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為什麼拒絕了耶魯的offer?

她為什麼拒絕了耶魯的offer?

我想要屬於我自己的未來,

而不是父母建議的未來。

Amelia 說。

文|禾子 圖|受訪人提供

編輯|齊琰

「我叫Amelia,出生在以色列。我的媽媽是南非人,爸爸是美國人,不過我身上的文化印記既不來自南非,也不來自美國,而是中國!兩歲時,我隨父母來到北京,至今我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6年……」

這是Amelia申請美國大學時撰寫的個人陳述開場白。在不足500字的個人陳述里,要說清楚「我是誰、我要做什麼」且與眾不同並不容易,而Amelia稍顯複雜的成長軌跡反倒讓人吊足胃口。

1

火車上蹭熱點發出的大學申請信

5月17日,我在海嘉國際雙語學校(BIBA)見到了剛剛結束IB考試的Amelia和她的媽媽。Amelia的中文流利輕柔,穿著頗顯藝術范兒,最讓我意外的是她身上透出的安靜與平和的氣息,讓人感覺不到她是一個已經有幾所美國名校offer在手的姑娘。

「你現在收到了幾所美國大學的offer?收到offer時的場景和心情能描述一下嗎?」我很篤定今天的採訪可以全程用中文進行。

「我收到了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和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的offer。」Amelia淺笑了一下,繼續說:「我收到學校發來的郵件時很快樂,也有些吃驚,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讀了好幾遍郵件,還去學校的網站查詢確認才敢相信我真的被這些大學錄取了!」

「Amelia把錄取的消息告訴了我和她爸爸,我們覺得開心、吃驚和感恩。」Amelia的媽媽在海嘉教英文,從到中國的第一天起她就強烈地希望自己和孩子融入中國文化。她跟著老師學中文,甚至還拉著保姆做陪練,只是漸漸地,Amelia和姐姐的中文水平遠超了她。

「收到這些大學的offer我的確很興奮,但更讓我興奮的是在火車上寫完申請信後,成功發送出去的一刻!」

Amelia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我記得那是去年12月,當時我正在大連度假,如果需要早申請的話,我就需要把申請資料在1月之前發到對應的學校,可當時我還沒有做好準備。不過,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告訴我她申請了一所規模雖小但各方面都很不錯的大學,她很滿意。巧的是那天我還接到另一個好朋友的信息,她馬上要從另一個規模也很小但也很好的學校畢業,她告訴我她很享受在那所學校的時光。

校園生活

「當時我就對自己說,我也想有這樣的經歷!於是我決定參加『早申』,並且開始上網看了些學校比如威廉姆斯學院,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等等。第二天,在返回北京的火車上我開始撰寫申請,這個行為看上去有些衝動。但我就是在火車上寫完我的申請,然後用手機的熱點發了出去,好象是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

「你知道嗎?我很幸運白天我把手機和電腦的電都充得很滿,這讓我整個晚上可以在火車上完成這些重要的事情,非常開心!」

Amelia在火車上發出大學申請看似輕鬆,其實並非一蹴而就。事實上,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的大學申請導師早在學生9年級時就會和他們初步接觸,了解孩子們在學術、興趣等方面的大致想法,探討一些可能性。

到了10年級,導師會指導學生藉助Bridge U軟體搜索與自己匹配的大學,大學申請指導進入正式運行階段。而到了11年級,大學申請導師則對學生申請大學進行一對一指導。

海嘉2018年應屆畢業生為11個,這也使得每個畢業生獲得大學申請導師的個性化建議成為可能。

「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我並不確定我要申請哪個大學,其實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的特點,並沒有哪所學校讓我覺得非去不可。在海嘉,我的老師在我開始看大學的時候,就提醒我們要看最合適的,這個和學校的名氣無關,卻和自己的未來有關。」

Amelia最終在大學申請導師Robert和Grace的建議下申請了10所大學,這10所大學分成保底的院校、適合的院校、可以挑戰的院校三類,其中有4所是dream school,需要挑戰一下,其餘6所是適合而又勝算較高的院校。

2

做自己,對「耶魯」說不

相較於申請前的考量規劃,Amelia總能從導師那兒獲得很多有價值的指導意見,而拿到offer後的選擇則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拿主意。

Amelia最終將目光鎖定在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和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三所學校。她甚至列了一張表格來對比三所大學的特色。

比如課程設置方面,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第一年大家都上一樣的課,無論是哲學、數學、科學等等都要學習,等到學生對各學科有一定的認知後,第二年才開始選課。

而威廉姆斯和史密斯學院則一入學就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比如人文環境,耶魯的光環自不必說,而新加坡分院使得這所大學既有充分的國際化氣息,又充滿東方文化。威廉姆斯學院是一所小而溫暖的文理學院,有些課程的師資配置是2名學生對1名教授,學生能夠得到老師足夠的溝通和指導。史密斯學院則是著名女校,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性別不公、沒有社交壓力,有助於女性領導力的提升。

在這張列表裡還有一個隱形的加分項沒有寫上——Amelia的爺爺、爸爸都畢業於耶魯大學!

「我覺得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應該很適合我。它在新加坡,有很好的教育資源,學校的大小我也很喜歡。學校周圍也很安全,將來會有很多可以為我提供假期工作的機會。當我離開中國的時候,其實我並不想完全離開中國的文化,新加坡有很多華人,對我來講應該是很適合我的一個選擇。而且我可以讀完第一個文憑後再去耶魯去讀碩士。不管怎麼樣,我還是有些想知道在爺爺、爸爸曾經讀書的地方學習是種什麼經歷,但只是腦子裡一閃。」

Amelia的邏輯很有說服力,選擇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似乎已毫無懸念。而就在我理所當然地認為她將成為讀耶魯的第三代時,Amelia篤定地說:「我最終的選擇是威廉姆斯學院。」

拒絕耶魯?!可是剛才的一長串闡述里找不出任何拒絕的理由啊!

「我在中國,計程車司機經常問我是哪裡人?我會說我一半南非,一半美國,在中國長大。實際上,我出生在以色列,在中國生活,可是我既沒有在南非、也沒有在美國長時間生活過。我是美國人,我卻不了解美國文化,我有東方思維,缺失西方思維。我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我希望自己能夠很充分地了解東西方文化,將來為文化融合做一些事情。」

放棄耶魯,你的家人怎麼看?

「我的父母不會給我們上名校的壓力,雖然爸爸和爺爺都是耶魯畢業的。我的爺爺奶奶生活在美國,他們沒有太多的機會和我討論,但他們的觀點和爸爸很像。」

我爸爸對我說:「世界上不是只有常春藤學校才是好大學,還有很多很好的學校。要看哪些是你想要的,根據你未來想做什麼,去尋找適合自己的院校。上名校並不意味著一切,而上一所適合你自己的學校才有意義。」

我也很高興學校的申請導師也是這樣告訴我的,他說:「The best university is the fit university for you!」 不要為了上名校而和別人比較,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要和自己比。

我想要屬於我自己的未來,而不是父母建議的未來。」 Amelia說。

對於Amelia來說,這幾所頂尖的學校並沒有好與不好的區別,只是各有不同,要在這裡面選擇一所最適合學校的確實很難。

Amelia的媽媽在一旁細心地提醒女兒:「對每一所錄取你的學校都要感恩,即使不能去也要寫感謝信給學校。」其實Amelia的媽媽覺得史密斯學院對女孩子來說很好,也能滿足女兒了解美國文化的想法,但她仍然尊重孩子的選擇,她說:「我覺得Amelia決定去威廉姆斯學院是一個中庸的選擇。」

3

融入中國的16年

當Amelia的媽媽提及「中庸」這個詞的時候,我就瞬間感受到了她與中國文化融入的段位。16年前原本打算從以色列回到南非生活的Amelia一家,因為到中國的短期旅行竟然意外改變了整個家庭規劃。

「當時我們看了北京的兩所雙語學校,一所是啟明星,另一所是德育苑幼兒園。那時候Amelia才兩歲,姐姐大一些,我們萌生了留在這裡的想法。最後,孩子就在這兩所學校分別上學。雖然中國不在我們的計劃里,但生活就是這樣,也許你已經有一個非常好的計劃,但總會有不同的改變發生。」

Amelia和媽媽

定居北京是一個偶然,可是一旦決定了,Amelia的媽媽就非常明確全家需要融入中國文化,而不是只做生活在異鄉的外國人。Amelia的媽媽沒有給女兒選擇純粹的國際學校,而是雙語學校。因為教材、作業和中國人完全一樣,孩子可以和中國當地的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寫作業。

在家裡,Amelia的媽媽請了一位中文輔導老師和一位阿姨,幫助她們一家學中文,練口語,對Amelia和姐姐來講,她們其實從小就是在雙語環境下長大的。

「其實雙語教育不應該是只針對中國孩子的。雖然這裡是中國的雙語學校,但對於在中國的外國孩子們也應該要達到這個程度。CSL的課程對於她們來講是遠遠不夠的,她們需要更多的中文環境。很多在這裡上學的外國學生,一直在上CSL的課程,但是課堂的中文和生活中的中文一定有區別,深度也不一樣。生活的融入比課堂來得更加重要。」

Amelia的媽媽雖然需要兼顧家庭和工作,但仍然堅持學習中文,水平已經達到HSK四級。不僅是中文的學習,就連「中國式家教」也被Amelia的媽媽吸收了。

「媽媽很嚴格,我記得小時候很多事情會具體到時間。她從來不讓我們看電視,偶爾可以看一下也只能看中文的,比如《我愛我家、《大山侃大山》。其實沒有哪個小孩子不想看電視的。我記得有一天我回家的時候發現家裡電視沒了。那時候電視是很厚很大的那種,一個人是搬不動的,但那天回家它居然真的消失了。原來媽媽委託保安把電視搬到另一個屋子,而另一個屋子的電源不能用,我們完全看不了電視了。無論怎麼和她說,就是不可以。

小時候和阿姨在一起

「小時候我們並不理解。但回頭看的時候,其實是挺好的經歷。當時因為不能看電視,我就很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把自己想像成這個,或者是那個,但現在的很多孩子失去了這種想像力。不過這些都是需要長大後才意識到。」

在Amelia的的眼中,爸爸媽媽扮演著「慈父嚴母」的角色。「我的爸爸是一個很溫暖的男人,特別喜歡開玩笑,只要有時間會和我們一起玩,一起讀書。我記得小時候,是爸爸給我們讀睡前故事。小時候,我很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做pancakes。爸爸做的Pancakes不是普通的那種 ,他常喜歡在上面畫畫,有的時候是心,有的時候是熊,做出來的都不一樣的顏色和圖形,很有意思。爸爸也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爸爸是建築設計師,我經常可以看到他工作很忙,壓力很大的時候,但他還會笑著堅持、不輕言放棄,這對我的影響很大。」

Amelia 和姐姐

Amelia的媽媽補充道:「爸爸在家很溫和,什麼都容易答應孩子。孩子們是很聰明的,很小的時候她們就知道什麼事情找爸爸會更容易。但爸爸和我有個協議,碰到事情都會再多問一句,這件事情你們的媽媽知道嗎?她有什麼建議?所以我們是協作的。如果父母的建議不統一甚至爭吵,這對孩子來說很不好,他們會因此困惑,溝通很重要。」

4

用設計思維去環保

問及Amelia對大學的專業是否有考慮時,Amelia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雖然我很喜歡藝術,但我想大學學習環保專業。其實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藝術,和許多中國孩子一樣,還學過國畫,不過當時我所在的公立學校國際部沒有那麼注重藝術的教育。後來我轉到海嘉,我在那裡進行了一年的IGCSE課程,同時繼續學習我喜歡的美術課程。」

即興繪畫

海嘉的IB藝術導師Sophie傳遞給Amelia和同學們一種設計思維:通過富有創造力的藝術作品去探索自我與世界。藝術是一種生活技能,每一個人,無論是否想成為藝術家、設計師都可以從中受益。在較淺的層面,藝術能帶給人愉悅和滿足;在較深的層面,藝術是一種交流與表達的形式、一種治癒和自我理解的方法、一種質疑、探索和豐富世界的手段。

在Sophie看來,Amelia的藝術作品有對人際關係,周遭世界的質疑與探索。 「我們很容易隨手扔一個塑料瓶,對我們來說,瓶子沒了。可是塑料瓶還在,或許在小島上、在海里,在動物的身體里,只是不在我們手上而已。」

Amelia的話讓我心頭一緊,就在前兩天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泰國南部地區一頭誤吞塑料袋的領航鯨,在經過五天的搶救後仍未能生還,不幸離世。泰國海洋和海岸資源部說,屍體解剖後發現,這頭雄性小巨頭鯨的肚子吞食了80多個塑料袋,重量達到了8公斤。

「我們很需要環保這樣一個專業。這是我們人類製造出來的問題,也就需要我們人類自己去解決、改變我們的行為。其實我很早前已經開始關注這個問題,那時候我並沒有想過我未來要學什麼。我在我的畢業藝術展里也用我的作品闡述了我的想法,後來慢慢地意識到我需要學環保專業。

「在海嘉,我和我的幾個朋友在學校從一個小的回收的環保項目開始。我們把所有中學部產生的礦泉水瓶收集到學校的一個回收房,然後會有專門的機構將他們運走。但我們發現,我們在回收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產生廢品。於是我們想我們能不能減少自身產生廢品,後來得到了校方的支持。中學部的餐廳就以桶裝水替代瓶裝水,並提供循環使用的飲水杯,這樣我們在回收的同時也降低了廢品的再次產生。

「目前,我們開創了一個環保社團,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海嘉更環保。未來,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我們的世界更環保!」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kids北京 的精彩文章:

單身爸爸的父親節禮物

TAG:菁kids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