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面對 Google、Facebook、微軟等巨頭圍剿,初創企業該何去何從?

面對 Google、Facebook、微軟等巨頭圍剿,初創企業該何去何從?

面對 Google、Facebook、微軟等巨頭圍剿,初創企業該何去何從?


弱肉強食的科技競爭時代,並非只有創新的技術可以獨撐一面。倘若一不小心被科技巨頭盯上,他們有錢有勢且性格偏執,他們手裡掌握著大量資源,那麼具有威脅性的初創公司或許只有待宰的命運。

近日,美國《The Economist》雜誌發表了一篇「American tech giants are making life tough for startups」文章,講述了美國的科技巨頭們正在用各種方式對初創企業進行圍剿,導致初創企業步履維艱。

以下為譯文:

這是一個經典的創業故事,但故事的主角卻遇到了一些麻煩。2016 年,三個 20 多歲的年輕人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宿舍里成立了一家公司,旨在使用演算法預測電子郵件的回復內容。

在 5 月份,他們為創業公司 EasyEmail 集資,當時 Google 召開了年度開發者大會,並發布了與 EasyEmail 類似的一個工具。EasyEmail 的老闆 Filip Twarowski 預見了 Google 的入侵,因為他們在實打實的做有價值的東西。但他也承認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還是「有點令人驚訝」。Google 的舉措已經嚇跑了至少一位 EasyEmail 的潛在支持者,因為風險投資家都對科技巨頭避之不及。

投資公司 Data Collective 的合伙人 Mike Driscoll 表示,Google 這家巨頭的年度大會上宣布了新的工具、功能以及收購活動,還常常「讓企業家們不寒而慄。風險資本家也會參加這些會議,主要是想看看他們的哪些公司會遭到封殺。」

然而創業公司和投資人對科技巨頭的擔憂還不止這些事件。風險投資家,例如聯合廣場風險投資公司的 Albert Wenger(他是 Twitter 的早期投資人)談到了科技巨頭周圍的「封殺地帶」。年輕的公司一旦闖入這些地帶,就很難存活下來。科技巨頭會通過複製或早期收購的手段消除威脅。

面對 Google、Facebook、微軟等巨頭圍剿,初創企業該何去何從?

封殺區域的說法不禁讓人想起微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長期統治,它採取了「欣然接受、擴展和消滅」的策略,以此試圖嚇跑進入其領域的創業公司。但是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成功突破了微軟的阻攔,彼時創業公司都可以自由發展。2014 年,雜誌經濟學家將創業公司的迅速發展比喻成寒武紀爆發:軟體使得創業更廉價且機會比比皆是。

然而,今非昔比。由於亞馬遜、Facebook 和 Google(Alphabet 所有)的統治地位,任何與互聯網消費者有關的東西都被視為危險區域。

風險資本家對在線搜索、社交媒體、移動和電子商務方面的創業都非常警惕。創業公司獲得首輪融資的難度已經加大了。根據研究公司 Pitchbook 的數據,2017 年創業公司首輪融資的數量比 2012 年減少了約 22%。

人們對於有意或無意進入封殺區域的創業公司的遭遇非常警惕。Snap 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2013 年在 Snap 拒絕了 30 億美元的收購後,Facebook 克隆了其很多成功的功能,並阻斷了 Snap 的發展。

面對 Google、Facebook、微軟等巨頭圍剿,初創企業該何去何從?

一個鮮為人知的例子是 Life on Air,它在 2015年推出了一款實時視頻應用程序 Meerkat。Twitter 當即收購併推出了一款與之競爭的應用 Periscope,Life on Air 的這款應用自此消亡。隨後,Life on Air 關閉了 Meerkat 並推出了另一款名為 Houseparty 的應用,該應用提供群組視頻聊天功能。但這款應用也是曇花一現,之後被 Facebook 複製,用戶和注意力也被搶走。

封殺區域也發生在商業(以下稱企業)軟體中,微軟、亞馬遜和 Alphabet 在企業領域中隻手遮天。亞馬遜的雲服務、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 AWS)複製創業公司的功能,然後標榜這些創業公司為「合作夥伴」,實際上他們不過是廉價或免費的服務提供商。科技巨頭闖入創業公司的領域時,由於他們掌控了創業公司賴以分銷的平台,所以創業公司就會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例如,2015 年在 AWS 推出了競爭產品 Elasticsearch 之後,數據管理公司 Elastic 的銷售就全面倒塌了。

即便科技巨頭不直接複製創業公司的產品,他們也會打壓這些公司的發展。去年亞馬遜以 137 億美元收購了食品零售商 Foods Market。正準備上市的送餐創業公司 Blue Apron 突然開始失寵,因為大家都以為亞馬遜也會進軍這個領域。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年輕的公司身上:最近 Facebook 宣布要發展網上約會,這導致了 2015 年上市的公司 Match Group 的股價當天暴跌了 22%。

創業並非易事。如今,可怕的科技巨頭大軍日益壯大,運作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包括在線搜索、社交媒體、數字廣告、虛擬現實、消息和通信、智能手機和家庭音響、雲計算、智能軟體、電子商務等等。這讓創業公司很難找到突破的空間,以及避免遭到打壓。

Data Collective 的風險投資家 Matt Ocko 表示,如今的商業巨頭「更加無情且缺乏反省,為了生存他們可以不擇手段。」且他們對潛在的威脅時刻保持警惕。雲服務和文件共享服務公司(他們公司避開了封殺區域,市值大約 38 億美元)的 Aaron Levie 說,以往創業有幾年的時間開展工作,而不會有巨頭公司注意到,但是如今創業公司只有大約 6-12 個月的領先優勢,之後就會巨頭迅速趕超。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Airbnb、Uber、Slack 和其他「稀有物種」也曾經面臨著來自巨頭的競爭。但他們之中的少數,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已經學會將目光投向更多可以實現的目標。律師事務所 Goodwin Procter 的 Larry Chu 表示,企業家「早就想到了哪家公司公司會收購他們」。

科技巨頭都是狂熱的收購者:2017 年,Alphabet、亞馬遜、蘋果、Facebook 和微軟共計斥資 316 億美元用以收購。這導致一些創業公司的野心降低,科技投資公司 Mithril Capital 的 Ajay Royan 表示,「我所見到的 90% 的創業公司是為了出售而建,而不是為了發展壯大。」

這一現象可以孕育很多創始人,他們可以繼續創辦另一家公司,或為有聰明想法的同行提供融資。退一步來說,這可以提供更多資金來刺激創新,也不算壞事。科技巨頭有助於創業公司的成長。例如,Facebook 收購了可能發展成競爭對手的 Instagram,但是它享用了 Facebook 的基礎設施、員工和專有技術,從而在社交網路巨頭的庇護下蓬勃發展,

▌是友是敵?

但是矽谷的許多人認為,這種早期的「shoot-out」收購弊大於利,它嚴重削弱了創新。「大型平台的統治地位對於矽谷的企業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家私人公司 Elevation Partners 的 Roger McNamee 說。他之前是 Facebook 的投資人。「由於利益的影響,人們不再試圖創建大型平台,而是創建看起來不錯的小平台,並期待被某個科技巨頭收購。」

而當創業公司面臨收購時,其處境更令人擔憂。一位曾在科技巨頭負責交涉的人說,科技巨頭經常會恐嚇創業公司,說如果創業公司不答應條件,他們就會自己開發競爭的服務,將創業公司趕出圈,從而逼迫創業公司答應。

有三個理由認為,這種封殺地帶會一直存在下去。

首先,科技巨頭有巨量的數據,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識別競爭對手。Google 通過 Chrome 瀏覽器、電子郵件服務、安卓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商店、雲服務等來收集互聯網用戶花費時間和金錢的方式。Facebook 能看到用戶使用了什麼應用,以及他們在什麼地方上線。它收購了 Onavo,這個應用能幫它識別 Instagram上 的熱門內容。它花了 10億 美元,在這家年輕的公司成長為真正的威脅之前收購了它。去年 Facebook 還以同樣的手段收購了一家新生的社交調查公司。亞馬遜可以從它的電子商務平台和雲服務中收集大量的數據。

市場信息的另一個消息來源是對創業公司的投資,這個來源能幫助科技巨頭掌握新市場的動向,以及可能存在的競爭者。在所有美國科技巨頭中,Alphabet 是最活躍的。從 2013 年起,它花費了 126 億美元投資了 308 家創業公司。通常,創業公司收到如此成功的科技巨頭的資助會感到很興奮,但有些公司接受資金後當天就會感到後悔,因為業務衝突。例如,Uber 接受了 Alphabet 的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但不久就發現它面臨著與 Alphabet 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 Waymo 的競爭。Thumbtack 是一家為技工提供市場的公司,它也接受了 Alphabet 的資助,但很快就發現,其母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競爭性服務——Google Home Services。亞馬遜和蘋果對於創業公司的投資較少,但它們也與創業公司有各種衝突。亞馬遜投資了一個名為 Nucleus 的家庭通信系統,緊接著就推出了一個非常相似的產品。

科技巨頭用來加強封殺區域的第二件武器是招聘。科技巨頭能開出巨額薪水,保證最優秀的員工甚至普通員工都留在麾下,讓他們感到跳槽到創業公司在經濟上是件不明智的選擇。2017 年,Alphabet、亞馬遜、蘋果、Facebook 和微軟總共在股票薪酬上花費了 237 億美元。大公司對人才的優厚待遇阻止了創業公司的迅速成長。根據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Index Ventures 的 Mike Volpi 提供的信息,該公司投資的創業公司當年的招聘進度比目標落後了 10~20%。

導致創業公司苦苦掙扎的第三個原因是,即使在移動設備興起十年之後,依然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新的平台會打破現有平台的格局。例如,移動設備的興起打擊了在個人電腦領域稱霸的微軟,使得 Facebook 和 Google 在互聯網上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利潤。但現在沒有任何大型的新平台。而且,科技巨頭讓獲得關注的成本異常高:不論是 Facebook、Google 還是亞馬遜,新應用要想展示在消費者面前,都要被收取不菲的入場費。

由於與科技巨頭競爭的機會渺茫,投資者和創業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出路。大量投資者熱衷於加密貨幣和合成生物,原因之一就是這些領域沒有科技巨頭佔據統治地位。但是科技巨頭已經開始注意了。有傳言說,Facebook 要收購著名的加密貨幣公司 Coinbase。

規則制定者也會注意科技巨頭們的動向。有批評說,規則制定者們對於科技巨頭收購可能存在潛在威脅的競爭者的交易太過草率。Facebook 收購Instagram,Google 收購 YouTube,這兩者都是在小型公司可能威脅科技巨頭之前進行的收購,放到今天這種收購很可能會被否決。為了抵抗封殺地帶,監管機構必須仔細考慮他們需要拿起的武器。


原文: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18/06/02/american-tech-giants-are-making-life-tough-for-startups

作者:SAN FRANCISCO

譯者:彎月,責編:屠敏

徵稿啦!

CSDN 公眾號秉持著「與千萬技術人共成長」理念,不僅以「極客頭條」、「暢言」欄目在第一時間以技術人的獨特視角描述技術人關心的行業焦點事件,更有「技術頭條」專欄,深度解讀行業內的熱門技術與場景應用,讓所有的開發者緊跟技術潮流,保持警醒的技術嗅覺,對行業趨勢、技術有更為全面的認知。

如果你有優質的文章,或是行業熱點事件、技術趨勢的真知灼見,或是深度的應用實踐、場景方案等的新見解,歡迎聯繫 CSDN 投稿,聯繫方式:微信(guorui_1118,請備註投稿+姓名+公司職位),郵箱(guorui@csdn.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專訪天數智芯倪嶺:如何賦能企業更有效地進行AI應用開發
小米立 Flag:要做年輕人的第一個深度學習框架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