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通過驗收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通過驗收

6月21日,科技部農村科技司、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組織13位專家(其中2名財務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在北京對「十二五」農業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2013BAD05B00)」 項目進行了驗收。

項目驗收預備會上,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蔣丹平表示,通過5年科技攻關,該項目獲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通過本次項目驗收,要進一步凝練項目的重大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農業生產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希望大家圍繞新時期的戰略需求,進行前瞻性思考,並提出下一步重大專項項目建議。之後驗收專家組聽取了該項目首席專家、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京的項目彙報,審查了有關材料,經過質疑和討論,對項目的完成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該項目組織管理規範,經費使用合理,完成了合同規定的各項任務和考核指標。專家組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是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針對環渤海低平原4000萬畝中低產田、1000萬畝鹽鹼荒地淡水資源匱乏、土壤貧瘠鹽鹼制約糧食生產問題,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聯合河北、山東、天津和遼寧實施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通過5年科技攻關,構建了種質創製-室內芽檢-耐鹽池鑒定-區域試驗-品種審定-公司育繁推一體的作物耐鹽品種選育與應用技術體系,篩選出可耐0.3%含鹽量的「小偃60」冬小麥等品種;提出了基於有機質提升的微鹹水安全灌溉技術體系和模式,灌溉鹹水閾值由3g/L提高到5g/L;創立了微生物有機肥和鹹水直灌耕層水鹽調控技術體系,研發了系列鹽鹼地專用肥料;構建了政府引導、科技引領、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民廣泛參與的「政產學研用」一體的示範機制體制,推動了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培育出10個抗旱耐鹽作物品種,建設良種繁育基地1個;研發新型肥料產品23種,建立水溶肥和微生物肥等生產線7條,年生產能力50萬噸;集成環渤海中低產田糧食增產增效技術模式12套、多水源高效利用技術模式3套、鹽鹼地低成本快速改良技術體系4套;制定了國家標準1項、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32套、企業標準7項;獲授權專利87件,其中發明專利30件,軟體登記14項;撰寫諮詢報告和建議3份;發表論文419篇,其中SCI和EI收錄83篇;出版專著11部;獲省級科技進步獎17項,省級農業技術推廣獎1項,團隊創新獎2項等;培養中青年研究骨幹77人。以縣域為單元,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建立79個5000畝以上現代化生產示範區,累計示範推廣8016.7萬畝,其中棉改糧547.1萬畝、改良鹽鹼地290.2萬畝。相關技術示範應用,使作物單產增加17.5%以上,氮磷等養分利用率提高5-29個百分點。項目實施5年間,累計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6.5億元,節水43.5億方。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的實施促進了中低產田改良事業的進步,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和脫貧致富,對我國環渤海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的中低產田改良、農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都有重要的技術支撐和推動作用。驗收專家組建議國家繼續支持,打造「渤海糧倉」升級版,進一步推進環渤海區農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

驗收會現場

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日珥大幅度振蕩的多波段觀測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