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先進的外星文明可能會與暗能量對抗,捕獲並重新排列臨近的恆星

先進的外星文明可能會與暗能量對抗,捕獲並重新排列臨近的恆星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有科學家認為:鑒於宇宙空間正在因暗能量的存在而加速膨脹,所有先進的外星文明都應該在自身被孤立之前儘早地從宇宙中搜集更多的資源。所以,這些先進的外星文明可能會利用戴森球把合適的恆星拖拽至距離自己較近的位置,而我們可以通過他們拖拽時釋放的巨大電磁通量與拖拽完成後星系表現出的異常光譜來發現這些跡象。這項研究發表於6月13日的《宇宙學與天體粒子物理學雜誌(JCAP)》。

圖註:先進的外星文明可能會利用戴森球把合適的恆星拖拽至距離自己較近的位置

超級文明的誕生只需三步?

一個文明可以分三步來支配自己周圍的宇宙空間:

第一步,收穫自己所在星球的所有資源;

第二步,收穫與自己最鄰近的幾顆恆星的能量;

第三部,從所在星系的所有恆星中汲取能量,然後移動到其他星系,這樣循環往複。

祝賀你,你的種族已經有了近乎無限的施展空間,終將成長為宇宙中的超級文明!

——以上是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達舍夫(Nikolai Kardashev)在1962年提出的一個星際文明擴張模型。他把文明按其發展的先進程度分為了3個階段,並將文明所消耗的星際能源作為了重要評判指標。

宇宙正在膨脹,搜集資源要趁早

最近,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高級科學家、芝加哥大學天文和天體物理學教授丹·霍普(Dan Hooper)重新研究了上述模型,根據我們目前對宇宙的認知重新修正了它。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觀點是:從遙遠的恆星獲取能量不僅僅是增加可利用資源的最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宇宙空間是在不斷膨脹的,這是在宇宙中的資源遠離自己之前,大量獲取能源的唯一途徑(這項研究尚未得到同行評議)。

圖註: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現在,科學家們一般認為,由於暗能量的存在,宇宙空間一直都在加速膨脹。這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000億年後,除了我們附近的銀河系群星之外,其他星系都會落到宇宙的「地平線」之外,如果我們不儘早脫離這裡,以後我們不但沒有機會離開銀河系,甚至連觀測到其他星系的機會都很低——多數星系與我們的距離會無比巨大,以光速奔跑宇宙壽命的時間也不能跨越這段距離。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希望在遙遠的星系中與外星人會面,那成為一場與暗能量的較量,這股勢力會把文明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

所以,「考慮到宇宙膨脹的必然性,任何足夠先進的文明都會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能量而儘早在宇宙中擴張,在那些恆星變得永遠無法企及之前,儘可能多的從中獲取資源以確保其文明的延續」,霍普這樣寫道。

圖註:鑒於宇宙在加速膨脹,文明應當在自己被孤立之前儘可能多地搜集資源。

先進文明可能會用戴森球拖拽恆星

那麼,如何才能從這些恆星中汲取能量呢?目前大家最喜歡的答案是,在其周圍布下一張大網——這個網當然不是繩子或金屬製成的,而是由無數的衛星組成,這些能量的收割機會持續地圍繞著恆星旋轉,形成一個密不透風的球體——「戴森球」。

不過霍普認為,為了提高能量的輸運效率,外星人甚至有可能利用戴森球將其他星系較遠的恆星直接拖拽至自己的文明附近。如果他們真的這麼做了,屆時我們就有可能觀測到他們:「這種加速必然需要大量的能量,並且可能產生巨大的電磁輻射通量」,霍普寫道。

圖註:藝術想像中的戴森球。

有選擇地收集恆星,會讓星系表現出異常的光譜特徵

除了直接觀測這種肆無忌憚的拖拽之外,我們還有可能看到一些非常奇怪的星系——由於外星文明對能量的篩選,這些星系中的恆星會出現不自然的排列。

霍普認為,外星人在收割宇宙的能量時可能會很挑剔——太小的恆星不能產生有效的輻射,能量不夠強大;太大的恆星又會因為壽命過短,很快變成危險的超新星。據霍普估計,只有恆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20到100倍時,才是可以捕捉並拖拽回家的最優選擇。而且,這個質量範圍內的恆星會有一些特徵明顯的光譜,所以,只要觀測這些奇怪的恆星光譜,就能分析外星人是否在收割恆星的能量了。

「如果先進的外星文明在某個星系收割能量,那麼這個星系可能會因外星人的排布而大質量恆星較多,所以這個星系的光譜中,由大質量恆星表現出的長波段峰值會明顯變高」,霍普寫道。

目前,人類還沒有足夠精確的觀測手段來發現這些來自遙遠星系的異常光特徵。霍普在文中表示:「但願在我們的太陽變成外星人的能源收藏之前,天文學家們能夠儘早實現這種觀測。」

圖註:外星文明可能會用戴森球把恆星捕獲到臨近自己的位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三葉蟲 的精彩文章:

在火星發現神秘符號和電碼?盤點NASA的火星趣圖與科學解釋
《自然》雜誌:海冰消融後,海浪正在使南極冰架發生災難性垮塌

TAG:科學三葉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