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應對人工智慧挑戰,人才培養有方案

應對人工智慧挑戰,人才培養有方案

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但人才短缺已經成為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面臨的主要瓶頸之一。

我國高校應當如何主動應對,為人工智慧創新發展提供科技與人才支撐?又如何更好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學校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

6月20日,國育智庫大講堂第十八期直播講堂邀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作題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形勢與教育應對思考》專題講座。

人才現狀

與引進培養

當前,人工智慧人才短缺在全球是一個普遍性問題,我國尤為嚴重。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總體部署中,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四大主要支撐之一。

高質量人工智慧人才需要一個系統性和多學科、多技能的綜合培養。企業所最需要的AI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最主要還要靠大學和教育機構來完成。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提出,2020年前要在全國建立50所人工智慧學院,並且要在5年內為學校培養500位授課教師與5000位專業學生。2017年以來,國內高校已經開始加強學科建設及布局,目前已有至少18所大學宣布成立了人工智慧學院。

現在大學AI師資短缺可能要比產業界人才短缺還要嚴峻。短期內要加強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協同育人,藉助產業界高層次人才力量,從一定程度上補充大學師資不足。另外,要加強引進國外高水平AI人才到國內大學任教,這將對大學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發揮很大提升和帶動作用。

鏈鏈看

人工智慧專業學科建設一體化解決方案出爐

4月11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正式發布「AI+智慧學習」共建人工智慧學院項目,面向高校推出人工智慧專業學科建設一體化解決方案。

項目內容包括建立人工智慧課程體系、培養人工智慧領域的師資、研發新形態教材、建設應用創新中心、建設數字化實驗項目及教學資源庫等,並計劃

2-3年時間內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百所高校,部署以人工智慧創新應用中心為核心載體,建設人工智慧類專業資源體系內容。

2018年,將遴選30所合作院校成為首批「AI+智慧學習」人工智慧學院項目試點院校。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將組建項目管理委員會、人工智慧產教聯盟,圍繞戰略資源導入、核心節點建設、協同創新機制、質量保障與認證評價等重點工作全力推進。

發展階段

與產教融合

當前人工智慧發展表現出明顯多層次性,可產業化技術與探索階段技術並存,總體上看,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尚處初期,理論上還有待取得重要突破。

人工智慧的發展並非一場百米衝刺,無法單純依靠社會需求的熱情和產業界的投入推動,人工智慧從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的跨越就像是一場3000障礙賽,在未來十幾、二十幾年中,有大批理論和技術難點需要攻克,這就需要產學研各界共同努力、協同創新。

《計劃》提出,要發揮大學在人工智慧的前沿理論方面的重要作用,從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加快推動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產學研協同將是推動我國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模式。

阿里巴巴、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曠世科技等人工智慧企業都在積極與各大學聯合,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優勢互補增強理論攻關和技術研發能力。

就業影響

與技能教育

未來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在各行業的深度融合,將會對產業和經濟形態帶來深刻變革,也會不可避免地對就業帶來影響:一部分簡單、重複、危害性工作將由人工智慧完成;大部分崗位將通過人機協同方式實現智能化;各種類型的新崗位將伴隨人工智慧發展而大量出現。

人工智慧新興產業將開啟龐大新就業空間,數據類工作崗位以及信息技術相關產業的就業將在人工智慧產業化帶動下隨之增長。

而受益於人工智慧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改進,帶來物質產品進一步豐富及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對精神類文化類服務類產品的需求將會增長,第三產業會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領域。

學校人才培養需要適應智能經濟與智能社會發展新趨勢,擴展一些專業和人才培養規模,比如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相關專業等。

技術應用

與教育方式

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正在快速落地,在課堂教學、考試測評、教學管理等多個教學環節都出現了智能化探索案例,未來也將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方法帶來深層次變革。

將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和普惠

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將優秀教師的知識經驗和教學方法建模,形成智能教育產品推廣到邊遠地區和教育資源欠缺地區,減少地區教育資源差異。

改變教師的工作方式

人機協同將成為各行各業的新工作模式,作業批改、問題解答等任務將由智能助手完成,減輕教師負擔,使其能夠騰出更多的精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培養其創造力。

教育模式將從填鴨式轉變為互動式

通過分析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知識結構,針對性制定不同學習方案,個性化教育將大規模應用。

智能硬體將改變教學體驗

人工智慧技術催生出一大批用於教育的智能硬體,虛擬現實(VR)、智能可穿戴等新技術都將改變教學的體驗。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智能化校園

校園裡不同場景數據的打通,各類智能化設施的應用,都將有助於分析學習習慣、提前發現心理異常、防控安全事件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校園生活、分班排課、圖書館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都將為學生構建更便捷高效和更利於個性發展的學習空間。

李修全表示,現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大多尚處探索階段,但其在知識處理能力上極具潛力並將對教育帶來深遠影響,學校對這些技術的積極利用將有助於變革傳統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理念,升級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加快構建創新型人才教育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之弦 的精彩文章:

陳寶生:以本為本 推進「四個回歸」

TAG:教育之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