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琅嬛記—村上春樹《眠》

琅嬛記—村上春樹《眠》

黃山下,日漸微涼,太平湖畔,秋意已盎然。

秋水長,流盡思量。

聽濤聲,聲聲拍岸,獨坐窗檯,撫紙墨飄香。

望長空,鷹在翱翔。

借月色,蘸一身秋光,聊發惆悵,藏入琅嬛。

2016-11-26

氣溫又回升了一些,不覺得冷了。似乎回到了深秋。一早下雨了,雨很小,這樣的雨彷彿只為了濕潤地面而落,走在外面,無需打傘。

連日的颳風陰雨,吹落了樹上的葉子,只幾片稀稀拉拉地殘存。地上前幾日新鮮的金黃也逐漸枯萎,不再發出閃亮的光澤。

大自然用他的方式書寫著四季的更替,無雨也無風的時候,靜靜地蹲在樹下,便可以聽到落葉掉地的聲音,欻(CHUA)的一聲,是飄飄然落到地上,青草發出的一聲嘆息。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有過這樣的描寫:「聽到泥土解凍和青草生長而觸動了去年落葉的沙沙聲」。可以聽見看見春天來臨的時候,青草的生長。在這個深秋的早晨,看見並聽見一片落葉飄零不也是一件美好的事嗎。

今天的讀書時光—村上春樹的《眠》

寫的是眠,其實是不眠。睡不著覺,徹夜不眠,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直白一些的發朋友圈:一個無奈的表情加一行文字:又是一夜無眠。

多數人看手機,看微信,悄悄點個贊,或轉發個鏈接。一看轉發的時間,三小時之前,算一算,正是深更半夜,該入夢的時間。

偶爾的不眠影響不大,困極了總會睡的。但如果連續時間長了,又不困,那會如何?村上筆下的不眠不是一夜或三五天、是長達17天的不眠。

誰都有過不眠的時候,茶喝多了,白天過度興奮了,或是心中有事放不下,想必村上春樹也親身體驗過不眠,要不,不會寫得這麼透徹。

「意識在隔著薄壁的鄰室十二分清醒地緊緊監護著」,是「急於睡眠的肉體,又是力圖清醒的意識」。

醒洶湧而來,在醒的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又無法抗拒,以致只能持續醒到早晨的來臨。

但這樣不眠的夜裡,什麼也做不成,既不能起身工作,也不可能收拾屋子,甚至連思考問題都無從談起,「一邊耳聞時鐘的腳步,一邊靜靜凝視夜色一點點加深又重新變淡」。

看看村上寫不眠,也算是學習,碰到下一次自已寫不眠,便可以抄錄了引用。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不眠的表面,啥也不思考,或是啥也思考不了,只是烙燒餅一樣翻來覆去,那這篇短文也就失去了推薦的意義。

從眠到不眠,而且是長達17天無休無止,無因無果的不眠,是一種脫離,脫離正常的生活,以一個完全醒的狀態看自已,看過去,審視。

睡不著覺若自已不提,是容易掩飾過去的。說到底,人人都是關注自已的多,留意別人的少,哪怕是最親密的愛人,同床共寢的夫妻。

睡不著,熬到天亮,照舊起床就好,「現實這東西何等容易對付,處理現實委實易如反掌,無非是昨天的重複」

今天只是昨天的拷貝。慢著,稍待一會兒,既然是昨天的重複,那今天與昨天有何區別,只是一天天變老?於是,不眠的「我」開始驚詫「自已留下的足跡沒等確認便被風倏然抹去的事實」。

在昨天、今天到明天一天天重複習慣了的日子中,漸漸「形成行動和思維的傾向,一旦形成便很難消失,除非發生非同一般的情況」。

這非同一般的狀況,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時有發生,例如重大的疾病來襲、遭遇車禍、或是親人突然離開等,發生這些事情時,手忙腳亂應付完之後,不自覺地會後退一步,審視自已的人生,多多少少會有點感悟。

但發生那樣的事,有點近乎「亡羊補牢」。

相比而言,還是17天的不眠更妥一些。

這樣說來,不眠便成了一個不期而遇的機會,一個安排、上天饋贈的禮物。

「我」便借著多出來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回憶。

「那個走火入魔般一味看書的我究竟跑去哪裡了呢?」

「那段歲月,那股可謂異乎尋常的激情於我到底算什麼呢?」

於是,在不眠的時間裡,定下來心,做一直以來自已想做的又沒做的事,吃巧克力,喝點酒,投入地看一本書。

書,是《安娜·卡列尼娜》,關於這本書一定是村上自已的觀後感,就沖著這一段文字,我也準備把《安娜·卡列尼娜》重新找來讀一讀。

《眠》是一個短篇,一小時左右便可讀完。

如果17天的不眠讓「我」從正常中脫離,有所警覺,對習慣和傾向的警覺,那麼,作為讀者,也可以籍此小說,對自已早已習慣了的已麻木的「傾向」作一次思考——這便 是推薦《眠》的意義。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平湖居 的精彩文章:

琅嬛記—村上春樹《天黑以後》
湖居生活—楊梅蜜餞

TAG:太平湖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