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良瑤是誰?他的出現讓中國下西洋的歷史提早了620年!

唐良瑤是誰?他的出現讓中國下西洋的歷史提早了620年!

看歷史看世界

編者按

六百多年前,鄭和作為明朝外交使節七次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曾出土了一塊唐代楊良瑤的神道碑。陝西文物保護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人員在對神道碑研究時發現,早在唐代就有外交使節楊良瑤率隊航海下西洋,比鄭和整整早了620年。

楊良瑤到過南亞、中東等國家,最遠抵達了黑衣大食等地區。後來根據考察,黑衣大食指代的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及周邊地區。

此文為《看歷史》2018年6月刊原創內容,版權歸看歷史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唐良瑤是誰?

提起下西洋,很多朋友腦海中一定會出現一個名字,沒錯,就是鄭和。作為七下西洋的領導人物,鄭和以其豐功偉績將自己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了歷史長河的記憶中。很多人甚至認為,鄭和是中國下西洋的第一人。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唐朝就曾經有人出使西洋,而且此人也是宦官,他出海的時間比鄭和早了整整620年。

他就是楊良瑤,陝西省涇縣人。楊良瑤的曾祖是唐朝開國功臣,官至雲麾將軍、五官中郎將。楊良瑤祖父楊懷貞,做過許州別駕。其父楊彥昱乃是一介布衣之身,娶妻劉氏,楊良瑤是父親的第四個兒子。唐肅宗至德年間,時年二十齣頭的楊良瑤入宮做了宦官。至於他為什麼放棄妻子,入宮為宦,歷史上並沒有記載。

《唐楊府君之神道碑》,又名《楊良瑤碑》。(局部)

《楊良瑤碑》全文

唐良瑤為什麼下西洋?

入宮之後,楊良瑤多次奉命出使,屢次立功。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山西慈縣等地發生叛亂,狼山部落首領塌實力率領部屬掠奪州縣,給山西地方造成了極大的動蕩。當時,兩河一帶剛剛平定,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朝廷暫時無力大規模東征,唐代宗派遣中使劉崇進前往招撫,楊良瑤充任判官與之同行。哪想到,見識到了叛賊的兇殘,劉崇進畏懼膽怯不敢前往。關鍵時刻,楊良瑤挺身而出,在叛軍面前宣讀了皇帝的口諭。狼山部眾攝於楊良瑤的威嚴,紛紛屈膝跪倒在地,解下盔甲,將弓箭丟棄在地上,表示臣服。

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年),楊良瑤晉陞為朝議郎,任官闈局丞。他先後出使安南,傳達朝廷宣慰之意。之後,他又招撫廣州叛軍首領哥舒晃,大義凜然,不辱使命。代宗皇帝賞識他的辦事能力,升遷其為宮闈令。建中四年(783年),發生了涇原兵變,唐德宗被迫逃亡奉天。楊良瑤隨駕有功,再次受到德宗重用。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大唐境內各地反叛勢力蜂起,德宗只好借師助剿,派遣楊良瑤出使回紇。楊良瑤成功借到回紇之兵,幫助大唐平定了叛亂。當年,楊良瑤因功被升為內侍省內給事,六月,又加朝散大夫。

公元751年,在位於今天哈薩克南部的重要城市塔拉茲,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軍隊,擊潰了與之對壘的大唐王朝安西四鎮兵馬。(史稱:怛羅斯之戰)這次戰役的勝負,不僅是兩個文明爭奪河中控制權的轉折點,也是古代東亞與內亞軍隊之間,不可多得的交手記錄。

怛羅斯戰役前 大唐王朝的領地達到了巔峰狀態

此後,楊良瑤迎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使命,出使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當時處於阿拔斯王朝時期,是西亞強大的帝國,當時的唐人稱呼該國為黑衣大食。唐德宗派遣楊良瑤出使黑衣大食,有重要的政治軍事目的。

史學家李思勉在《中國通史》中指出:經初唐至中唐若干年的努力,唐周邊的國家或地區,如東北部的高句麗、百濟、日本,以及稍後的渤海國,均先後或被唐滅掉,或以唐為宗主國而存在,南部的安南也已成為唐南大門邊的一個重要文化據點。而此時的中東地區則有黑衣大食國的崛起,其疆域已遠達蔥嶺。大食文化其實是繼承了當時以希臘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事實上,大食國已成為中西交流的一條重要紐帶。

而《新唐書·大食傳》所記,「貞元(785-805)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為勁敵,吐蕃發兵大半而御大食,故已無力再犯唐室邊境。」

崛起於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在松贊干布時期,就已經開始挑戰大唐帝國的權威。兩個政權時戰時和,歷時百餘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乘著大唐內亂無暇顧及邊陲,趁機攻取了河西諸鎮。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軍隊攻破長安。唐德宗時期,吐蕃依然步步緊逼,接連攻陷唐朝西陲重鎮,嚴重威脅到了唐都長安的安全。

唐朝在西部邊疆面臨著巨大壓力。一代奇相李泌主張聯盟周邊各邦國,提出了一項重要戰略計劃。此計劃可以概括為「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實現四面圍困吐蕃,以達到牽制削弱敵手的目的。

而當時的大食同大唐帝國之間關係緊密。自從天寶十載(751年)怛羅斯之戰後,唐和大食因為邊疆穩定,進入了和平共處時期,雙方邊界貿易繁榮,大食也多次派遣使者到大唐,進行睦鄰友好訪問。

唐良瑤去了哪兒?

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楊良瑤被賜予緋魚袋,充任國使出使黑衣大食。

時年50歲的楊良瑤看著手中的國書,感覺到了肩上沉甸甸的重任。這次出使非同尋常,他選擇了走海路出訪大食。面對波濤洶湧的南海,他剪下自己的頭髮,來祭祀海神,以求海神護佑使團平安到達大食。

楊良瑤一行從廣州南海登船,沿著南中國海航行,經過門毒、古笪、邏越、佛逝、天竺等國家,最終到達大食國。一路上,行程艱險,自不必言。所幸,使團最終安然到達大食國。楊良瑤見到了大食國王,運用他的外交才能,成功地促成了唐與大食之間的政治聯盟。

聯盟的效果是顯著的。在兩國結盟後,吐蕃被迫將大部分軍隊調動到西邊,以防禦大食的攻打,唐朝的西疆由此得以安定。

大食原為伊朗對阿拉伯一部族之稱,後為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泛稱。按其民族服裝顏色分為黑衣大食、白衣大食、綠衣大食。

阿巴斯王朝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古代中國史籍中稱為黑衣大食。於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後於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滅。

白衣大食,指倭馬亞王朝,是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它的版圖,東起印度河和帕米爾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開灣,南至尼羅河下游,北達裏海和鹹海南緣,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廣大的國家。

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以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為名。

貞元十五年(799年),淮西吳少誠叛亂,關東震動。德宗派遣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帶領二十萬大軍前去征討。韓全義指揮失誤,大軍屢次失敗。德宗見勢不妙,直接讓監軍楊良瑤負責指揮前線軍事行動。楊良瑤安定軍士民心,派遣探子打探敵人情報,同時修繕城防工事,完備後勤儲備。最終,在他的正確指揮調動下,永貞元年(805年),淮西叛亂被平定,立下大功的楊良瑤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

楊良瑤歷經四朝,屢立大功,已經成為了唐順宗身邊的股肱重臣。但他並不戀權,晚年更是篤信佛教,專註於修廟宇,抄經書。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七月二十一日,楊良瑤病死於長安,時年71歲。

世人皆道唐代中後期宦官專權,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經有這樣一位宦官,他忠心為國,並以出使西洋國家第一人的功業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浩瀚史海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用自體實驗發現了氯仿麻醉,從此無痛分娩為產婦解除煎熬!
為茶站台的東坡兄弟,如何在大宋朝廷掀起風雲?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