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清楚自己的人際模式嗎?

你清楚自己的人際模式嗎?

微信朋友圈有一個很人性化的設計——「部分可見」、「不給誰看」。

你應該也用過這個功能,工作受到委屈可能會屏蔽自己的家人,深夜發難過的朋友圈可能會屏蔽自己的好友等等。

明明是最應該傾訴的對象,為什麼我們會選擇屏蔽他們,甚至寧願在網路上告訴某個陌生人呢?

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過程叫做自我暴露。

而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特定的目的(害怕他們擔心等),不願意傾訴心事,沒有進行充分的自我暴露。

那麼,為什麼你會不願意對自己的家人、伴侶或者朋友進行自我暴露呢?為什麼有時候你們會成為精神上的陌生人呢?

根據Mikulincer(1991)的研究發現,個體的依戀類型對於自我暴露程度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一般認為,依戀是個體與主要撫養者發展出的一種特殊的、積極的情感紐帶(嬰兒與媽媽之間就是一種依戀),也是指個體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體在身體和情感上保持親密聯繫的傾向。

《霸王別姬》中,程蝶衣與段小樓,段小樓和菊仙的交往中都體現著某種依戀關係。活在戲裡的程蝶衣,希望可以一直與小樓(楚霸王)保持獨有的親密。這樣人戲不分的狀態,也模糊了師兄弟的界限。

所以菊仙的到來,彷彿是闖入他們生活的第三者。但菊仙只是程蝶衣心中的而菊仙一心赤忱,以求得與段小樓的真心。但段小樓終於負了菊仙;而蝶衣也未求到段小樓情感的確定。菊仙是用付出換取關係,蝶衣是用粘膩表達情感。但段小樓確是一個情感的逃離者。對於對方的期許,他不是不明白,而是受不住。

理解了依戀的涵義後,我們來看看依戀類型又是怎麼提出的。

艾斯沃斯等人(Mary Ainsworth & Witting,1969)設計的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將嬰兒依戀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

安全型依戀:在母親離開時,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但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將其作為「避風港灣」,易被安撫。

而安全型依戀的成人和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基本相同。

這種類型的人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無論我們自己的依戀方式屬於哪一種,找到一個安全依戀型的人做自己的伴侶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妮妮

又要回學校了,好懷念家裡的飯菜

下次回來還要吃!

26分鐘前

帥氣老豆,最靚老媽

最靚老媽:好好學習,過陣子媽媽給你寄好吃的

每次放假或開學,這種類型的朋友圈就是屬於安全型依戀的啦

2

焦慮-矛盾型依戀:每當母親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當母親回來時,其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接觸,但同時又反抗與母親接觸。當母親親近他時,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母親這裡看。

此類型對應的成人是痴迷型依戀的,這是給予焦慮—矛盾型的新名稱。

痴迷型依戀的特徵是對人際關係懷著混合的情感,這就使人處於愛、恨、懷疑、拿不起、放不下的衝突情感之中,導致一種不穩定和矛盾的心理狀態。

《春光乍泄》中黎耀輝和何寶榮是痴纏的。黎耀輝對何寶榮是寵溺、縱容,這頗有媽媽對一個小嬰兒的味道。而何寶榮每次卻以撒嬌、吵架、冷戰來控制著黎耀輝的愛。何寶榮身上頗有痴迷型戀人的味道。我需要你的行為總是以一些別人難以忍受的方式來表達。

「我好想要你陪我一下......」這是何寶榮最真實的話;但未嘗不是黎耀輝內心的寫照。對於何寶榮,他一面是是愛,一面是失望、懷疑。甚至他藏起何寶榮的護照不讓他離開自己。但所有的感受他都只能藏在心裡,不露聲色。

3

迴避型依戀:嬰兒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

成人的恐懼型和疏離型依戀則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迴避型」:

恐懼型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這種類型的成人可能出於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

而疏離型的人對個人的看法相對積極(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這種類型的成人會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繫來作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

林青霞回答金城武時說,「其實了解一個人並不代表什麼,人是會變的,今天他喜歡鳳梨,明天他可以喜歡別的。」

「變化、不確定」是迴避型人對於人際關係的答案。承擔人際關係中的不確定無論是對於痴迷型的還是迴避型的人,都是有壓力的。痴迷型的人用各種方式去試圖控制人際間的不確定;而迴避型感受到壓力後,則會去逃。斷裂、疏離彷彿成了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唯一工具。

所以他們對人態度都是很消極的,他們沒辦法輕易對別人自我暴露,她下意識地想避免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就如同劇中「謎」一樣的青霞姐姐,誰也並不了解她。

了解了什麼是依戀類型之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前文提到的Mikulincer(1991)的研究結果了。

根據他的發現,安全型、痴迷型的人比迴避型的人更容易自我暴露;而且,他們也更傾向於被高度自我暴露的伴侶所吸引、產生好感。

(所以相對來說,妮妮和黎耀輝也就更容易向家人或者愛人傾訴自己的想法)

而迴避型的人不僅自身自我暴露的程度較低,他人的自我暴露程度對他們來說也沒有影響。

(所以林青霞不願意讓金城武了解自己,金城武介不介紹自己她也不在乎)

同時,安全型的人對於自我暴露的靈活性、互惠性的掌握都更好,他們往往會採取一種「響應式的自我暴露」,即不僅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暴露產生響應,也能夠響應他人的自我暴露。

(所以妮妮表達想念時會通過「想吃爸媽煮的飯菜」來表達,從而讓爸媽響應她的暴露)

也就是說,恐懼型和疏離型依戀的人更傾向於有時候在朋友圈屏蔽自己的親人或好友,無法與親密的人進行深層次的溝通,更可能成為精神上的陌生人。

看完上面的內容,相信你已經了解了依戀風格對你與人相處方式的影響。

那麼,除了依戀風格,還有什麼原因讓我們無法表達更真實的聲音?

那些對家人、伴侶和朋友難以吐露的話語中到底潛藏著哪些情感?

是繼續保持距離,還是應該做出改變增加彼此的心理距離?到底哪一種方式更適合我們?

6月30日我們一起談談「親密者間的陌生」

沙龍時間:

2018年6月30日(周六) 15:00~17:00

沙龍地點:

五山金穎路一號金穎大廈105房

主持人

劉冰玉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聊一聊—

你覺得你屬於哪種依戀類型呢?

這種依戀類型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嗎?

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成心理學校 的精彩文章:

TAG:大成心理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