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孩跳樓圍觀者起鬨,比魯迅筆下的「看客」更可怕

女孩跳樓圍觀者起鬨,比魯迅筆下的「看客」更可怕

澎湃特約評論員 張豐

6月20日,甘肅慶陽女孩李某奕從8樓跳下,視頻顯示,有多名圍觀者在樓下起鬨,「跳啊,快跳啊。」有媒體收集到的朋友圈截圖證明,圍觀者不但在現場起鬨,還發朋友圈,「終於有人真跳樓了,要跳就跳,果斷一些,別給警察找麻煩。」(此前報道:女生疑遭班主任猥褻致抑鬱跳樓!部分起鬨的圍觀者已被拘留)

尤其讓人感到心痛的是,19歲的女孩李某奕,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抑鬱症患者,而是與兩年前被班主任吳某厚猥褻有關。兩年來,這個女孩承受了一個人能夠遇到的全部惡毒:被老師猥褻,學校消極處理,心理輔導師的不專業導致的二次傷害,到最後準備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又受到圍觀群眾的嘲笑和攻擊。

很多人把慶陽這次圍觀起鬨事件和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所寫的經歷相提並論。大家感嘆,原來100多年過去了,有些國人還是那麼麻木。魯迅筆下的「看客」,核心觀念是「冷漠」。他們不知道革命的意義,也不知道生命的價值,有人被殺,他們只想著去吃人血饅頭。

但是,慶陽這次圍觀自殺事件,又有所不同。這裡的「看客」心理,最重要的已經不是冷漠或者麻木,而是開心和狂歡。他們知道自殺意味著什麼,但是他人的死亡,並沒有喚醒這些圍觀者的憐憫之心。這樣的自殺場景中,這些「看客」已經從麻木不仁的底層,變成了得意洋洋的「消費者」。所以,我們看到,他們會要求「自殺」更快一些,更乾淨利索一些,就像他們在商場內進行消費一樣。

魯迅筆下的「看客」,是被動的,處於完全的無權狀態。但是,網路時代的看客,其行為卻是主動的,他們有一種掌握權力的幻覺。似乎,他們有一種獨特的心理機制,不讓自己受到他人苦難的困擾。他們的內心狀態是一個謎,或許可以成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課題:一個人怎麼能夠如此心安理得地面對他人的苦難?

這幾個慶陽群眾的行為,算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慶陽人並不比別的地方更壞更冷漠,發生在慶陽的事情,也可以發生在中國任何一個縣城。我並不認為這是中國人「普遍的人性」,但是這也多少反映出社會心理的黑洞,以至於有一小部分人的「生而為人」的底線,出現了大滑坡。

事實上,在互聯網上類似的事情已經比較普遍。收到高利貸侵擾的北京女孩菲妥妥自殺被救,受到很多人質疑;三個90後在QQ群相約自殺,一個遇難女孩的父母進入孩子賬號後,發現有網友過來質問,「自殺為什麼沒成功?」;有人摔死一隻狗,網友對其進行人肉、騷擾、威脅,當事人嚇得割腕「賠命」……那些狂歡的網友,又何嘗有一絲憐憫划過心頭呢。

如果說互聯網並沒有催生出新的人性來,那麼它至少也把一些人性中的惡集中了起來,而面對這種惡意的大集合,面對每個人都只管發泄而不顧後果的輿論環境,內心脆弱者又怎麼能扛得過去?雖然,我們還沒有證據證明慶陽那些圍觀者同時也是網路暴力的施行者,但是就已經曝光的朋友圈內容看,他們至少也是類似的人。

慶陽警方已經採取行動,拘留了幾個圍觀起鬨的人員,他們是否加速了女孩的自殺,或者是否影響到消防隊員的救援,都需要進一步調查。他們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應該依法認定。而對這起事件反映出的整個社會心態的癥候,也必須引起重視。

本期編輯 邢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寫生」西山:作家廢名與畫家趙文量楊雨澍的跨時空對話
樂視網:不確定FF資金與賈躍亭欠款關聯,達成三項抵債方案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