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勝偉│書法由技進道,在創變與守正之間

張勝偉│書法由技進道,在創變與守正之間

由技進道,

在創變與守正之間

——我的書法觀

張勝偉

張勝偉,陝西人。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培訓中心專家工作室導師。書法曾獲第二、三、四、五、六屆「蘭亭獎」(第五屆二等獎,第六屆銅獎),入展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展」(九屆「提名獎」,十一屆「優秀作品獎」),曾獲「2011年度書法佳作獎」、「林散之獎」、三屆青年展「優秀作品獎」、「翁同和獎」,紀念長征展「特等獎」等。著有書法理論專著《書藝》。

近30年自學書法的經歷,以及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書法發展歷程的關注,讓我對這一時期書法學術動態和書法現象進行不斷思考和研究。這期間學說紛紜,但我從未對某家學說盲目推崇而失去自己的判斷。坦言之,我對書法本體及書法實踐,有自己的理解。書法藝術很特殊,只有深入學習過的人才能明了個中三昧,因為對書法的種種微妙體驗只能在親自學習和創作實踐中獲取。

共性重在「學」 ,個性重在「養」

觀近30多年書壇風雲變幻,人們書法觀點碰撞交鋒處,總在「守正」與「創變」之間。嚴守正統者,墨守成規,唯先賢古訓是遵,往往對變法創新者不能予以認同;標榜創新者,不滿於書法現狀,企求突破古人繩規。當然,置書法傳統於不顧,無限放大自我者亦有之。說白了,這是在繼承與創新、共性與個性的理解和認識上有分歧。

張勝偉書法作品

漢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其實用性決定書法必須有一整套書寫規範——共性;書寫中表達書家的情感意象即書法的寄情特徵,為書法的個性。人們對書法評判的焦點其實集中於書寫個性的發揮上——有人墨守成規,因其書作毫無個性可言而被人漠視;有人由於書法個性太強,被視為遠離傳統,而受到貶斥。

如何把握書法的共性和個性?掌握好「度」非常重要。這個度不是一個絕對的或恆定的點,而是一個區間,一個範圍。一味強調文字的嚴肅性、實用性和書寫的規矩,或者無限放大個性,置文字和書寫規範於不顧,這是不是書法或書法藝術,都得打個問號。

張勝偉書法作品

書法要遵守共性,這是書法這門獨特藝術的「先天」要求。通過書寫表達個性也是一種必然事實。脫離了漢字的書寫,便不是書法,充其量是「有意味的線條」 ,或者可稱作抽象畫。決定書寫品位的是個性,是書家情感深度和純度在書寫中的體現,是書者個體精神在書寫中的綜合反映,書者的學問、修養、見識、風神起了決定作用。

共性決定依不依法、是不是書,是取法的首要和基本部分,是建立書寫規範的部分,重在「學」 。而書法的個性部分,是從讀書、遊歷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累積而來,是書法最為鮮活的部分,帶著一個人的體溫,重在「養」 。

張勝偉書法作品

越是共性突出的書法,越靠近文字本身的意義,越突出書體本身的自然美感,越沒有「脾氣」 。共性里反映著書寫的樸素,書寫者心態的平和心境,魏晉以前的書法大體皆符合這一規律。如果書法只寫共性,寫一般的普遍規律,必然缺乏書家個人的體溫和鮮活的情感。總之,書法的個性風格一定要成為書家本人個性情感的自然流露,才能保證藝術的真實,從根本上去除矯揉造作的弊端。

所以說書法個性是「養」出來的,而不是「練」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提倡學習共性的立足點和基本認識。明乎此理,則可知從乎所入。學書就不會在最緊要處迷茫,便會把書法當成一生的修行。

在文學情境中忘我書寫

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真正的書法藝術,是依託於文學的寄情書寫。孫過庭《書譜》說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 《黃庭經》則怡懌虛無; 《太師箴》又縱橫爭折……」雖然這是一家之言,但作為文辭內容與書家心情的微妙關係要充分重視。

書法界有很大一部分人持一種觀點:書寫的文辭不是書法作品的內容,書法的形式是書法的全部內容。這種觀點站在淺層次的書法欣賞角度講有一定道理,但從書法家的角度來看,則忽略了書法家創作中的感受。按照書法創作規律,只一味地講形式,就會淡化書寫文辭內容對書家的啟發和誘導作用,勢必會造成書寫情感意象的缺失,這樣的書法無疑會掉落到「形而下」 。情感之於書法至關重要,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文字內容是書法的載體,也是觸發書家內心產生情感意象的主要原因。看著文辭內容,有的人可能會無動於衷,僅憑臨帖積累,匆匆抄錄便罷。這種創作狀態創造力和表現力十分有限,接近於對古人書寫的一種模仿和對自身書寫的複製。

張勝偉書法作品

一首優美的詩詞,能讀出作者的情感生成、發展過程。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里的:「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是全詞的高潮;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也是全詩令人印象深刻的波動。讀到這樣的詩句,相信大多數書法家都會感到心靈被撞擊,從而影響到書寫。一個書家如果在這樣的經典詩句面前,仍然無動於衷,那不是精神恍惚,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於對字形的描畫上。

重視書寫文本,寫出具有可讀性和感動性的書法作品,而不是把不同的文字內容都寫成一種模式,要通過書寫表達對文學內容最初的新鮮感受,這就要求書家具備全面的技術和敏銳的藝術感悟能力。只有每一次書寫都進入文學情境中而忘我書寫,才能保證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立的審美品格和價值。

慎言「創」新,多思「出」新

書法是一門充分發展過的藝術,在魏晉時期已達高度成熟。但靜心思考,書法歷史上,每一次演進和發展,從一定角度去看,都可看作是某種超越——唐人的大草書比之魏晉是一種超越;宋人藝術心靈的放達與自由是一種超越;清代金石考據學的興起之後,古文字從碑版樣式走向筆墨狀態,也是超越。筆墨都有時代性,在時代審美引領下演進。書法從宏觀上看,有很強的規定性和約束性,但從微觀角度上去看,探索亦是無窮的。正因為這樣,從甲骨文算起,三千年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共同書寫了書法的歷史,共同造就了書法的傳統。

張勝偉書法作品

慎言「創」新,而多思「出」新。傳統如一棵大樹,創新是大樹上長出的新鮮葉子,但它有著大樹的全部基因。書法藝術的傳承性決定了「學古」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要在敬古、厚古、學古的同時,做到不泥古、不唯古。「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古就如打一口水井,一定要鍥而不捨,深入到一定層面,新意自會出現。傳統是一種歷史積澱,其本質是開放的,創新的方法和路徑都能在傳統中找到,無視傳統的創新,就如無根之木,生命力難以長久。要深入傳統,就要深耕經典,經典是書法共性的集大成者,經典也是傳統的代言者。

藝術超越的核心本質是精神境界上的超越,書者應當深刻認識並處理好「技」與「道」的關係。清人劉熙載的「高韻深情,堅質浩氣」 ,為書法提出了一個非常高的審美標準。真正高級的書法,書與人是一體的。書法寫到最後,藝術高度的標誌一定是書家的綜合修養,而不僅是技術的精湛。學養、人格、風神的自然流露,將會成為一個書家最終和最高的技術。所以千萬不可誤入「唯技術」的泥沼,技術語彙的積累無疑要花大力氣,但一定要知道由「技」進「道」 ,最後超越技術,走向修養狀態。要注重在書學積澱、道德修養、人生歷練多個層面去努力提升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報 的精彩文章:

莊子教你怎麼「忘記」
李白是哪一種書法家?

TAG: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