

記得幾年前這部電影上映時,身邊不少朋友都被感動得淚涕橫流。不過身為「鏟屎官」的我還是拒絕了這部電影,人與寵物之間總是有很多美好的感情,在日常與心裡細細感知就好。

而這一次,就如同少年派的故事有另外的版本,忠犬八公的故事,也有另外一種結局。

故事的開始和電影一樣,阿八被教授收養,一起生活,每日接送教授上下班,然後在教授去世後每天風雨無阻地在澀谷站前等待主人回來。但是當八公的故事感動了所有人時,理性而嚴謹的日本人就對這個浪漫的故事產生一些質疑,想去探尋更本質的原因。之後也有人提出,20世紀初的澀谷還不是現在的潮牌一條街,而是「小吃一條街」。人們了解後發現,阿八的確每天都去車站等候,等了好幾個月,沒有等到主人回來,卻感動了周邊小吃攤的店家們,善良的人們開始紛紛給阿八投餵食物,有時候是肉包子,有時候是臘肉,年復一年。多年後,當年邁的阿八也離開的時候,人們發現它患有高血壓。

這個故事不美好,卻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觀。這是一個自古自然災害頻發的小島,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生存環境,因而大多數日本人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好好活著,是最本質的需求。大抵也是這個原因,在日本的影視劇中,甚少看見轟轟烈烈、飛蛾撲火的愛情,只有伊豆海邊,山口百惠奮力揮舞手絹,最後說一句「噻呦哪啦」。(這個詞最準確的寓意是「永別」,而不是再見)

而關於八公的兩個故事版本,也談不上真假對錯,只在於你願意相信什麼。

天皇的秘密地下道

東京二重橋御所,原本是德川幕府的權力中心,200多年後幕府倒台,才成天皇的居所。平日里,平民和遊客當然是不能上橋的,橋對面有持槍的士兵把守,橋這一頭有東京市最小的警察局——其實就是一間僅能容下一個人的報刊亭。據說如今御所的橋基本只供公主出入,天皇似乎有個秘密的地下通道,來無影去無蹤。

皇居外苑是一片開闊的細碎石子路。據說日本忍者大都會輕功,來去無蹤,但只要一落地,碎石子就會發出聲響,起到報警的作用。

△「還以為是Burberry的標誌」,也有日本青年如是說。

從東京到大坂,沿路去了富士山。富士山由山腳到山頂分為十合目,「幾合目」是日本古人量山的方式,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古人晚上點著燈籠爬山,燈籠裡面的油用完「一合」的地方就是「一合目」。半山腰的五合目有可以瞭望富士山頂的觀景台,也有幾個大字寫著「富士山海拔xxxx米」。據說這裡的空氣一小罐價值1000日元(約60元軟妹幣),不過日本人倒不是為了騙錢,而是警醒——在很多年前工業急速發展的年代,日本霧霾之嚴重,是可以通過每個毛孔進入人體的,據說只有富士山山頂才有新鮮的空氣。

△雖然靠近山口,但這裡雲霧變化極快,看不看得到山頂全憑運氣。不過5月底真不是什麼看山的好季節,積雪似化非化,並不怎麼美麗。

△當晚住在富士山腳下的小鎮,因而一路移步換景,不同的角度看山倒是有不一樣的風景。

△富士山腳下一個叫做「忍野八海」的村莊,村長家「土別墅」的冰山一角,這裡的人們炫富的方式是「斗樹」,看誰家門口的樹中的又高又大,修剪得獨特有型。

被嫌棄的大阪人

上一次到日本,朋友就很喜歡大阪,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的城市。

不過聽導遊說,在日本本土,關東的東京人可是瞧不起關西的大阪人,說大阪人也是日本人中最不守規矩的,不過大阪人似乎也不怎瞧得上古板的東京人。大阪自古以來是個商業都市,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從大阪發跡,大阪也出了非常多有名的商人,跟長久以來以政治為中心的東京相比,大阪人比較多為生意東奔西走,商人文化使得大阪的民風趨向奔放。

最有名的故事大概就是大阪第四師團,也被稱為「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聽說在二戰日俄戰場上「無一傷亡」,而這在當時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軍人眼裡根本就是懦弱的表現。更奇葩的是,二戰結束後,第四師團被遣回日本,第二天一大早便有官兵跑到美軍兵營前,整齊地擺開攤位,兜售戰爭紀念品。對於由商賈小販組成的第四師團,雖然受到了軍國主義的蠱惑,但仍然是利益至上,武士道精神只不過是一句口號,能不死還是好好活著。到了如今,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在普通民眾心中只怕也所剩無幾,連日本最大xxx山口組都日常扶老奶奶過馬路了。

△這裡曾是大阪第四師團的司令部,坐落在大阪城天守閣隔壁,兩年前到訪時是正在修繕的大阪市立博物館。兩年後故地重遊,天守閣還是天守閣,博物館搖身一變成了西餐廳,放著輕快現代的音樂,關東人知道的時候大概又要生氣了。

△奈良公園數不清的鹿,不給食物,鹿急也咬人的。

賣糕點的資生堂

聽說日本女人的夢想,並不是去銀座資生堂買幾瓶「紅腰子」,而是在銀座資生堂的小紅樓里吃一頓精美的西式下午茶。資生堂是賣糕點的,而且在100多年以前就在銀座開設了店鋪,後來成為當時日本那群能夠分辨咖啡的濃淡醇厚、牛排的生熟與口感,欣賞西洋藝術、音樂與文化的「高等遊民」的聚會場所。

如今世人皆知的化妝品產業據說始於家族的第二代,二代中的老大繼承祖業,老二從小在自家店鋪晃蕩,經常看到藝妓來買些小點心,心嚮往之。據說是後來覺得藝妓們用的胭脂水粉質量太差,長大學習西洋醫術後開始自主研發,做出一款風靡一時的粉餅,也開始了資生堂化妝品的傳奇。

不過資生堂的故事也與網路所能查到的信息有諸多出入,個人猜想大概就是正史與野史的區別,野史未必是真也難說是假,但多了幾分風花雪月的片段供後人浮想聯翩。

撰稿 | 雅妮olivia

圖片 |雅妮olivia、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冇 人 去?版 權 所 有 ,轉 載 請 留 言 授 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冇人去 的精彩文章:

TAG:冇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