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宮及博物院重要宋哥窯瓷器一覽

故宮及博物院重要宋哥窯瓷器一覽

宋代哥窯

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

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

學術界對哥窯的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

然而,迄今只找到不完全確切窯址

為杭州老虎洞和浙江龍泉兩地。

宋代哥窯瓷器非常珍貴,

據博物館官方統計,

全世界館藏大約只有一百餘件,

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哥窯葵花洗

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

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

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哥窯膽式瓶

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通體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

俗稱金絲鐵線,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

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青釉魚耳爐

(故宮博物院藏品)

此爐腹兩側對稱置魚形耳,

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

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

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開片紋,

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

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

此件魚耳爐屬於清宮舊藏品,

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

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

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於爐之外底。

詩云: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

魚耳爐因可用來焚香且爐身兩側置魚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韻。

哥窯八方碗

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

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

碗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

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

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

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

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稜線分明,

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碗

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碗敞口,弧壁,淺圈足。

里外滿飾青釉,釉厚潤如脂。

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

如網如織,深紋片呈黑色,

淺紋片呈黃色,俗稱「金絲鐵線」紋。

宋 哥窯青釉弦紋瓶

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

頸及肩部凸起弦紋4道

釉面開「金絲鐵線」片紋

底足露胎處呈醬褐色

此瓶頸部細長,腹部雖鼓而不顯臃腫,整體具有一種純樸、典雅的藝術效果。弦紋瓶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片紋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

宋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

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

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

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

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

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

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

腹壁向里凸出6道稜線,

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

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宋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高7.8cm,口橫14.6cm,口縱11.8cm,

底橫11cm,底縱8.5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

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雲頭形足。

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邊無釉,呈黑色。釉面開片,外壁釉面開片較大,為冰裂紋,盆內釉面則開細碎片紋,稱魚子紋。片紋縱橫交織,有較強的藝術魅力

宋代花盆以鈞窯產品傳世較多,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多見,花盆則較為少見。

宋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高14.9cm,口徑4.6-3.7cm,

(故宮博物院藏品)

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

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

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

中空,俗稱「貫耳」。

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

底足一周無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品。

南宋 哥窯葵口碗

(上海博物館藏品)

尺寸:高7.4cm, 口徑20.3cm, 底徑5

宋 哥窯五足洗

重量:950g

尺寸:高9.2cm 口徑18.8cm 底徑7.7cm

(上海博物館藏品)

器物胎厚釉潤,釉呈米黃色,釉面密布大小開片,黑色大開片和黃色小開片縱橫交織,稱為「金絲鐵線」。

整件器物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窯傳世品。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發現明確窯址的名窯,是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大懸案。

南宋 哥窯青瓷鬲爐

尺寸:高:6.4,口徑:8.7

(浙江省博物館藏品)

宋 哥窯青釉暗龍紋洗

高5.6厘米,口徑19.5 厘米,足徑12.3厘米

(天津博物館)

洗壁垂直微向外撇,

平底,圈足寬而淺。

通體灰青色釉,青翠如玉,

釉汁肥厚凝重。

釉面布滿自然天成、縱橫交錯的開片。

洗口部鑲銅口,圈足露胎呈褐色,紫口鐵足的特徵十分明顯。洗內底印有一條蒼龍,其形象矯健勇猛,筆觸細微,但由於釉汁太厚,只有高光下才能顯現,更增添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之感。

宋 哥窯盤

高3.2厘米、口徑18.6厘米、足徑5.6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胎骨呈土黃色,米黃色釉,

布滿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開片紋,

「金絲鐵線」紋路清晰。

釉質純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盤內外釉點明顯,是氣泡破裂所致,為傳世哥窯的典型器物。

南宋 哥窯魚耳瓷爐

高8.8厘米、口徑11.9厘米、足徑9.2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

此爐口微侈,束頸,魚形耳,

鼓腹,圈足,通體米黃色,

釉色柔和潤澤,上布滿開片,金絲鐵線。

元 哥窯青瓷高足碗

高10.4公分,口徑13公分,足徑4.1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高圈足碗,碗體寬廣,撇口、弧形壁;

全器施米色青釉,表層泛灰白,

釉面滿佈開片,黑色線紋間淺褐細線,

具傳世哥窯所謂「金絲鐵線」的釉色特徵。

高足杯、碗大量出現於元代﹐足瘦高﹐宜於擎拿。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書有詩句,暗示其為酒器的用途。從版畫看來,高足碗類型的器皿也是桌上盛放果子、饅頭等的容器;有的捧果子的侍者手上所執容器也作高足碗式。元代墓葬或窖藏所出土的高足碗數量甚多。

明成化 仿哥窯八方高足杯

杯高9.7cm,口徑8cm,足徑3.9cm。

(故宮博物館藏品)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

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

延至腹底起八條稜線,足上凸起弦紋一周。

足內自右向左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這件仿哥窯八方高足杯為成化時期新創品種,其形制玲瓏俊秀,裝飾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雖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質肥潤,平整光亮,光澤度較強,故無宋哥窯的「酥潤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絲鐵線紋也較宋哥窯片紋規整,少天成之趣。

清雍正仿哥釉古銅紋方尊

高24cm,口徑12.3×9.3cm,足徑10.8×8.8cm。

(故宮博物館藏品)

尊通體略呈長方體形、侈口、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兩側塑貼鋪首。

外口、肩、足部均有一模印仿古銅器饕餮紋裝飾帶,其上均塗抹醬褐色化妝土,以模仿鐵箍效果。其他部分及圈足內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開細碎片紋。足底露胎。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宋 哥窯瓜楞水盂

清乾隆仿哥釉葉式洗

明成化景德鎮窯 仿哥窯碗

(上海博物館藏品)

清 仿哥窯暗花雲紋雙耳扁壺

清乾隆 仿哥釉三足洗

清乾隆 仿哥釉葉形筆洗

宋 哥窯洗 鑲金邊

宋 哥窯曲口洗

宋代 官窯琮式瓶

宋 哥窯瑕青釉弦紋長頸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庫 的精彩文章:

TAG:瓷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