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向智能邁進的數字化轉型 如何挖掘數據新價值?

向智能邁進的數字化轉型 如何挖掘數據新價值?

數字化的未來靠什麼?

在至頂網聯合英特爾推出的《新至強,決勝數據未來》系列對話節目中,知名學者、商業思想家吳伯凡說,企業應該構築起數據洪流之上的「都江堰」。怎麼理解?李冰父子曾鬼斧神工在岷江江心築起了一道都江堰,讓原來的洪水猛獸轉換成灌溉成都平原綿綿不斷的水源。同此道理,面對數據量的爆發,企業也應該構築自己的「都江堰「,變數據為可用的資源和能量。

不過,如何挖掘數據的價值,這條數字化轉型之路充滿了阻力與坎坷。企業首要解決的就是IT基礎設施問題,一個開放、融合、智能的基礎設施平台為企業構築數據「都江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作為數字化浪潮中的踐行者,華為聚焦ICT基礎設施平台,不斷使能數字化轉型。為此,我們走進華為深圳坂田基地,對話華為IT智能計算產品線副總裁盧廣,暢談他眼中的智能IT。

從成本效用到價值創造

「IT基礎設施的價值不僅僅是支撐業務的支柱,而應該成為業務價值創造的驅動力」,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卻不容易落地。不過,華為正在將這種轉換變成現實,即從傳統的資源有效利用到如今的支撐業務發展,從以前的成本效用到如今的價值創造。

盧廣將這種變化的背後總結為ROADS,即實時(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線(All-online)、服務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Real-Time即有足夠的帶寬,零等待;On-Demand讓企業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所需的各種業務;All-online即設備永遠在線、業務永遠在線;DIY讓企業自己定義業務、定義應用、定義IT資源;Social,顧名思義即社交化。華為以ROADS為藥方助力企業具備更加敏捷的運營能力,讓企業IT系統從支撐系統走向生產系統。

具體體現在IT基礎設施層面,在以雲、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創新的新IT力量下,華為正在推進其不斷適配客戶的新需求,完成到價值創造的轉變:

· 硬體資源池化:新介質SCM(Storage Class Memory)帶來計算、存儲的架構變化,智能硬體普及,實現極致的性能。

· 基礎設施雲化:以雲的技術來改造企業現有IT,混合雲解決方案連接客戶現在和未來,資源實現自治、容錯,數據中心實現智能化,包括智能化的運營和運維,並實現中心邊緣的協同。

· 數據智能化:以分散式資料庫、大數據、EI等手段,提供數據服務,實現數據變現。

· 應用微服務化:以容器、Serverless等方式來重構企業應用,實現應用交互智能化。

華為提出基於IT基礎設施的「一雲一湖一平台」架構,旨在幫助各行各業客戶加速信息系統整合與共享。「一雲」是通過融合雲資源池,集約化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統一交付、統一管理、統一服務;「一湖」是指數據湖,通過匯聚各方數據,提供「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處理能力,幫助客戶將數據資源轉變為數據資產;「一平台」即構建應用使能平台,通過實現基礎數據服務、通用中間件、行業中間件等的集成,讓客戶和行業ISV基於多類型中間件快速實現新業務創新。

企業數字化轉型向智能邁進

「智能「如今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熱門關鍵詞,無論是實現計算資源的智能調度,還是大數據的智能分析,亦或IT平台的智能控制與運維,智能在數字化轉型中大有用武之地。在華為看來其中表現出三個特徵:第一,傳統企業從通用伺服器轉向智能伺服器;第二,數字化轉型從封閉走向開放;第三,企業智能從單一走向異構再走向邊緣。

最近,華為發布了「智能計算「理念及業務布局,從伺服器智能走向數據中心智能,華為認為其中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是異構計算資源的編排和調度,華為已經把這個能力構築在華為公有雲上,企業用戶可以秒級獲取異構計算資源。同時把華為公司自己多年積累的智能應用也放到公有雲上,讓智能無處不在,支持全場景的企業AI應用;

第二是華為提供端到端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智能伺服器和數據中心聯動可以讓企業客戶更便利的管理數據中心資源,降低25%的維護成本,節能5%,讓數據中心管理更加智能。

智能計算是華為去年發布的「無邊界計算「戰略的擴展,無邊界計算內涵包括:面嚮應用優化,讓計算靠近數據,充分釋放計算潛力;打破伺服器邊界,實現DC級別的資源池化和按需供給,提升DC整體計算效率;打破DC邊界,使能智能接入,計算走進數據源,讓數據在遠端智能起來。

盧廣指出,在華為針對計算平台不斷的創新中,離不開英特爾的技術支持,「英特爾是我們多年的合作夥伴,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跟隨英特爾處理器的節奏,實現對每一代處理器相關整機及配套產品的研發。「

2016年,華為發布全球首款32路關鍵業務伺服器KunLun,背後得益於英特爾產品技術的支撐;同年,華為還與英特爾展開全球性合作,旨在優化兼容OpenStack的華為FusionSphere雲操作系統,充分利用英特爾架構,為基於FusionSphere的解決方案提供更高性能和安全能力。2017年,華為與英特爾攜手發布OPA刀片解決方案,共同突破HPC性能屏障,並且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加速高性能計算產業的創新。

如今,在華為雲上,華為也第一時間採用了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新至強提供了高達1.65倍的性能提升,每台伺服器可運行的虛擬機增加4.28倍,從而幫助華為構建混合雲環境的理想平台,進而提供企業智能服務。

混合IT成為企業IT新常態

隨著數字化進程加速,雲計算正在從Cloud1.0向Cloud2.0演進,在盧廣看來,混合IT將成為企業IT的新常態。人工智慧崛起,業務負載類型越來越多,變化越來越快,通用或單一架構的計算越來越無法滿足企業未來發展的挑戰。同時計算的新邊界也在拓展,「計算將形成以』傳統負載、雲計算、邊緣計算』為新的』三極』。「他說。

為此,華為面向企業不同階段的業務形態提出了智能伺服器(面向傳統企業)、混合雲(面向企業數字化轉型)、異構計算和邊緣計算(面向企業智能化轉型)三大技術路線。

此外,在企業雲化方面,為更好地執行混合雲戰略,實現雲上雲下的數據聯動。華為混合雲解決方案FusionBridge解決了企業業務跨雲擴張部署難、周期長、運維複雜等問題。它支持同構/異構,可提供統一服務,統一API,跨雲網路互通,屏蔽多雲環境的差異,給用戶一朵雲的一致體驗,讓應用無需改造,快速運行在多雲環境。

從封閉到開放 突破計算邊界

數字化轉型從封閉走向開放,是產業界不斷融合發展的趨勢,華為一直努力幫助用戶的IT系統從通用走向智能,變複雜為精簡,變單一為協同。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開放系統的轉變。

「在幾年前,華為開發關鍵業務伺服器的時候,當初有很多選擇,最終我們還是選擇英特爾x86開放生態。「盧廣說,開放生態帶給用戶的價值明顯,例如避免設備鎖定、節省成本和最大化商業價值。華為一直堅持開放合作的理念,與英特爾等合作夥伴攜手,提供覆蓋全行業的IT解決方案。

華為與英特爾擁有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為整個生態系統貢獻自己的力量。「與其說英特爾是一家晶元公司,不如說英特爾是一家生態公司。「盧廣說,多年以來,華為圍繞英特爾x86架構打造計算平台產品,和英特爾一道推動開放生態的成熟發展。現在,英特爾新至強完全跟隨開放生態,並提供了豐富的性能提升、可靠性提升、安全性提升等等。

如今,華為IT產品線提出「智IT,慧未來」的理念,以開放生態為基礎,將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與IT基礎設施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客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改善用戶體驗,挖掘數據洪流新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頂網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機器人和區塊鏈——CEBIT 2018精彩亮點不止於此
年輕活力、耳目一新、商務交流:全新面貌CEBIT首次成功亮相

TAG:至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