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著名將領司馬錯三次「浮江伐楚」為何均失敗?根本原因大揭秘

秦國著名將領司馬錯三次「浮江伐楚」為何均失敗?根本原因大揭秘

司馬錯,戰國時期秦國的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他屬於縱橫家,曾和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隨後,他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三率大軍伐蜀,最終滅了蜀國。

緊接著,他又提出了「浮江伐楚」的戰略,並組織實施了,曾三次指揮大規模的「浮江伐楚」戰役,迫使楚國獻出了漢水以北和上庸(今 湖北西北部)之地,把平靜沉寂的三峽地區變成了喧囂的戰場長達40年之久。但可惜的是,最終他還是失敗了。

秦國著名將領司馬錯三次「浮江伐楚」為何均失敗?根本原因大揭秘

三年後,即公元前277年,秦國又進行了第四次「浮江伐楚」的戰役,但此時的將領已變成了秦國的蜀守張若,而且還是在「渡漢伐楚」的秦國主將白起的指揮下進行的,只是秦國「渡漢伐楚」戰役的一個側翼而已,和司馬錯當年設計的出奇制勝的「浮江伐楚」戰略早已相去甚遠。

那麼司馬錯的「浮江伐楚」戰略為何最終會失敗呢?主要就在於他低估了巴山峽川的險阻。他沒有充分的意識到,巴山峽川不但不是戰車和騎兵的馳騁之地,而且也沒有百舸爭流的水域。縱然他有戰卒十萬,戰船百艘,可他那一戰制勝、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在當時的三峽畢竟不太現實。

此外,秦國統治集團內的明爭暗鬥,尤其是對秦國重大決策有著舉足輕重的張儀,更是給他添了不少麻煩。

張儀最初主張的是「伐韓臨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結果卻輸給了司馬錯的「浮江伐楚」戰略,心中定然不服氣。所以他在司馬錯第一次「浮江伐楚」失利後,就立馬引秦國走「渡漢伐楚」的路。

秦國著名將領司馬錯三次「浮江伐楚」為何均失敗?根本原因大揭秘

公元前313年,他到楚國去騙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次年又激怒楚懷王倉促發兵,與早有準備的秦軍在漢水支流丹江上激戰,結果楚軍大敗,被斬首8萬。但漢水是楚國的正面,當時楚國實力尚強,面對他們傾國動員,秦國不願作兩敗俱傷的決鬥,所以表示願意分漢中一半給楚國,停戰言和。

張儀為平息自己惹出的禍,便以「浮江伐楚」戰略為籌碼,先提議以秦國的商於之地交換楚黔中地,暗示他們秦國已在峽江開闢了新的戰場。緊接著,再跑到楚國,把司馬錯的「浮江伐楚」戰略和盤托出給楚懷王。楚國此時的戰線已經拉得很長了,不敢與秦國在漢水和峽江兩面同時作戰,張儀達到了議和的目的。

但與此同時,司馬錯精心策劃的「浮江伐楚」戰略卻已大白於天下,楚國勢必會加強峽川防禦和對黔中的爭奪,這就更增加了司馬錯的困難。

秦國著名將領司馬錯三次「浮江伐楚」為何均失敗?根本原因大揭秘

此後不久,張儀受牽連被秦國驅逐,秦武王「伐韓臨周」與「浮江伐楚」並舉,司馬粗第二次伐蜀之後又第二次「浮江伐楚」,但由於之前我們說的原因,再次無功而返。公元前304年,新登基的秦昭襄王與楚懷王盟約,把上庸歸還楚國,秦軍主戰場重新移回了秦惠文王決定伐蜀前的黃河流域。

司馬錯的「浮江伐楚」戰略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實施卻給三峽地區的歷史帶來了重大影響,默默無聞的「莽荒之地」成了秦楚兩國之間的主戰場長達40年之久,向世人揭開了它的面紗,此後仍舊是兩國繼續爭戰之地。後來,三峽地區作為戰國七雄爭霸的戰場之一,還被司馬遷載入了《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歷小軍 的精彩文章:

抗清名將李定國的這一行為,完全就是在開歷史倒車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