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教與學》—《談教學話成長》

《品讀教與學》—《談教學話成長》

時光如箭,日月如梭。彈指間,15年的時光已悄然流逝。15年來,我總有這樣一種感受:盛夏的心頭時而拂過一絲涼意,嚴冬的腦海時而涌過一股暖流。這一絲涼意,這一股暖流,叫感動。我感動著……感動我這隻雛鷹找到了磨練羽毛的天空,感動我這隻幼駒找到了奮蹄奔騰的疆場,感動這這名新的水手找到了搏擊風浪的廣闊的海洋。

15年的親身經歷,使我覺得來到本校,是我人生中的最大轉折,也是我做出的最佳選擇。能來附小工作,我深感機遇的可貴,也明白挑戰的嚴峻,但我更懂得責任的重大。所以,從跨入附小的那一日起,我思考最多的是我的課堂。

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複雜系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追求。隨著課改的深入,多維目標、生活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課堂生成……成為熱門詞語和熱門話題。我們的數學課堂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們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上孩子們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學生們真的「活」起來了,課堂充滿著濃濃的學習氣氛,他們敢於質疑,敢於挑戰,把學習當成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在我國小學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背景下,在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後,我們發現老師們在嘗試課堂教學改革時,不少教師僅僅模仿了新課改的「形」,許多課堂表面上熱鬧、生動,在力圖體現新課改的種種新理念的外衣下呈現表面的「浮華」。但靜心反思時總覺得缺憾很多。比如:教學進度完不成;知識點落實不到位;對學生的所學教師心中無數;新課改一再提倡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學生總也提不出問題或是提不出有價值和啟發性較強的問題,自然學生就不會引發學生的思考或是很難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再有就是有人極端地認為當今的好課已不是以前那種學生能掌握多少知識就是好,而要看課堂是否有動手操作,是否有合作交流,是否看起來熱熱鬧鬧,是否用了多媒體,學生髮言時間是否多,甚至是否有小組合作,是否有討論互動……。從傳統的教師講得太多到今天的教師不敢輕易叫停學生,這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俗話說得好「過猶不及」。所以逼得新課改後的教師很努力,經常為備一節課而加班加點,但教師在努力加班幹什麼呢?大部分教師的大部分精力尤其是青年教師都花在為課堂的生動而想一些新花樣,新招術…… 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會大大折扣了,時間加汗水開型的老師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了。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新課改後的兩個片段:

1熊貓式的中國學生

乍看外貌,中國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中胖者是有,但也不多,那怎能成為「熊貓」式的學生呢?不是說中國小學生體態笨拙,也不是中國小學生思維笨拙,世奧頭等獎都是我們中國的「專利」,在我們自豪之餘

這是我曾經聽過的三年級的一節數學課,前半部分我並沒有發現什麼,但在老師講完之後,讓學生在也應該有所擔心,中國小學生動手實踐,實驗操作的技能大差了。學具釘子板上用皮筋綳出8平方厘米的面積(每相鄰四個點圍成的面積為1平方厘米),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全班58個學生中只有7個同學拼成。在老師讓學生綳時,我周圍幾個同學無論如何也綳不成功,我便在全班轉了一圈,並觀察學生的手指。我發現:學生的手指很細,一點笨的感覺也沒有,那為什麼就綳不成功呢?

2校內風由多媒體在課堂上的應用引發的思考

多媒體已成了課堂教學的寵物,我們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沐浴課改的春風,我們在新課改的「柏油路」上已經踩下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腳印,然而,踩到今天的我們,下一步該如何進步呢?

這一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在去年聽公開課的一段日子裡,讓我發現了我身上的諸多不足,同時也讓我對一些問題引起了許多思考。其中,對信息技術多媒體在課堂上的應用感到疑惑多多。在我看來,課件在課堂上是為了解決老師無法用語言等給學生解釋清楚的問題,如地殼運動等,而多數老師為了讓課件在課堂上「闖一闖」,絞盡腦汁把課本內容掃描下來做成演示文稿。而課堂上教師就成了引領該寵物的主人,有些老師幾乎把課堂教學的好多時間都用在對電腦的演示與操作上,而造成了課堂上很少去關注學生。再有,新課改後,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多媒體應用於課堂後,教師表面看來不是在牽著學生走,而取而代之的是讓課件牽著學生走。而教師此時已不是新課堂教學中所要求的教師了。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是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合作的過程。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融入學生的學習,切勿牽著學生走。而今天的一節公開課讓我思來想去,總覺得不太舒服。

一節數學課,讓我有了這麼多想法,不知是我的錯覺,還是……

(1)多媒體是為了解決生活中抽象的,較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如「地球公轉,自轉」等,這樣便可起到積極作用,而一些數學教師則把教材上的插圖掃描下來,編輯成幻燈片課件。表面看不是讓學生跟著教師走,也好像是用了多媒體教學,而實際上是教師躲到了電腦背後,讓電腦牽著學生走。如果我們把做課件的時間用到鑽研教材,鑽研自己的問題的設計、環節的設計上,用在鑽研自己教態等方面,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會更完美呢?而用電腦屏幕取代課本頁面,一是不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教材在學習中的作用,二是不能鍛煉教師的表達,尤其是青年教師,這樣極不利於自己的成長和發展。

(2)運用多媒體的課堂,若正是學生學習的高潮,而出現斷電,死機等故障,如今天的課堂上便把一節課就因此而冷了場,那教師在課堂上的後續活動是否就不進行了呢?若繼續講下去,教師是否仍不會脫離教學這條特殊的軌道呢?

把我們的多媒體用得恰到好處吧!這樣,學生才會跳起來,課堂才會笑起來!

作為年輕教師,我認為我們首先應深入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了解教材中每一圖,每一文的用意所在;比如:在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第6、7頁,整整兩頁都是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情景圖,可能看了這樣的教學資源後,許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可講的,讓學生看看就行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上課時,我們可以和學生交流:同學們從圖上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呢?(小豬和小兔)那它們在忙什麼呢?(蓋房子)給誰蓋房子呀?(給小兔)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房子的牆壁上貼有小兔的頭像)在這一分鐘的交流中,其實已經滲透了對學生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習慣的培養。因為我認為對於一年級學生,甚至是對於其它學段的學生來說,養成這樣的習慣遠比學到知識更重要。接下來,那小兔家蓋房子,怎麼小豬也在那兒忙呢?(小豬是幫小兔蓋房子)。師引導評價後便說:「而且是小豬看到小兔們忙不過來,主動來幫忙的。同學們也要像小豬一樣,樂於隨時幫助生活中每一個有困難的人。在這一交流中,主要是滲透了互相幫助,樂於助人思想品德的教育。

其次,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就如何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生成更多有價值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激活思維,使課堂教學達到能舉一反三,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而進行深入思考;記得在教學二年級下冊24頁例2以後,我隨即改編了這樣一道補充問題的題:「山坡上種了24棵樹,種了6行,?此時同學們踴躍舉手,也許在他們看來補充這個問題很容易。其中一名學生這樣補充:「每行種幾棵樹?」他答完後,我隨即肯定了他的勇敢和積極,但我又轉言:「大家說說他剛才回答得怎麼樣呢?此時全班同學都持贊成的態度。我又說:「可我倒覺得補充的這個問題中好像少了兩個字,如果不加這兩個字,種上的樹一定是橫不成行,豎不成列,是亂的。誰知這是為什麼?一生是這樣答的:「因為每行種的樹不一樣,就是亂的。那誰知這個問題中少了哪兩個字?加上哪兩個字就能保證每行、每列種的樹同樣多呢?全班學生齊答:「平均」。就是有了這一番對話,學生在以後描述除法應用題的過程中再也沒有漏掉「平均」二字。

最後,教師還應積極,極時,深入地進行教學反思,這一點對青年教師尤為重要。對於我們來說,更應該學會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個人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和方法以極由此產生的教學效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以求進一步探究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並且還要學會在與他人的經驗比較中尋找自己的差距。還記得五年前,那是我實習時聽了白永麗老師的課以後,在另一個班試講時出現了這樣的一幕:當我問道:「如果要觀察我們的身邊,你最想觀察什麼?」那時每個學生都只回答身體的一個或兩面三刀個部位。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白老師的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時,說到的想觀察的部位非常多,而我的學生卻說不出來?課後才發現白老師當時是這樣提問的:「如果要觀察我們的身體,你想觀察什麼?」而我卻把「你想觀察什麼?」問成了「你最想觀察什麼?」僅一字之差便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面對新時代的要求,我堅信: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行動,讓自己享受生活;思考,讓自己更加聰敏;收穫,讓自己擁有充實的教育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Photoshop︱五分鐘創建一張專輯封面
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