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雁默:台灣「新南向」了嗎?

雁默:台灣「新南向」了嗎?

今年以來,由於兩岸重大政治新聞比較多,所以有些經貿變動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在蔡英文聲稱台灣經濟現在是20年來最好,被民眾廣泛報以噓聲後,兩岸經貿與她的新南向有哪些變化值得注意?

6月20日,台「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報告出爐,今年1-5月外國投資(不含大陸)台灣1395筆,比去年同期增長10.71%。投資金額為27.9億美元,較去年減少15.83%。金額減少的主因是去年5月有一項荷蘭商注資美光半導體的大型增資案17.6億美元,比基期較高。台灣「外商直接投資」(FDI)近幾年大多維持在每年50億美元上下的低迷狀態,所以今年前五月的投資金額大致維持這個規模。2016年由於兩項大型併購案,FDI衝破百億,這是比較特殊的狀況。

圖自台媒

前五月新南向國家(注1)來台投資筆數240筆,較去年同期增長6.67%,投資金額約為8千3百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9.2%。其中,泰國成長比率2342.08%,印度成長比率45.61%,紐西蘭成長比率44.01%,澳大利亞成長比率21.19%。

相較之下,大陸來台投資約為一億美元,還高於新南向國家的總和,而且是在層層限制與「重層嚇阻」的狀況下,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3.77%。換言之,即便陸資被政治性限制,新南向國家資本被捧在手心,兩者來台投資規模還是有段距離的。

從2009年6月底開放陸資來台至今,累計陸資投資金額為20.6億美元,共計1147筆。香港為33.8億,日本為39億,美國為29億,新加坡22.5億,英國39.7億,德國11億。由於兩岸情況特殊,在蔡英文執政後,許多陸資被以「國家安全」為由而擋在門外。兩岸經貿資本活力,主要是台商在大陸的投資。

台商在大陸投資規模謎團

去年,大陸商務部公布,截至2017年9月,大陸批准台商投資項目為10.1萬筆,實際使用台資660.65億美元,粗估創造1100萬個就業機會,台灣是大陸第二大投資來源地,大陸則是台灣最大投資目的地。

不過,兩岸官方統計數據的差距很大,由於基準不同,所造成的差距甚至一方認為投資成長,另一方認為投資減少。根據大陸商務部歷年數據,2013年以來,對中國大陸投資前十名的地區,台灣多排名在3-5名之間。而自1991年台商投資合法化開始算起至2017年,台灣方面的估算,總投資金額是1738.3億美元。

1738.3億比660億,懸殊的差距來自於,台灣演算法是根據「核准數額」,大陸則是根據「實際投入數額」。而在投資筆數上,台灣核准總數為4.2萬多筆,與大陸估算的10萬筆也有很大差異,原因是大陸將眾多以個人名義在陸投資的小型商號(含個體戶)也算進去,而這些個人投資不會在台灣申報。

兩岸演算法基準不同,使得在大陸的台商數量與資金規模始終是個謎團。對專家學者而言,兩岸官方的數據都嚴重低估了台資規模,各方普遍認為30年來陸續進入大陸的台商肯定超過10萬,投資總金額也必然是好幾千億美元。

所以有時大陸商務部在說明台資實際投入數額時,會另外提醒,從第三地轉投資大陸的金額也要列入考慮。這些台商為了避稅而「借用」的地區包含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薩摩亞、模里西斯和巴貝多等自由港。

兩岸經貿量大,亟待建立同一基準的數據統計。就目前而言,從兩邊的數據看大趨勢還行,但若要從細部推估未來發展與目前的對策,就比較容易流於各說各話。

以下的分析是以台灣官方的數據為基礎,與大陸官方數據不同,故而作以上說明(注2)。

台資是否轉向?

以台灣歷年對外直接投資數據來看,台商投資大陸的總金額一向都超過投資外國的總和,差距最大的2010年,台商投資大陸122億美元,投資外國的總和僅28億。在這個高峰之後,2016年開始反轉,台商投資外國121億美元,投資大陸91億,2017年投資大陸規模再縮減為87億,為近十年來第三低。

從大陸官方數據來看,雖然金額不同,趨勢卻一致,可說台灣對大陸投資連續三年負成長,直到去年第四季才回溫。投審會表示:大陸投資環境變化,使得台商投資意願降低,海外布局已由大陸轉向其他地區,特別是擴大「南向」。

這話可能說得太滿。

台灣今年1-5月對「新南向國家」的投資,筆數增長87.18%,金額減少43.69%,規模為11.7億美元。大幅成長的地區為印度2.4億美元(成長16705.81%),馬來西亞2700萬美元(成長448.53%),越南4.6億美元(230.28%)。

同期台商投資大陸是35億美元,為「新南向國家」總和的三倍多。

這個數字實難被理解成「台資已由大陸轉向東南亞」,事實上,同期台灣對外國總投資額30億美元還比投資大陸少。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近三年來台灣對大陸投資降低,肇因為大陸出口減少,而去年第四季台商投資大陸回溫,又意味著今年大陸經濟將觸底反彈。換言之,台灣投資大陸高於投資外國總和的時代可能又回來了。

根據大陸商務部的說法,台商投資大陸的目的已然轉變,一是服務業的投資正在成長,二是投資目的由以往的「降低成本出口海外」,轉型成「開拓市場,內外銷結合」。

觀察台灣新南向投資,印尼、菲律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業,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澳大利亞則集中在製造業。製造業又多為傳統產業如紡織、金屬製造、汽車零件、紙製品、化學材料製造等,而非高科技製造。以大陸官方的概念來看,目前是處於「降低成本出口海外」的階段。

換言之,台商投資大陸正處於「資本目的升級」,投資東南亞則是「低成本目的」,兩者非但在金額上不能相比,本質上也已不同。台資西進的大趨勢,看起來並未因新南向而改變。

兩岸經貿的陰霾

台媒《經濟日報》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兩岸自由貿易論壇」在六月中於台北舉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學者朱平芳發布了這一次的「兩岸產業關聯指數」,並提出了看法。

朱平芳認為,台商對大陸的直接投資會步入上升的通道,但未來兩岸投資互動的質變關鍵,在於台灣對陸資的開放程度。不過,在民進黨執政下,這方面就不用多想了。據台媒報導,某台灣人士想找資金投入地下污水道建設,因利潤低,只有陸資願意親情贊助,結果被相關單位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該人士憤然質疑:「陸資投資台灣地下污水道,解放軍會爬上來?」

「兩岸產業關聯指數」主要反映兩岸經貿發展現狀和預測趨勢,分別從產業偕同、貿易依存、投資互動、人員往來四個方面,以及八個細目指標分析。總的來說,兩岸產業結構的相似度不斷提升,但產業合作升級遭到一定的挫折,台灣對大陸先進位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優勢正在衰減。這個信號表現在台商對大陸先進位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投資額及其佔比雙雙下降。

再者,台灣對大陸貨物貿易的依存度增加至歷史新高,反觀大陸對台灣的貨物貿易依存度下降。另外,在人員往來指標上,陸客縮減,台灣又嚴審大陸人士赴台,嚴重阻礙了兩岸產業關聯指數的發展,使得這次的指數出現10%的快速下滑。

以上論述,看起來有點悲觀,然而如果深入觀察新南向的資本標的,會發現台灣的南向投資,產業結構的相似度低,產業合作更談不上升級。而蔡當局刻意以免簽大量引入東南亞觀光客,島內觀光業卻因其消費動能不足,而意興闌珊,所以人員往來的意義也不大。相比之下,大陸還有惠台措施能吸引島內人才與資金,這些條件都不是南向國家能比的。

台灣高雄六合夜市(圖/視覺中國)

兩岸經貿的陰霾來自於島內政治,我不認為這個困境會持續很久,就算蔡英文能執政八年,只要大陸經濟狀況持續上升,資金是不會坐等政治變天的。

結語

在中美貿易戰下,台灣經濟主力的電子業正處於一個分歧點。大陸與美國非常明顯地向短鏈經濟發展,儘可能地降低對外的依賴,所以台商可能被迫要選擇投入對岸,或美國的短鏈,甚至必須考慮兩邊押寶。

「兩岸產業關聯指數」提供了一個線索,就是台商的產業升級到底是要投入大陸的先進位造業與高端服務業,還是投入美國?

在這個大趨勢下,南向國家恐怕不會是台商主要考量的地區。但是也不能排除為了關稅問題,而遷廠至東南亞,其結果端視大陸對美國壓迫的因應。

中美貿易戰對台灣而言禍福難料,以目前兩岸經貿高度依存的現狀,美國不見得會在高科技層面,將台灣與大陸視為兩個不同的主體。美國不輕易銷售高科技武器給台灣,就是對「兩岸一家人」的疑慮。

陰晴不定的特朗普,為全球都投下了不確定的因子,今年台商對大陸的投資筆數、金額與項目則是觀察重點。相比於南向投資,台商在去年投資美國已然翻倍成長(8.3億美元),今年1-5月這個趨勢不變(成長率102.94%)。

無論如何,中美貿易戰有可能意外地讓蔡英文的新南向幻夢成真。只是,被美國施加關稅懲罰的島內鋼鐵業,已經被逼到美國投資,而不是往東南亞遷廠。所以一切都還說不準。

注釋:

1.主要新南向地區:泰國、印度、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

2. 一般學界的數據,台灣近年投資大陸的金額分別為2008年19億美元,2009年66億,2010年67億,2011年67億,2012年62億,2013年52億,2014年52億,2015年44億,2016年36億。

大陸商務部的數據則為:2008年19億美元,2009年18.8億,2010年24.8億,2011年21.8億,2012年28.5億,2013年20.9億,2014年20.2億,2015年15.4億,2016年19.6億,2017年17.7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要點資訊一點通 的精彩文章:

英國北愛爾蘭發生H5N6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IP合伙人下半場,閱文的使命將是新文創的連接器?

TAG:要點資訊一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