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粵港澳大灣區:劍指下一個世界級灣區供應鏈

粵港澳大灣區:劍指下一個世界級灣區供應鏈

萬聯導讀

近日,智慧物流研究院聯合京東物流發布了「改革開放40年—粵港澳大灣區電商物流發展洞察」。

近日,智慧物流研究院聯合京東物流發布了「改革開放40年—粵港澳大灣區電商物流發展洞察」,以京東物流大灣區保稅倉為例,2015–2017年大灣區跨境進口商品佔到全國40%以上,跨境商品金額也佔到全國40%以上。其中,南沙保稅倉2015–2017年訂單年均增速183%,訂單金額年均增速224%。香港倉2017年訂單同比2016年增長168%,訂單金額同比增長180%。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劉勝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近年來物流行業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不斷加大投資、財稅、土地等政策組合拳,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物流業發展,湧現出較多知名的大型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

廣東物流行業協會向時代周報記者提供的廣東省A級物流企業名單顯示,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共有294家A級物流企業,其中廣州100家、深圳129家、佛山13家、東莞14家、中山9家、珠海6家、惠州4家、肇慶1家、江門3家。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跨境通關等軟連接的打通,粵港澳大灣區物流產業正在加速融合發展。

區域優勢互補

相比國內其他地區和其他世界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橫跨三個關稅區、三個行政區劃和三種社會法律環境,「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格局是粵港澳大灣區物流業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特點和優勢。

內地城市特別是鄰近的珠三角城市,擁有一定的土地開發空間、豐富的物流園區資源、充沛的勞動力資源等比較優勢,並逐漸從早期的純粹貨倉角色轉向當前更高端環節的現代物流服務發展。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辦公室副主任許景營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17年廣東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25750.4億元,佔全國的8.93%,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3023.5億元,佔GDP比例的14.49%。物流業增加值為6489.28億元,佔GDP比例的7.22%,物流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的13.66%。

在過去的一年裡,廣東省共完成貨運量400756萬噸,同比增長7.0%;完成貨物周轉量28199.90億噸公里,增長28.0%。全省進出口總值6.82萬億元人民幣,廣東省外貿物流佔全國的24.8%。全省快遞業務量為101.35億件,同比增長32.09%,繼續位居全國首位。廣東郵政業業務總量、快遞業務量佔全國的比重超過1/4,快遞業務收入佔比超過1/5。

「可以看出,2017年廣東省物流業運行總體平穩,社會物流總額保持上升態勢,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有所回落,運行質量有所提高,物流業降本增效效果明顯。」許景營說道。

「得益於粵港澳三地物流業基礎稟賦、角色定位和產業優勢的不同,香港港口與大灣區內其他港口各自形成了明確的分工定位。」劉勝表示,伴隨著粵港澳融合發展進程加深,在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各個物流環節,粵港澳三地逐步逐漸形成優勢互補、協作互動的良好關係,服務改革開放的大局。

「比如實施已久的粵港跨境貨棧。」劉勝舉例,這是廣州海關在南沙自貿試驗區首創的改革創新項目,目的是搭建起跨境貨物的空陸快速通道,實現香港機場與南沙保稅港區物流園區之間一站式的「空陸聯運」。去年已在廣州海關關區內的佛山國通保稅物流中心(B型)複製推廣。在這一模式下,海關疊加「粵港兩地海關監管互認」「跨境快速通關」等便利措施,貨物運抵香港機場後,可以直接裝車安排轉運至國通保稅物流中心,省去了貨物在香港機場和倉庫、貨主倉庫到運輸代理倉庫之間的環節,最大程度降低倉儲和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交通建設助力物流業發展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內容,其發展完善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物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全球物流樞紐必須具有一種連接世界的能力,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全球物流樞紐,其連接世界的能力要非常強,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才能通過其中轉分撥到世界各地。可以說,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全球物流樞紐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劉勝表示。

《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將建立快速交通系統作為未來大灣區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致力於加快城市高快速路網和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增強城市間的聯通能力及對外輻射能力。

同時廣東「十三五」規劃顯示,預計2020年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到5500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000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2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1萬公里;內河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1400公里。

一直備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企業也是利好。今年1月中旬,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向媒體表示,粵港澳三方政府已達成共識,港珠澳大橋三地口岸自開放通行之日起,將實施24小時通關。港珠澳大橋口岸將實施「三地三檢」模式,三地的口岸均位於各自屬地內,並由三地政府各自負責設立。

行內人士指出,港珠澳大橋開通為期不遠,香港和深圳物流和貨代將可以直接通過該大橋將貨物運送到香港機場或港口,節省的運輸成本幅度達三成多,有利於香港和深圳的物流和貨運代理利用港珠澳大橋拓展物流業務。

「粵港澳大灣區通過打造一個面向全球的綜合物流的通道和網路體系,有利於形成功能完備、及時可靠、通關便利、流轉順暢、經濟高效、海陸空並進的全球門戶和全球樞紐,進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劉勝表示。

打造世界級灣區供應鏈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供應鏈物流問題依然存在,「具體來講有四個方面,」劉勝指出。

一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存在政策體制差異,粵港澳三地在物流通關政策、供應鏈金融政策、物流業准入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對於大灣區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挑戰;二是大灣區內缺乏物流信息共享銜接機制和大數據平台支撐,由此可能會導致物流體系低效率運轉;三是灣區內物流企業協作水平不夠高,不利於促進大灣區物流業的錯位發展與協作能力。四是大灣區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法律及營商環境協同性還不夠,物流技術標準不統一,在過關時可能會面臨標準不一帶來商品滯留等問題,降低了物流效率。

「智慧物流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方向。」劉勝表示。藉助人工智慧等技術進步,實現倉儲、分揀、運輸、配送、客服全供應鏈環節的「無人化」或者「智能化」,對企業降本增效、改善用戶體驗意義重大。「目前,京東、億航以及華為等企業正在大力推進無人化的進程。隨著智慧物流領域的不斷創新和突破,未來大灣區有望形成國際智慧物流網路生態圈,打造中國乃至全球智慧物流的新高地。」

為了構建與世界級灣區相匹配的供應鏈,劉勝認為,一方面,需要供應鏈企業具備前瞻性、全球化、特色化的戰略視野,能夠緊跟國家和大灣區發展規劃並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實力,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合理布局,專業服務,良性競爭,從而更好地幫助企業提升效益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成為全球物流樞紐,構建世界級供應鏈,也需要推動粵港澳三地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融合協同,破除行政區劃壁壘和阻礙,實現粵港澳三地供應鏈產業的融合發展、錯位發展和物流要素自由流動。

來源:時代周報,萬聯網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聯智慧 的精彩文章:

馬雲旗下恒生電子進軍供應鏈金融,科技賦能大宗供應鏈

TAG:萬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