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不懂」的中藥說明

「看不懂」的中藥說明

文|黃煌

原文刊登於《南方航空》6月刊vol.295

不管中醫還是西醫,能治病就是好醫。

真正的中醫現代化,不是關在實驗室里的現代化,不是在書本上的現代化,而是要給廣大老百姓真正的實惠!

經方為什麼要「保密」?

有時候中醫非常簡單,並不複雜,古代有很多技術因為簡單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讓你輕易達到,如果方法過於複雜也不需要保密。

在我國歷史上,醫學經驗的保密與公開,一直是循環交替進行著。大多數人出於種種目的,特別是發現了新的配方和積累了新的經驗以後,把它帶入了墳墓,但有許多還是被後人傳承並發展,在一定的圈子內嚴格地相傳。

其實,保密都是相對的,或者是有時空限定的,許多經驗方不可能永遠保密,總有機會流向社會。一部分人出於仁慈救人的目的,收集整理歷代經驗方,並加以公開。

《傷寒論》的流傳就是一個例子。張仲景整理了古代的經方,寫成《傷寒雜病論》,但不久便散失了,後經收集整理成冊,始名《傷寒論》,但《傷寒論》未能廣為流傳。其原因就是一些醫家珍重傷寒方,不願外傳,故一直秘於民間。

唐代醫家孫思邈曾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感嘆道:「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經多方搜求,他到晚年才看到《傷寒論》的一個傳本。直到北宋朝廷校正印行《傷寒論》,它才得以廣泛傳播。醫學的經驗,是應該保密還是應該公開?行業內有不同的做法。

我理解保密者的用心,但更敬重公開者的勇氣和智慧。其實,那些整理經驗方並加以公開的人,都是張仲景。張仲景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不過,需要特別說明,「張仲景」不是任何一個搞經方收集整理的人都能當的。

除了情懷,還必須有臨床家的眼光,用求實質樸的整理方法,不踏空蹈虛,不模稜兩可。這種人是不多的。正因為如此,大家才將南陽的張仲景視為醫聖。

中醫藥為什麼顯得神秘?

中成藥的說明書,估計90%以上的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用於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盜汗」;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用於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到底對現代哪些疾病有效?有哪些癥狀就可以使用本葯?不要說老百姓,就是醫生也說不明白!再比如忌口的問題,有些醫生說得信誓旦旦,但科學根據有多少?就如所謂的「發物」,究竟何為「發」?「發」什麼?也是一筆糊塗賬。

還有保健品,從靈芝、人蔘到冬蟲夏草,究竟功效如何?何謂陰虛?何謂陽虛?何謂腎虛?何謂濕熱?何謂熱性?何謂寒性?何為風熱感冒?何為風寒感冒?要給老百姓說清楚這些問題,還真是不容易。

說白了,中醫科普的底氣不足。其原因就是許多中醫的科研,沒有解決涉及中醫臨床的重大問題,沒有將那些千家萬戶關心的常見問題作為科研課題來研究。

《醫宗金鑒》是乾隆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部。

其次,要讓大眾信得過。中藥及其製劑一定要有有效性與安全性的評價。光靠傳說往往不能讓絕大多數現代人接受。中藥在歐美等國家遭遇冷落,原因主要在此。

同時,中藥也未必是無毒副作用的,像龍膽瀉肝丸用量過大會導致腎衰就是。三是要讓大眾用得上。要方便、快捷、經濟、環保、衛生。四是要教老百姓識別什麼是真中醫,什麼是偽中醫。

中醫藥界幾乎沒有做多少這些科普工作。中醫藥如果離開了大眾的支持,就是一株失去土壤的古樹,必然轟然倒下。

中藥為什麼顯得「落後」?

做中醫難,難在用藥;用中藥難,難在沒有規範,特別是現代社會接受的規範。在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之前,講中醫藥現代化都是沒有意義的。

中醫藥需要規範的內容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中藥飲片,就需要好好規範,品種、命名、產地、採集時間、運輸、加工炮製、儲存、配伍、用量、調配、煎法、服法等等,這一連串環節都關係療效的好壞。

不過,西醫根據實驗觀察,中醫根據臨床觀察;西醫有數據,中醫有經驗;西醫是通過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反覆的動物實驗數據,而中醫是通過幾千年人體的親身嘗試得出的經驗。

臨床經驗也有臨床經驗的可貴。花大筆的錢去搞機理研究、動物試驗,但其臨床標準尚不清楚,如此研究經方有何實際意義?有時經驗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視的。要不1800多年前的《傷寒論》《金匱要略》, 怎麼現在還是中醫院校的教材?為什麼幾千年的古方,大家還在購買服用?比如小柴胡沖劑、三黃片和—清膠囊、桂枝茯苓膠囊等,在東漢時候就用得很多了!

中醫是否科學,中西醫能否結合的爭論,可以暫時擱置,共同致力於臨床療效的提高,豈不更好?不是要比清談更有意義嗎?

中醫藥為什麼被「鄙視」?

中醫的當務之急,是與玄學絕交,儘快沿著自然科學的軌道運行。不要再強調「醫者意也」,不要強調追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不要輕信「內觀」「自省」「頓悟」及特異功能。

中醫主要是用藥、用方、用針、用灸、用力看病的,而不是用概念、用術語、用意念、用心誠看病。《周易》與古醫學有相通之處,但中醫不讀《易經》可以,不讀《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萬萬不行的!

當今中醫,如果不懂得現代醫學,那是不可思議的。20世紀就有人用塞里的應激學說去解釋《傷寒論》,用控制論、系統論來解釋中醫理論,有別開生面的感覺??

但是,我要講講個中體會:上個世紀80年代,「三論」流行(當時有一種思潮認為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能賦予中醫科學性)確實給那時的中醫界打了強心針,使中醫的熱血沸騰, 腰也挺起來了,我滿懷熱情地參與研究活動,請古代哲學、古天文、心理學,甚至數學的專家來討論講學,試圖搞中醫理論現代化。

但忙乎了好—陣,感覺心裡空蕩蕩,那些系統、黑箱、耗散結構等似乎另有門道,和臨床不沾邊。那時的我很迷茫,後來細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才讀出味道來。經典不愧是經典,沒有空泛的說理,都是具體可見的方證,或是按之心下滿痛,或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此方用什麼藥物用多少量, 用多少水煎出多少水,一天服幾次, 服後有何反應等,說得明明白白。後來,我終於悟出這個道理:「科學的中醫,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學中醫,應該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開始!」(很抱歉, 俗話說三句不離本行。 我搞經方,所以都以經方為例, 但只是個例子。

中醫不僅是經方,好東西多著呢!針灸、推拿、中藥、養生、葯膳、導引、護理、 醫學哲學、 醫學歷史等)理論上解釋的中醫科學性不如在實踐上證明的療效!在中國的老百姓看來,只有能看好病的中醫,才是科學的中醫。

福建泰寧,一群世代在懸崖峭壁上討日子的江西藥農,在懸崖種植鐵皮石斛。葯農的身體在崖體自由晃動,像盪鞦韆。

為什麼對中醫將信將疑?

最可恨者,現代許多媒體上出現的醫療廣告,均是採用祖傳秘方加上「現代科技」,不是《黃帝內經》加上「基因療法」,就是《本草綱目》套用「生物科技」,一派胡言!

所以真正的中醫現代化,不是關在實驗室里的現代化,不是在書本上的現代化,而是要給現代老百姓真正的實惠!

老百姓關注什麼?一是安全。二是有效。好的中醫,用常用藥,而且處方不大,味數不多,以廉見長。而現在,中醫用藥常常要服用幾年,而且有的處方密密麻麻,配藥用麻袋裝,我說那與獸醫也沒有多少區別。

那麼多貴重葯,那麼多冷僻葯,那麼長的療程,成本能不高嗎?還有,許多醫療機構強調經濟效益,考核每張處方的含金量,這就導致大處方出現,這個後果比以上的問題更嚴重,將導致學術的萎縮,因為無法總結積累經驗。老百姓得不到實惠,對中醫就變得將信將疑。

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東西放入一個誠信和科學精神水準尚不高的環境中,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後果?我那天在魚蟲市場上,看到魚缸里一堆青苔,長長的綠毛,原來是一隻長滿青苔的綠毛龜。現在的中醫也不就是如此嗎?真東西就那一點點,但附著物倒不少。

作者簡介:

黃煌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以經方醫學流派的研究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經方的方證與葯證為研究重點。

(微信編輯/許揚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航空GATEWAY 的精彩文章:

TAG:南方航空GATEW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