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究,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

研究,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

經濟學的研究,像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一氣呵成」是理想的情形,「數易其稿」則是現實的常態。但「循環往複」並不是「忙了半天回到原點」,而是在反覆斟酌中不斷加深自己的認知。有益的「循環往複」至少有如下五層含義。

一、研究是「從事實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事實」的過程。第一步,對事實的觀察尤為重要,特別對數據的充足程度要有個判斷,因為We are only as good as our data。然後就是構建理論。什麼是理論?理論是「動機+約束」。 宏觀數據是經濟主體行為的結果,經濟主體受到什麼激勵,又受到什麼約束?一般而言,基於約束的理論的預測力更強。生活中的一個通俗易懂例子是——「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理論以後,要進一步提出假設,回到數據中去驗證。通常第一次驗證的效果並不好,不過在此基礎上可以重新修正理論,如此反覆。

二、研究是「從直覺到複雜,再從複雜回歸直覺」的過程。據說白居易每做一首詩,自己反覆吟詠,直到不認識字的老太太能聽懂為止。一般而言,經濟研究也追求「符合直覺」,因為符合直覺的東西讓人記得住。但直覺不等於簡單。看似簡單的規律,由於其背後複雜的條件、制約、正負反饋機制、時間不一致性等等,常常導致意料之外的結果(參見宏觀研究的十條法則)。但最後不能落腳於複雜。在研究結尾,又要從複雜中提煉出最主要的矛盾,給出一個簡單明了的判斷,此即「簡單而深刻」。

三、研究是「從別人的世界到自己的世界,最後再回到別人的世界」的過程。我在學習物理學的時候明白了一個道理:所謂模型,就是別人構造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有叫做A、B、C、D的「東西」,這些東西互相之間有著「聯繫」。理解別人世界的關鍵是「揣測」他們為何提出這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有什麼意義。學為所用,從理解別人的世界開始,逐步搭建自己的世界,這樣才會有獨創的研究。但是,當最後呈現自己研究結論時,不宜使用自己世界的語言,因為別人很難聽懂。在寫完一篇文章以後,可以清空自己的思維,站在一個初學者的角度反覆讀文章,會明顯提高文章可讀性。

四、研究是「從文獻中來,再迴文獻中去」的過程。學術文獻的重要價值是其結尾的「引用」,一篇好文獻是了解一個領域的路線圖,省去很多功夫。要知道,凡是自己能想到的問題(特別是low-hanging fruit),一般已經被想過很多遍,也被寫過很多遍了。在這些文獻的基礎上,自己會進行一些理解和拓展。等自己獨創的研究做完以後,可以重讀文獻,此時往往有新的收穫。要反覆問:自己的研究與文獻到底有何不同,我是不是在「拾人牙慧」?如是我的工作有價值,為何前人沒有想到我這一層?

五、研究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然後再春天播種」的過程。所謂播種,主要是閱讀。有多少輸入,一般就有多少輸出。但是,春夏秋冬的順序不總是如我所願。有時候春天之後卻是冬天,播過的種子睡在地底沒啥動靜,對此我也沒有太好的解釋,只好又從下一個春天重新開始。一般而言,經濟研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過何時能夠收穫倒是不太確定的事情。

總體來說,循環往複的研究,似乎總是沒有終點。但是,只有那些沒有終點的事情,才有無限進步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星藝作品▍500㎡別墅,新中式美宅,就是這麼美!
美麗而神聖的西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