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濟增長不是一切!

經濟增長不是一切!

"在專註於最大化消費的舊式經濟模式之外,還有更好的方法來衡量幸福。"

多年來,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一直擔心生產率增長放緩,認為如果要恢復穩定的經濟增長,就需要更多的生產率增長。在英國,反對黨工黨甚至提議為英國央行設定一個明確的3%生產率增長目標。

但是,如此看重經濟增長真的對嗎?經濟增長在帶來益處的同時還引發了一系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從迅速減少的昆蟲和鳥類數量,到塑料污染和氣候變化。自1980年以來,經濟增長加劇了貧富差距,引發政治動蕩。現代經濟學認為增長是必要的,但也有人認為,少一點增長,甚至沒有增長,或許會讓生活更好。實現這點需要創新思維。

經濟學家普遍承認,經濟增長是衡量有益經濟活動的糟糕指標。如果交通堵塞浪費汽油,經濟增長指標就會上升,而不考慮社會福利或不平等。

有的經濟學家提出了更好的衡量標準,如真實進步指標(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納入社會和環境因素。它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增長收益圖景。以美國為例,GPI數據顯示,在1970年左右以前,美國一直受益於經濟增長,但此後,社會狀況惡化和自然資源枯竭,抵消了經濟增長的進一步益處。

在這種喜憂參半的情況下,為什麼經濟學家普遍支持推動增長的政策?一個重要原因是增長是脫貧的最佳途徑。但考慮到當今經濟模式的局限性,斷言經濟增長必將帶來長期收益,未免有些言過其實,因為這些模式忽視了不平等、社會排斥和環境問題等成本。

還有一個原因是經濟學家認為技術將以某種方式將經濟增長與資源和能源使用「脫鉤」(decouple),變得更清潔,並有助於環境,而不是破壞環境。但這只是希望,並未得到經驗數據證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進步將減少單位能耗,但這只是相對脫鉤,而不是絕對脫鉤。到目前為止,增長總是增加能耗和環境壓力。尚無明確理由證明這點會改變。

老式經濟模式狹隘關注最大化消費,不能解決上述問題。所幸一些研究人員正在思考不同的經濟模式。過去十年中,他們提出了20多種經濟模型,納入社會和環境因素。

這項研究並不是為了實現烏托邦,而是探索如何提供創新、高質量產品和就業,同時避免過度破壞環境,或造成其他社會功能失調,如極端貧富差距。

例如,一項研究比較了加拿大未來20年不同經濟增長政策的可能後果。高增長政策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0%,但導致失業率和排放上升。零增長政策雖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引發失業和貧困劇增發。而短期內實現低增長政策,15年內逐漸放緩至無增長經濟,則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減少貧困和失業。

這項研究得出的一個有趣結論是,未來的經濟學家可能需要淡化生產率增長的重要性(de-emphasize)。經濟學家一度將人工智慧和其他技術視為恢復生產率增長的巨大希望。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選擇是保持就業,但將重點轉向服務型經濟活動,如娛樂、教育、嬰兒看護、養老等。英國經濟學家蒂姆?傑克遜(Tim Jackson)認為,綠色服務業既不依賴快速經濟增長,又能實現高就業率和減排目標。

主流經濟學家可能錯誤地認為,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是絕對必要的。但正如上述研究表明,人類社會依賴於更廣闊的生物圈。從長遠看,有助於保護生物圈的人類活動是最有價值的。經濟增長不是一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巴哈馬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哈巴哈馬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