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桐花香里訪攸州

桐花香里訪攸州

北京的春天是短暫的,姍姍而來,匆匆而去。物候暗轉草木知。於是,驚蟄到穀雨這四十多天時間裡,迎春、玉蘭、櫻花、碧桃、海棠、連翹、丁香、梨樹、芍藥、牡丹、鬱金香等花樹果木孕育既久飽滿鼓脹的花蕾,爭先恐後拼盡全力競相綻放。那情形,既奼紫嫣紅熱烈奔放,又多少有點秉燭夜遊的況味。因為一過「五一」,天氣乾熱,則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時,當我置身湖南的攸水河谷,眼前的羅霄山正是一派雲蒸霞蔚花繁葉茂的景象。連綿的映山紅別處看過,山山嶺嶺村村寨寨無遠弗屆耀眼欲明的油桐花卻是第一次經見。這是何等蓬蓬勃勃純凈潔白的花團啊!遠遠望去,恍如一夜寒風,在這覆滿楠竹和香樟的山野間鋪一層莽莽蒼蒼晶瑩綿密的瑞雪,翠綠瑩白,交互映襯,營構一幅色澤清新典雅、意境悠遠祥和的江山妖嬈圖。此景此色,怕是任何天才的畫筆都無法抵達的。這桐花宜遠眺,尤堪近觀。桐樹身量極高,樹冠蔭地可達半畝。村頭崖壁,行人猛一抬頭,那挺拔的身姿,舒展的枝條,繁茂的花穗,頓給人一種威風凜凜、大氣磅礴的視覺衝擊。而樹下白花花的落英,鋪滿必經的道路,因花朵雌雄同株,落到地上,花蕊或粉紅,或嫩黃,大大方方,各饒勝色,又別是一番嫵媚的韻致,讓你不忍踩踏,又無可避讓。時令已過立夏,在南方,按說也到悶熱難耐的時候了,但因此地植被良好,空氣清新,即使是正午,人也無疲憊倦怠之感。沐浴著習習涼風,欣賞滿目皎潔的油桐花,在我,更有一種「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驚喜。

這個羅霄山脈中段、湘贛交界處的縣份叫攸縣,又稱攸州、梅城。只是滄海桑田,梅樹已不多見。而一部載入《四庫全書》的《梅花百詠》,卻讓這個湘東古邑聞名遐邇,久享盛譽。其作者馮子振,字海粟,元代著名文學家,《元史》載為攸州人。史稱其博洽經史,於書無所不記,又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每於酒酣耳熱之際,使二三人濡筆以侍,遂奮筆疾書,隨紙多少,頃刻並盡,所寫莫不文采飛揚,美如錦簇。馮生前與趙孟頫交好,揚州現存的《漢壽亭侯祠碑記》即是由國史院編修蘇大年起句,馮子振草就,趙孟頫書丹,俗稱三絕碑。經趙引薦,馮又與吳中聖水寺和尚釋明本友善,兩人時相酬答,有馮詩釋和七言絕句各一百首,雖不無「遊戲」之譏,但才調所關,可圈可點者並不少見。如《折梅》:素手分開庾嶺雲,問花覓取一枝春;隴頭驛使今無便,留向山窗几上芬(馮詩)。殘雪輕搖攬素枝,故人應說寄來遲;花是先假調羹手,選取東風第一枝(釋和)。如《西湖梅》: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朝風煙是知音;任他桃李爭春色,不為繁花易素心(馮詩)。花發蘇堤柳未煙,主張風月小壺天;清波照影紅塵外,冷看遊人上畫船 (釋和)。馮子振流傳下來的詩詞曲賦,尚有《居庸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多種,皆「筆氣淋漓」「稱雄古今」,頗令攸縣人引以為豪。

攸縣秦代置縣,迄今兩千多年,是湘楚文化的一處重要發軔地,有石山書院。書院開山掌院張岊(jié),南北朝時期南齊人,據說齊明帝時官至司寇、司空,位列三公。東昏侯蕭寶卷繼位後,朝政腐敗,殘虐民生,張岊不滿暴政,辭官退隱,先到南嶽衡山,後聽說攸縣蓮塘坳麒麟山風光清靜秀美,是漢代蘇隱、葛洪隱居之地,即循湘江,溯攸河,舉家前來,所見果然松蘿蓊鬱,泉源清泠,脫口贊曰:「此足以樂吾生矣!」遂築室安家,結廬修行,除採藥制丹,醫病救人,又創建石山書院,開壇課徒,講習經典,不僅培養大批人才,流風所及,對當地人文風氣的養成及我國書院文化的蔚起也產生久遠影響。一脈書香,綿延不絕,歷隋代至清末,攸縣又有鳳山、白鷺、湘南、東山等二十二所書院先後開辦,湧現人才,有「八十進士贏殿試,二百舉人耀攸州」的說法。這固非一人一地一時一事之力,但那些為造福蒼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先驅者,人們是不會忘記的。

唐天寶七年,唐玄宗根據地方官紳呈報,敕令在張岊修行處建造朱陽觀,以旌顯他利人濟物之功。宋時徽宗趙佶派朝臣主持重修觀宇,改名陽升觀。陽升觀離城四十多里。那天一早,我們冒雨出發,到達時正好天開雲霽。這座群山環抱中的道觀,環境清幽,器宇宏偉,三進五殿的宮殿式建築雖年代久遠,但大都保護完好。殿內道像如生,匾額羅列,山門及廊柱存古楹聯七副,皆雅馴可讀。其中兩副為:「古廟尚存唐故事;斷碑猶有宋文章。」「繼司寇為聖,棄司空為仙,道統千古,道貌千古;同大悲救苦,持大素救難,南海一神,南水一神。」據管理處同志講解,道觀的選址極為講究,前有金溪水,後倚三清峰,隔河相對,畫屏峰壁立如案,獅子峰、鳳凰峰護衛左右,充分體現人文建築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傳統理念。又講,每年農曆八月,這裡都要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廟會,耍龍燈,打腰鼓,各種地方戲劇演出,人山人海,異常熱鬧。

遺憾的是,宮觀宛然,而書院無存。這在崇文重教的攸縣成為人們多年念茲在茲的心事。攸縣於2010年投入近三千萬元,將石山書院重建於城郊的攸州公園。這是一處經過精心打理的濕地公園,湖光山色,茂林修竹,就面積之遼闊和生態之優越而言,在別的縣城很少見到。書院建在公園東北部,是一組依據歷史圖志,按照古代書院形制和風格建造的建築群落,分前後大門、影壁、大成殿、大講堂、藏書樓、御碑亭等,內設書院歷史、科舉人才、勸善齋三個基本陳列,2015年元月起免費開放,年接待觀眾在十萬人次以上,其中尤以「攸州大講堂」最受幹部群眾歡迎,已成為進行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縣內外知名度很高。與書院對稱,公園另有一座文昌塔,氣勢巍然,也是近些年新修。令我感佩的是,這座近五十米高,兩千六百平方米的塔樓,不只為裝點風景,更在它的文化實用價值。塔共七級,每層都有一個主題陳列,分別展示攸縣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文明進程。一樓敘廳,二至六樓依次為歷史名人、古代詩詞歌賦、名人書法、傳統飲食及中外古代塔樓陳列。七樓則是臨時展廳,供當地文藝界舉辦相關活動。書院和塔樓的參觀費時一個上午,其間不時聽人議論:這兩處建築,凝結和體現著攸縣特有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氣質,不僅當地民眾受到自尊自信自強的激勵,也讓所有參觀者對這個地方高看一眼,油然起敬……

同樣讓大家感動的,是對石羊塘鎮高橋文化活動中心的採訪。我們去時,恰見村支書正在老年學校給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上黨課。存書兩萬餘冊的農家書屋裡幾位學生靜靜閱讀,院外平整乾淨的場地上,老人們或下棋聊天,或在老師輔導下練習保健體操,一派井然、祥和的氣氛。在此地遇到被譽為新時代鄉賢代表的湖南科技大學退休教授夏昭炎。這位文質彬彬、身體消瘦卻精神矍鑠的耄耋老人,2004年退休後懷著以文化回饋家鄉的心愿,與老伴一起回到老家高橋屋場定居,以自己的知識和積蓄,與村民一起建起農家書屋、老年學校、少兒假期學校以及活動廣場和文體隊,並編寫教材,親自給村民們輔導、講課,十多年如一日,風雨不輟,不僅活躍了鄉村文化生活,按鎮黨委書記的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正黨風,淳民風,美家風的作用」。在中心的講堂里,聆聽老人謙遜、真誠的回鄉感言,不禁心潮起伏,思緒紛然。

高橋村以黨建統攬、黨員帶領、鄉賢引領建設農民精神家園的經驗正在全縣推廣。所到之處,隨時遇見在建或已經建好的農家小書屋、小講堂、小廣場,遇見小學生嫩聲嫩氣的誦讀和表演,遇見村民們興緻勃勃的詠唱和晨練,並從這些生動、活躍的氣氛中,體察到城鄉群眾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的變化,至感欣悅。

離開攸縣的頭天傍晚,到縣城中學散步。這是所花園式的學校,建在美麗的攸河之濱。晚風中,憑依河畔的欄杆,對岸不時飄來陣陣油桐花香,清冽,芬芳,馥郁,動人心旌,惹人沉醉。這花香,與攸縣城鄉隨處可感的書卷氣息和文化氛圍,多少天了,仍縈迴腦際,撩撥著仲夏的夢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納米科技,離你我很近
堅守文化根脈

TAG: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