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詩風詞韻 小兒垂釣

詩風詞韻 小兒垂釣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理睬。

譯文

一個頭髮蓬亂、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問路,小兒向路人招招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鑒賞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晒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創作背景

《小兒垂釣》是胡令能到農村去尋找一個朋友,向釣魚兒童問路後所作。

作者

胡令能(785-826年),唐詩人,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唐貞元、元和時期人。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七絕4首。唐貞元、元和時期人。莆田隱者,唐詩人少為負局鎪釘之業。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詩四首,皆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紅棕漆銅鍍金六節望遠鏡
銅鍍金月象演示儀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