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疾痛 病人的角色

疾痛 病人的角色

病人角色,這一理論是來自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雖然他的研究被諸多人詬病,比如:研究的群體是中產階級、群體數量不足等等,但不得不說,這種研究方式是讓人驚喜的。突然想起另一位牛人的理論——維克多特納的戲劇理論。

疾痛是讓人恐懼和不安的,以前是,如今也是。無論科學技術有多發達,矛盾總是存在的,事物也總是發展的。1910年,德國醫生埃爾利希首次成功製取抗生素,不過一個世紀,這些不可一世的抗生素已經無效了。

無論何時,總有我們解釋並且解決不了的問題——生而不痛?疾痛總是與我們形影不離,對我們真是不離不棄。

病人,疾痛的人,處於怎樣一種角色吶?

不同的學科對此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今天,我們只談論凡夫俗子的看法。

兒時,我是極其喜歡生病的,因為生病就可以正大光明不用去上學,想吃什麼都可以。(ps:就是不愛學習啊,哈哈)

這是其中一種病人的角色,常發區:小孩、老人。

當你父母以後說身體不好時,有可能只是想見你,因為病人的角色是令人憐惜的。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倫理之中的事,是關於「孝」,在風俗下你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

可,如果你上班了,面試時一定說自己不怕吃苦敢於承擔身體棒。因為萬惡的資本家只需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你經常請病假如何了得。

即便是有點感冒發燒,說不好都還得上班。因為你要是脫離正常軌道,就失語了。再請幾天假,可能回去後,你的權利就被削弱了。短期的病人可能還不明顯,長期的會很明顯。

即便有的病其實是不會影響你的工作,但是長期患病,處於病人的狀態,就會被「污名化」,因此,可能也就影響到你的一切,包括,你的家庭。

這一點在艾滋群體,或者以前的麻風群體非常顯著。

一個小孩出生就因為母體變成一個艾滋兒,如今,他只能從小飽受白眼,被社會拒之千里。即便,他認為他病人的角色如此,可是,早已影響他的方方面面,滲透入心靈的每一個角落。

病人又怎麼樣?就沒有正常的社會權力來過生活嗎?

是的,即便沒有污名化也是處於失語的群體。在家人面前是這樣,在醫生面前更是這樣。

醫生似乎總是在你生病的時候責怪你,怎麼不忌口,怎麼不按時作息,怎麼不把自己的命當命。讓我們拚命的回憶,我們自己是如何把自己做成這樣的。

我們還沒來得及作出相應的反應是,我們就處於失語,失去了一部分我們正常的權力,我們開始忍受異樣的眼光,開始承受除了病痛以外的各種周邊帶給我們痛苦。

這些疾痛,醫生置之不管、他人漠視,就連我們自己有時也認為,這不過是疾病本身。

生活很多時候是無奈的,明明知道要早睡早起,保持愉快的心情。可是,我們做不到,有時候也不能做。

有的初為人母的人患產後抑鬱的一部分原因我想也是如此吧。嬰兒時時需要照顧,所有人認為你是母親,就應該全身心圍著他轉。因此,你睡眠不足,半夜驚醒。甚至,如果你說你想單獨一個人聽一場安靜的音樂會,這是一個正常人的權力。如果,此時,你這麼做了,所有的社會輿論都會壓向你。

一堆,你怎麼當母親的,你怎麼可以放下孩子吶?

可是,你除了母親,還有一個角色是一個正常的女性啊,一個正常需要生活的人。而所有人的關心重點不過是在孩子身上,你一對比你懷著寶寶和現在的關注度,兩者判若懸河。壓力再大一些。我想真是極其容易抑鬱的。

正常人到病人尚且如此,病人更是如此。我們如果頭疼,醫生開了止痛藥,我們可能得以緩解。但是,我們的工作、生活都因為此受到影響。

小病尚且如此,更何況大病、長期患病的人。他們知道自己無能為力、只能向死而生的時候,需要多大的勇氣繼續挑戰那些疼痛,面對那些被疾痛改變的生活呀。

向他們致敬,最勇敢最堅強最可愛的人兒!

預告:第二期——醫生的角色。

念白

念想中的留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想中的留白 的精彩文章:

TAG:念想中的留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