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道醫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道醫

導讀:

"八綱辨證、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藥方劑",道醫學習如此繁多的內容,如何能抓住最關鍵點?本文用古人八大醫案讓你初通道醫,臨床實戰,現學活用,通曉醫理後,則一通百通,學習道醫亦可易!

學醫難,學道醫尤難!

因此,元代名醫王好古寫的中醫書名叫《此事難知》!而一旦通曉醫理,就能以一當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醫陳修園寫的書《醫學實在易》!

學習道醫最關鍵的是什麼?

是"實(寒熱燥濕風)、虛(陰陽氣血津)"這兩大系統(共10項要素),再輔之於臟腑(心肝脾腎胃)系統,基本上構成了中醫的全部基礎。

由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導、疊加出中醫所有的內容。

事實上,要掌握道醫複雜的基礎理論,只需通讀如下八個名醫治病的真實故事,就能夠輕鬆熟知道醫經典的"八綱辨證、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藥方劑"等基本內容。

1

死則甘願償命!(清代名醫 徐大椿)

清朝名醫徐大椿碰到一位這樣的病人:酷暑之天氣,病人"暑病熱極,大汗不止",而且"脈微肢冷,面赤氣短"。眾多醫生按照"熱症"來治,給病人開出"寒涼之葯"。

徐大椿的診斷卻完全相反,認為這是"寒症",必須服用"溫熱之葯"。結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難色,不知道該聽哪位醫生的話。畢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熱症"來治更加穩妥一些。而徐大椿則開出完全相反的藥物,萬一有誤,豈不是火上澆油?!

徐大椿斬釘截鐵地說:"哪裡有不自信而僅作嘗試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現問題,我願意以死來償命!"

結果病人勉強喝下徐大椿開的"大熱之葯",結果一劑葯汗就止住了;冷涼的身體變得溫暖,也能夠很好地睡覺了。隨後,調節藥方,不到十天就病癒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熱之葯,是因為:這個病人雖然有"大汗、面赤"等熱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這是寒熱並雜、真寒假熱的病症,需要用"參附湯"這樣的熱性藥物進行救治。這是從"祛實"的角度來說的。

從"補虛"的角度來說,病人因熱而大汗不止而產生"亡陽"這種陽虛病症,需要用"參附湯"這樣的補虛藥物進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總結,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癥狀,則仍是熱症,誤用熱性藥物即死!

關鍵詞:祛寒(補陽) 參附湯 [溫法(補法)]

[醫案原文]

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熱極,大汗不止,脈微肢冷,面赤氣短,醫者仍作熱證治。

余曰:"此即刻亡陽矣,急進參附以回其陽。"其祖有難色。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視,亦豈有不自信而嘗試之理,死則願甘償命。"方勉飲之。一劑而汗止,身溫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

同時,東已許心一之孫倫五,病形無異,余亦以參附進,舉室皆疑駭,其外舅席際飛篤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劑而復。但此證乃熱病所變,因熱甚汗出而陽亡,苟非脈微足冷,汗出舌潤,則仍是熱證,誤用即死。(《洄溪醫案》)

2

夫有是病,則有是葯!(清代名醫 王孟英)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廣泛尋找名醫,結果病勢每日都在惡化,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這時才請王孟英診治。王孟英根據各種複雜的病症診斷後,說道:「這是暑熱致病,服用寒涼的『白虎湯』就能馬上治癒,怎麼拖延了這麼久呀?」

古代之人大多都懂一些中醫。病人的父親因為病人大便溏瀉,屬於醫書上說的寒病,見王孟英開的方子屬於寒涼之葯,就不敢給兒子服用。

王孟英解釋說:「看病要對症下藥,這個並不用這個藥方,就沒有更急穩妥的藥方了!」病人的父親聽了,很有些姑且服用這種葯的意思。

但他的兒子,也就是病患者自己拿過方子一看,說道:「我覺得胸中一團冷氣,湯水都得熱燙才能喝下,這種寒涼要怎麼能服用呢?」結果病人自己堅決不肯服用。

最後,病人家屬廣泛徵求天下名醫,討論是否能服用這種葯?座中有醫生說到:「王孟英腸熱膽堅,非常值得信賴,如果還不信,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其他很多醫生也這樣說。

最後,王孟英用「白虎湯」進行加減(即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對個別葯進行增加或削減),一劑葯喝下去,咽喉立刻就暢通了,三劑葯喝下去,各種病症都消失了。因為這個病症非常複雜,綜合判斷,還是屬於暑熱留在肺部,所以,要用寒涼的白虎湯進行祛熱。

關鍵詞:祛熱 白虎湯 [清法]

[醫案原文]

暑熱稽肺

石誦羲,夏杪患感,多醫廣葯,病勢日增,延逾一月,始請孟英診焉。脈至右寸關滑數上溢,左手弦數,耳聾口苦,熱甚於夜,胸次迷悶,頻吐粘沫,啜飲咽喉阻塞,便溏尿赤,間有詀語。

曰:此暑熱始終在肺,並不傳經,一劑白虎湯可愈者,何以久延至此也?乃尊北涯出前服方見示,孟英一一閱之,惟初診顧聽泉用清解肺衛法,為不謬耳。

其餘溫散升提,滋陰涼血,各有來歷,皆費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而北涯因其溏泄,見孟英君石膏以為治,不敢與服。次日複診,自陳昨葯未投,惟求另施妥法。

孟英曰:我法最妥,而君以為未妥者,為石膏之性寒耳。第葯以對證為妥,此病舍此法,別無再妥之方,若必以模稜迎合為妥,恐賢郎之病不妥矣,北涯聞而感悟,頗有姑且服之之意。

而病者偶索方一看,見首列石膏,即曰我胸中但覺一團冷氣,湯水皆須熱呷,此葯安可投乎?堅不肯服。

然素仰孟英手眼,越日仍延過診,且告之故。

孟英曰:吾於是證,正欲發明,夫邪在肺經,清肅之令不行,津液凝滯,結成涎沫,盤踞胸中,升降之機亦窒,大氣反能旁趨而轉旋,是一團涎沫之中,為氣機所不流行之地,其覺冷也,不亦宜乎。

且予初診時,即斷為不傳經之候,所以尚有今日,而能自覺胸中之冷,若傳入心包,則舌黑神昏,方合吳古年之犀角地黃矣。然雖不傳經,延之逾月,熱愈久而液愈涸,葯愈亂而病癒深,切勿以白虎為不妥,急急投之為妙,於是有敢服之心矣。

而又有人云:曾目擊所親某,石膏甫下咽,而命亦隨之。況月余之病,耳聾泄瀉,正氣已虧,尤宜慎用。

北涯聞之惶惑,仍不敢投,乃約異日廣徵名士,會商可否,迄孟英往診,而群賢畢至,且見北涯意亂心慌,情殊可憫。筆立案云:病既久延,葯無小效,主人之方寸亂矣。

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診視者,欲求其病之愈也。

夫有是病,則有是葯,諸君不必各抒高見,希原自用之愚。

古云:鼻塞治心,耳聾治肺,肺移熱於大腸則為腸澼,是皆白虎之專司,何必拘少陽而疑虛寒哉!

放膽服之,勿再因循,致貽伊戚也。座中顧聽泉見案,即謂北涯曰:孟英腸熱膽堅,極堪倚賴,如猶不信,我輩別無善法也。顧友梅、許芷卿、趙笛樓亦皆謂是。

疏方以白虎加西洋參、貝母、花粉、黃芩、紫苑、杏仁、冬瓜仁、枇杷葉、竹葉、竹茹、竹黃,而一劑甫投,咽喉即利。三服後,各恙皆去,糜粥漸安,乃改甘潤生津,調理而愈。(《王氏醫案》卷二)

3

從「卧病待盡」到「親知見駭之」!(清代名醫 張子和)

清代名醫張子和有個親戚,患有大便燥結的病症,除此以外,別無他病。常常不敢吃飽,如果吃飽了,那麼解起大便就非常艱難。

服用過巴豆等大瀉之葯,結果瀉完了又燥結。如此很多年了,結果怕藥性太暴,不敢服用,只能卧病等死。

後來,張子和為這位病人診斷,發現他兩手的脈息,都滑實有力,就判斷病人屬於燥症,就用「大承氣湯」這種葯,並隨後讓病人服用「麻子仁丸」等葯,還讓病人吃潤腸的食物,結果病人在百餘日重新強健起來,所以親眼看多他的人都非常吃驚於前後的變化。

關鍵詞:祛燥(補津液) 大承氣湯(麻子仁丸) [下法(補法)]

[醫案原文]

戴人過曹南省親,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澀,無它症,常不敢飽食,飽則大便極難,結實如針石。

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飛,鼻中出血,肛門連廣腸痛,痛極則發昏,服藥則轉劇烈,巴豆、蕪花、甘遂之類皆用之,過多則困,瀉止則復燥。如此數年,遂畏藥性暴急不用,但卧病待盡。

戴人過診,其兩手脈息、俱滑實有力,以大承氣湯下之,繼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葯,使食菠葵菜,及豬羊血作羹,百餘日充肥,親知見駭之。

嗚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種:燥於外則皮膚皴揭,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咽鼻焦干,燥於下則便溺閉結。夫燥之為病,是陽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

雖可下之,當擇而葯之,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朴硝可以下燥。《內經》曰:「辛以潤之,咸以軟之。」《周禮》曰:「以滑養竅。」(《儒門事親·燥形》)

4

血通氣暢,故病霍然而愈!(清代名醫 王清任)

江西巡撫已經74歲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卻只能露胸而睡,這種癥狀已經七年了。最後,巡撫派人名醫王清任去診治。

王清任分析到:這位患者年高體弱,夜間睡覺胸部不蓋被子,拖延治療這麼久,可以推知:胸中窒悶,氣滯血瘀,胸中必有血瘀(屬於「濕」類病症的一種),需用祛濕的「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淤。結果服用5付葯後,果然,血通氣暢,此病霍然而愈。

關鍵詞:祛濕 血府逐瘀湯承氣湯 [消法]

[醫案原文]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付痊癒。(《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

5

先生之術,可謂神矣!(近代名醫 曹穎甫)

有一個姓葉的人,在大暑之夜,遊覽大世界屋頂花園,涼風徐徐,又吃了很多冷飲,當時特別愜意。

可以不一會兒,就覺得怕冷,頭痛,急忙回家躺下睡覺。可恰又逢有朋友來訪,勉強起身坐在院中與朋友周旋。夜深,朋友散去,後背更覺寒冷,頭更痛了。

自己服用紫蘇、生薑等發汗的藥物服用,只出了微汗,但還是不管事。

第二天早晨來請曹穎甫看病,病人剛被家人攙扶到樓下,就立刻急呼關窗戶(怕風),而且病人吐出很多綠色痰濁。病人的兩個手臂出汗,摸上去有些潮濕。

曹穎甫診斷為根據病人頭痛、怕風、汗出等癥狀,知道病人是因感受風邪而致,所以開出祛風的「桂枝湯」加減。

第二天,病人沒有再來複診。後來,有一天曹穎甫走在路上,又碰到了這位姓葉的人, 他拱手相謝:上次的病仍你一次治癒。先生之術,可謂神矣。

關鍵詞:祛風 桂枝湯 [汗法]

[醫案原文]

治一湖北人葉君,住霞飛路霞飛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頂花園,披襟當風,兼進冷食,當時甚為愉快。

頃之,覺惡寒,頭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適有友人來訪,乃強起坐中庭,相與周旋。夜闌客去,背益寒,頭痛更甚,自作紫蘇生薑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次早乞診,病者被扶至樓下,即急呼閉戶,且吐綠色痰濁甚多,蓋系冰飲釀成也,兩手臂出汗,撫之潮,隨疏方用:桂枝四錢、白芍三錢、甘草錢半、生薑五片、大棗七枚、浮萍三錢。

加浮萍者,因其身無汗,頭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請覆診。某夕,值於途,葉群拱手謝曰:前病承一診而愈,先生之術,可謂神也。

6

「諸證悉愈」與「不可不慎」!(明朝名醫 薛立齋)

有位叫做李序庵的老人,有學生贈送他「坎離丸」的丸藥,老人很高興地服用。名醫薛立齋知道這件事後,對老人說:你的肝腎兩脈,數而無力(數:即脈來急促;數而無力:多見陰虛證或其他虛證),所以,你身體屬虛,應該補。

你所服用的「坎離丸」,是「黃柏」(祛熱/清熱燥濕)和「知母」(祛熱/清熱瀉火)構成,你服用能讓你的火氣減少。--老人不聽,結果,服用「坎離丸」將近兩個月,脾氣漸弱,不斷發熱,小便澀滯,大腿腫痛。

老人以為自己得了「瘡毒」。薛立齋對他說:「這是肝腎兩經虧損,導致的虛火所致,應當採用『補虛』的方式進行治療。」

於是,薛立齋早晨讓老人服用「補中益氣湯」(補虛/補氣;補脾胃)、晚上讓他服用「六味地黃丸」(補虛/補陰;補腎/肝)。最後,各種病症全部痊癒了。

薛立齋作為明朝大臨床學家,在他治療所用的藥物中,補中益氣和地黃丸合用,特別常見。他著有《內科摘要》,全部病案都是以五臟為主來分辨。

關鍵詞:補陰/補氣 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 [補法]

[醫案原文]

閣老李序庵,有門生饋坎離丸,喜而服之。

余曰:「前丸乃黃柏知母,恐非所宜者。《內經》有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今公之肝腎二脈,數而無力,宜滋其化源,不宜瀉火傷氣也。」

不信。服將兩月,脾氣漸弱,發熱愈甚,小便澀滯,兩拗腫痛。公以為瘡毒。

余曰:「此肝腎二經虧損,虛火所至耳,當滋補為善。」遂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地黃丸,諸症悉愈。

余見脾胃素虛,肝腎陰虛而發熱者,悉服十味因本丸。與黃柏、知母之類,反泄真陽,令人無子,可不慎哉!(《明醫雜著注?醫論》按語)

7

「恐成痿廢,求為診治」的故事!(近代名醫 張錫純)

有位姓高的老人,年過六十,漸漸覺得兩腿無力,時常感覺暈眩、昏沉、健忘。老人很害怕,到名醫張錫純那裡求治。

張錫純診斷為氣血虛之症,就給老人開出了補血的「當歸補血湯」,連服十劑,兩腿比以前有勁了,健忘的癥狀也治好了。

關鍵詞:補血 當歸補血湯 [補法]

[醫案原文]

腦貧血治療醫案例舉

高姓叟,年過六旬,漸覺兩腿乏力,浸至時欲眩仆,神昏,健忘。恐成痿廢,求為診治。

其脈微弱無力,為制此方(指當歸補血湯)服之,連進十劑,兩腿較前有力,健忘亦見愈,而仍有眩暈之時。

再診其脈,雖有起色,而不任重按。遂於方中加野台參天門冬各五錢,威靈仙一錢,連服二十餘劑始愈。用威靈仙者,欲其運化參,芪之補力,使靈活也。(《醫學衷中參西錄?醫方?當歸補血湯》

8

「諸證悉愈」與「不可不慎」!(宋代名醫 許叔微)

有人患傷寒已經五六天了,但有時候,頭出汗,從脖子一下卻沒有汗,手腳冰冷,大便乾結;有時候,四肢冷,但又出汗。這種病症實在是很複雜。

名醫許叔微給病人診脈,脈沉而緊。許叔微就說:「這種病實在是讓人疑惑,病又在表又在里,按表病來治吧,解決不了里病;按里病來治,又解決不了表病。--對於這種半在利半在表的病,就要用和解的方劑--小柴胡湯來治療。」

結果,給病人服用了小柴胡湯之後,病人很快就痊癒了。

關鍵詞:半表半里 小柴胡湯 [和法]

中醫是怎樣診斷病情呢?

上面進行了簡單的描述。我們看到老中醫說「傷寒」(也就是感受「寒」邪)、「中風」(也就是感受「風」邪)、「風濕」(也就是「風」+「濕」)、「陽虛」、「津虧」(也就是「津液」虛)……也就不難於理解了。

讓我們再進一步學習,判斷病情的「實與虛」只是找到了致病的原因,還要把疾病的部位找准。

一般來說,中醫對疾病的部位簡單的分為「表、里」,而更精確的分法是:「心、肝、脾、腎、胃」五大部分(註:還包括經絡)。

舉例來說:上述中醫故事之六名醫薛立齋醫案中提到那位誤食藥物老人的病症應該是「肝腎陰虛」。

「陰虛」的病症讀者們已經略加了解,那麼,這位老人所患病症的部位是哪裡呢?是「肝+腎」。--這樣,把病性和病位結合在一起,才算構成了完成的中醫辯證結果。

所以,我們看到老中醫開出的方子,上面寫著:「風熱犯肺」、「寒濕困脾」、「心腎陽虛」、「肝血虛證」等等,也就不能夠很輕鬆的解讀了。

道文化愛好者免費交流群,每日分享乾貨,拼團、活動

趕快掃碼進入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仙家上身的感覺和弟子與仙家溝通不上的原因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