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索達吉堪布偏愛善財洞的緣由

索達吉堪布偏愛善財洞的緣由

一九八七年,法王如意寶偕同一萬多名藏漢僧俗,朝拜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清涼聖境。

朝山期間,我與慈誠羅珠恭受上師之命,初次將《佛子行三十七頌》、《菩提道次第攝頌》等藏地流傳甚廣的佛學論著翻譯成漢語。在翻譯過程中,捉襟見肘的漢語水平使我們費盡了周折,特別是對前所未見的漢地佛教專用辭彙,我們更是一竅不通。但上師之命難越,我們只好硬著頭皮上馬,咬緊牙關堅持,翻閱了大量資料,花費了不少心血,才算勉強完成了任務。不想以此因緣,便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才有了今天與漢地眾生所結下的殊勝不解之緣。

五台山向來以自然風光神奇旖旎、名勝古剎鱗次櫛比而著稱。放眼四周,千山競秀;俯視谷底,萬壑爭流。既有雲蒸霞蔚的東台,繁花似錦的南台,明月皎潔的西台, 一覽群山的北台,巨石如星的中台,也有淙淙歡躍、南北穿流的清水河,更有集五台之殊勝為一體的黛螺頂,以及堪稱五台山標誌的塔院寺等等。然而,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勝景中,我卻對善財洞情有獨鍾。

如果要問及我偏愛善財洞的緣由,還得從法王如意寶面見文殊菩薩一事說起。在朝拜聖山期間的四月二十九日 ,也即寧瑪大德麥彭仁波切的圓寂日,頭戴五佛冠、手持寶劍經函,神態慈祥、身色莊嚴的文殊菩薩忽然清晰明了地顯現於在此閉關修持的法王如意寶身前。

在親見文殊金顏之際,法王如意寶欣喜萬分,情不自禁以金剛道歌的形式,代弟子們抒發出內心的歡悅、凈信與誓願:

離塵空性界相一味之,周遍虛空智慧金剛身,

見而無厭相好妙齡具,頂禮示現童相之汝尊。

猶如無怙幼兒依戀母,以厲信心引發焦渴情,

日日夜夜尋覓然未覲,汝之尊身此前何處隱?

如今偕同逾越萬計眾,迢迢千里不辭諸艱辛,

因念唯一依怙至此地,豈敢捨棄慈愛大悲藏?

嗚呼吾等可憐諸眾生,趨入難忍輪迴之牢獄,

業惑鐵鐐無間緊相縛,善念遠離此情可洞悉?

若已察知以悲所生力,二取三有迷現令無餘,

如同夢魘驚醒之現境,等性大樂之中而滅寂。

汝乃諸佛事業實施者,此為累劫之前得授故,

以大聖教無垢日月光,令眾生福遍滿虛空界。

現今祈禱願能得加被,吾若為救普天之有情,

立誓天長地久永精進,則與僅一父汝等緣分。

自此乃至生生世世間,願與汝尊剎那不離分,

普賢菩薩諸行大願王, 所有勝義妙果皆現前。

隨後,弟子們將此道歌以藏文、蒙文以及漢文三種文字繕寫在該洞內,並塑立了法王、文殊菩薩以及善財童子的三尊莊嚴身像。自此以後,善財洞就成了法王弟子朝拜五台山的必到之地,也成了我心中的一份牽掛與情結。

敬摘錄《順治皇帝出家偈淺釋》

……

有一種光明不會滅

有一種追求永不停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自己修行」和「利益他人」,哪個先?哪個後?
佛陀已經功德圓滿,為何還會感受頭痛、流血、被誹謗等惡果?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