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出版座談會舉行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出版座談會舉行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經濟在這四十年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何能成功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又將走向何方?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所著新書《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採用經濟學的規範分析方法,以改革發展邏輯為主線,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講述中國經濟奇蹟,嘗試用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豐富經濟發展理論。

在日前舉行的《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出版座談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該書闡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成功地推動高速經濟增長,以事實描述和經濟學分析邏輯,簡述了中國過去四十年成功的發展使人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前所未有改善的歷史,並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做出判斷,揭示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提出從依靠人口紅利向獲得改革紅利轉變的思路,同時對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現向高收入階段過渡的路徑進行了探討。

「正確的改革開放一定能解放生產力,相應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開放是充分條件。」在蔡昉看來,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帶來的啟示。

蔡昉表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不可能永遠保持原來的高速增長,但必須延緩經濟增速下降速度,從而保證到2050年時平穩成為高收入國家。「讓中國的經濟增長減速慢一些,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靠改革。」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生產要素尚有一些潛力可挖,中國仍可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增加生產要素潛力。「要想挖掘這些生產要素的潛力,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改革。」蔡昉表示,「改革可以直接改善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提高生產率,最後能夠提高增長速度。」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寫得既通俗又深入,給人啟發。」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表示,四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本書的中心線條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GDP的提高作為一條紅線,很有說服力。「無論是論述上、深刻程度上,這都是一本比較全面的經濟學領域書籍,對當今中國發展作出客觀的描述與闡釋,使中國發展更具象呈現。」

「該書學理性較強,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書中提到的中國經濟漸進式的沒有總體藍圖規劃的起步與中國農村的改革進程是不謀而合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指出,相較剛開始的農村改革,現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在有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藍圖的前提下開始探索和實施的,因此更具前瞻性和科學性。但在落實政策和實踐的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因地制宜的問題,以免出現不必要的偏差。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一書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但又保有深刻的學理性;全書嚴謹、規範,是在規範的經濟實證研究方法、規範的邏輯、規範的框架和範式的基礎上詮釋中國改革開放;全書著重講述中國經濟當前的問題和未來面臨的挑戰,與一些就事論事談中國經濟的讀物相比更具深度和實用性。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一書把很多難處理的矛盾和問題處理得非常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全書有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進行了理論創新,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堅持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第二是全書將學術理論研究和政策性理論研究相結合,在學理的角度上將兩者統一;第三是書中的一些理論對當下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呼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理性的方法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主持座談會並表示,該書既有中國經濟發展的40年軌跡和事實,也有和西方經濟理論的對話,不僅從經濟的角度,還從中國歷史的角度,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經濟變革與發展進行了梳理,視野非常開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該書開篇寫到,「30年叫做一代,治理國家者施行仁政,解決民生問題,30年是一個可以初顯實效的時間區段。以1978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改革起始,到2008年為30年,到2018年為40年,其間中國經歷的巨大變化是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罕見的。而在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1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種變化更顯突出。」他特別指出:「我們這代人,是全新的一代,將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變革共同成長。」

(責編:徐曉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棹影斡波 鼓聲劈浪
世界盃網路直播卡頓,誰在掉鏈子?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