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母子話《三國演義》

母子話《三國演義》

近期兒子讀了《柏楊品三國》,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

一次我們討論《三國演義》,他說:「我一直想不明白,那麼厲害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什麼屢戰屢敗呢?」

我說:「糾正一個問題,並不是劉備死後的所以蜀國的戰爭都是以失敗告終。比如七擒孟獲。」

「可是他們損失慘重啊!」

「蜀國本來就很弱,國土又小,國力又弱,之前還有個荊州,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國只有益州,孟獲勢力逐步擴大,有覬覦蜀國的野心。諸葛亮要想完成一統天下的野心,就必須征服孟獲。」

「那為什麼要七擒七放呢?」

「征服可以是武力征服,也可以是情感征服。武力征服的人遲早會叛變,只有情感征服的人最牢靠。諸葛亮想有一個牢靠的大後方就必須獲得孟獲的情感上的支持。」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是打得很艱難,或者說是失敗的。」

「這不是一個小問題,第一,從他自身來說,他太過操心,不知道放權。這個問題很嚴重。三國時期,蜀軍六出祁山,諸葛亮為了刺激魏軍主帥司馬懿出戰,派人將婦人衣物送給司馬懿,羞辱他像婦人一樣膽小不敢出兵對決。於是在魏軍營寨中,便有了蜀軍使者和司馬懿的這麼一段對話。

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繁簡若何?」

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諸葛亮連懲罰二十以上軍棍的事都要親自過問。他的鞠躬盡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作為一名領導沒必要「每必躬親」。啥是「領導」?領導就是「率領並引導」,一個人當被組織選拔在領導崗位的時候,就決定了他的職責和使命是要從宏觀上把控他領地範圍內的事物。要真正發揮好「率領和引導」的作用,更多的時候就是要從繁瑣的事務堆里跳出來,多在宏觀上下工夫,多在發展方向上費思量,多在前瞻性上做文章。如果事無巨細,每必躬親,會產生許多副作用。

比如說影響人才培養。諸葛亮事必躬行,把所以的事都做了,給別人鍛煉和提升的空間就少了。一個人很多方面的能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通過後天的不斷培養和鍛煉。要提升能力,就需要一個平台,這個平台就需要領導去創造,領導要捨得放權。諸葛亮掌管軍政大權,是蜀漢的實質當權者,連誰違規犯距責罰二十軍棍都要親自過問,滿朝文武大臣便失去了自我提升、自我磨鍊的機會和權力的機會,致使蜀漢後期會「蜀中無良將,廖華為先鋒」的尷尬局面。

在企業或事業單位中,有些領導幹部事事親力親為,常常廢寢忘食,對工作的忠誠度可圈可點,如若他們捨不得下放權力,不願意相信別人,必然如同諸葛亮掌控的蜀國一般裹足難行,又影響了人才發展,還給自己的身體帶來疾病。

第二,最高領導人缺少狼性。一個團隊的最高領導不僅要有縱橫捭闔的能力,還要有一股狼性。《亮劍》中李雲龍說:「跟著狼吃肉,跟著狗吃屎。」綿羊一樣的領導不會帶出好的團隊。蜀國最高領導是劉禪,他是個仁義之君,但缺少狼性。」

「那麼劉備為什麼不選其他兒子做皇帝呢?」

「關於劉備為何要立劉禪為繼承人,而不立其他兩個兒子,或許司馬昭心有感觸,劉禪被司馬昭俘虜之後,還曾經請求司馬昭希望能夠允許自己每年到蜀地去祭祀祖先,司馬昭不禁感嘆:人都說劉禪昏庸無道,其實他是仁義,怪不得劉備不把大位繼承給其它子嗣,也是為了百姓。劉禪雖然仁義,但是在亂世之中,仁義並不能造福百姓,也不能守住祖宗的基業,最終只能將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

宅心仁厚是一個領導人應該具備的品質,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品質。這就如同教育孩子,對孩子要求多一點、嚴一點並不是壞事,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三,大勢所趨。打仗拼的是國力,靠的是實力。經濟是政治的後盾,三國時候中國的經濟重心還在中原地區,南方是蠻夷之地,只有犯罪的人才會發配到南方。蜀國地處陝西漢中、四川等地,此地名字是「川」實質全是山,所以經濟遠不及中原的魏國。

在勞動生產全靠人力的年代,人口多少就意味著國家實力強弱。

在一本歷史地圖集中找到了一組數據,是魏蜀吳人口數量的數據,蜀國最少,只有94萬人;吳國次之,230萬人;魏國最多,約443.3萬人。根據以上數據,大概也能從中粗略判別出國家實力強弱,蜀國沒有足夠的實力一統天下。

因此,諸葛亮後期的困頓以及蜀國的滅亡都是一個複雜的原因,不能說是一人造成這樣的結局。即便是我們這些無名小卒中遇到的小事也不是一個原因導致的,他會有深層原因,有時候你看的的未必就是本質的因素,那僅僅是個導火線。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學會觀察事物,分析原因,再做出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能讓鄧超、孫儷、何炅、謝娜等明星都喜歡?
製藥巨頭的新葯成績單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