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生不是學校和老師的產品

學生不是學校和老師的產品

美國學者發現:教師經驗、課本質量、班級規模、學校硬體設施等,與學生成績沒有半點關係。學生的成功75%的來源於社會經濟、原生家庭、文化背景,而這些都不是教師可控的。

高考成績一公布,部分學校又開始炒作高分考生,6月26日,湖南省教育廳召開嚴禁高考炒作座談會,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嚴禁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

實際上,這一「禁令」並非湖南省開先河,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對高考成績提出了「10個不得」。今年整體上執行得較好。雖有少數學校跳出來吆喝,絕大多數名校都沒敢公開露面,措辭也極其委婉。

筆者為這一「禁令」叫好的同時,也不禁思考:過去的學校,都不會大張旗鼓宣傳「業績」,近十年,怎麼個個跟企業似的,瘋狂兜售「能力」了呢?彷彿考上多少個名校就成了一所學校有實力的唯一象徵。面對這種浮躁而不良的心態,我們不禁要問,學生考高分讀名校,究竟跟這所學校和老師有多大關係呢?

去年曾訪問一位高中教師,這位教師以「培養三十個能考入清華或者北大的學生」為目標,並以曾培養了八個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為榮。當問他是如何培養出來的,老師竟無言以對。

值得玩味的是,這位高中老師所在學校的校長對此不以為然,他說:「這七八位學生,是他一個人能培養出來的嗎?還要再培養三十個,這不知會搶多少教師的功勞,傷了多少教師的心!」

這位校長意識到這種說法搶了其他老師的功勞,傷了其他老師的心。而我想追問的是,這位校長在批評老師「攬功」的同時,自己是否意識到:當他的學校大肆宣傳升學成績時,也搶了家長、小學教師、初中教師乃至其他社會教育工作者的功勞,傷了他們的心呢?

如果一所炫耀自己培養了多少學生上北大清華的中學,卻說不清楚用了什麼樣的培養方式,那它會不會只是佔了一個「好的教育口岸」,不過是有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機會招收學習基礎更好、學習條件更優越的學生而已?

如果是這樣,學校和老師只是在中考和高考之間充當了「傳送帶」的角色,而他們卻錯把「傳送帶」當成了「生產線」,錯把學生和他們取得的成績當成學校的產品。時至今日,很多學校甚至沒弄明白,學校的核心產品是什麼,老師的職業定位是什麼。

即便學生是產品,也是他們爹媽的產品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老師讓同學們用「發明」和「發現」造句,一位小朋友說「爸爸發現了媽媽,他們發明了我」。

這個笑話提醒我們,如果非得說學生是產品,第一應該歸結於他的父母。從遺傳學看,父母提供的生物學基礎是孩子一生成長變化的前提。另外,孩子出生以後,還有相當長時間在父母身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也不能低估。

所以,這意味著學生不是學校的產品,學生的素質、成績也不是學校的產品。美國學者科爾曼發現:教師經驗、課本質量、班級規模、學校硬體設施等,與學生成績沒有關係。學生成功,75%的來源於其社會經濟、家庭、文化背景,而這些不是教師可控的。

一方面,人的成長是生長中實現的,而不是從外部塑造的。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僅有生命,而且有情感、能選擇、能創造。所以,儘管會不同程度地接受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的影響,但走出學校的他們,終究是自我選擇和自我塑造的結果。

換句話說,教育只是幫助,而不是塑造了他們;教育不是提供了人才,而是為人才的生長創造條件。「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學校、教師不過是為學生創造了教育環境和發展條件。

學校往往貪天功為己有,表現出不應有的狂妄和驕傲

雖然「學生是學校的產品」的觀念沒有公開,但教育卻一直循著這樣的潛規則。比如「生源大戰」,搶好的生源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原料」,以便「加工」出更優質的「產品」;比如應試教育,就是以社會期望的「型號」對學生「塑造」,學校成了工廠,學生成了物件;再如升學率炒作,升學狀元的炒作,成名學生的炒作,學生實際上成了代表辦學水平和質量的產品。

對優秀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學校往往貪天功為己有,表現出不應有的狂妄和驕傲。

當我們走進學校,很多學校領導會指著名校友的照片唾沫橫飛,稱這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都是從他們學校走出去的,是他們培養出來的,卻不知這些校友對學校和老師不以為然和各種鄙夷。

與此相應,既然學校承認學生是你的產品,你就該承擔更多學生不夠理想、產品不合格的全部責任,有了問題你就要擔當。但是這樣一來,社會的毛病全都要教育吃藥,板子都要打在教育、打在學校身上,社會對教育的苛責也隨之而生,學校和教師被無限的社會責任壓得喘不過氣來,教育失去獨立和尊嚴。

因此,我以為理想的樣態可能是:「教育不去貪學生成才的天功,也不承擔學生不成才的責任」,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含冤叫屈。

當然,學校好大貪功,將學生當成沒有生命的產品,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和管理行為錯位。

當管理者鎖定學生,學生質量就成了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導致重結果輕過程。至於學校和教師如何影響學生髮展,是否人道、是否科學,都得不到應有的研究和考察。當教師把全部力氣用在加工和塑造學生的時候,機械重複的訓練難以避免,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尊重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性就只能成為美好的願望。

再有個原因就是,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不容置疑,辦學條件好的學校更容易獲得優質生源。更優質,意味著學生的智力條件和原有基礎相對出色,家庭學習條件和社會學習環境相對優越,學生更容易成才。

顯然,以學生的質量作為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並不公平。評價中的「馬太效應」,加大了學校差距,傷害了普通學校的積極性。

學校的產品也不是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服務

現在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教育的產品是服務」,但服務本身亦非產品。

馬克思說:「一個歌唱家為我提供服務,滿足了我的審美需要;但是我所享受的,只是同歌唱家本身分不開的活動,歌唱一停止,享受就結束;我所享受的是活動本身。」

歌唱家實現了對聽眾的服務,但我們不能說服務是他的產品,他的產品應該是聲音。服務只是功能,服務需要一種中介產品來實現,中介物才是真正的產品。

課程才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產品

劉紹棠有一篇文章《師恩難忘》,回憶小學學習時,老師如何教他語文:

「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他還編出一段故事……我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劉紹棠記住了這些故事,這些故事對他產生了影響。故事中,田老師的勞動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改造教材和補充教學內容,用講故事使教材情境化,適合學生理解,通過補充行為習慣養成的新內容,增加教學內容的教育性;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情境中思考和理解,發展想像力,理解道德行為,受到審美教育。

課程其實也是一種影響人的環境。什麼是環境呢?這是一名學生的教育經歷:

「傑弗,這個需要開動腦筋,看你是否能夠解決?」老師說。我走到黑板跟前很快列出了方程。老師開玩笑地說:「我們真幸運,班裡有這樣一位天才!」

當我回到座位時,聽到有人在罵我,有人發出不屑的聲音,有些同學朝我冷笑或翻眼。我才意識到,這所學校不一樣,同學們並不認為學習好就「酷」。

漸漸地,我學會了裝聾作啞。

在這裡,他人的行動和態度成了影響和改變人的環境。

前幾年,看到推評「全國中小學十傑教師」的一位老師的材料:

她新到一所小學當班主任,發現同學在早讀時間很吵,而且遲到的多。

開始,她批評干涉,卻是徒勞。新的一周,當同學們走進教室時,發現她端坐講台,旁若無人、聲情並茂地朗讀。同學們好奇地圍在周圍,很快,一些同學被作品吸引,一些同學回到座位,拿出課本和喜愛的東西。

一個月以後,班上再沒有遲到的學生,教室響起的讀書聲。

一些老師說:「現在的學生根本不愛學習。」這是很多老師痛苦的源頭之一。我們不討論是否符合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捫心自問:

我們愛學習嗎,我們愛讀書嗎?當我們告訴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時,我們是否做個標杆?

我們是否敬畏知識?是否堅信知識對人類和個體的意義和價值?在共享人類歷史文化遺產時,我們是否賦予知識以生活意義,使學生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巨大力量,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和敬畏?

其實,教育的使命和學校的責任只有一個:為學生創造一個自在、自信的學習環境。在這裡,老師們安心工作,學生們安心學習。由於個人和團體的價值觀不一樣,每個人心中的良好氛圍也不同,領導需要處理好分歧、期望和現狀的關係,最終提升學習環境。

校長,最應該為一所學校的氛圍負責,就像老師必須對他的課堂負責一樣。

什麼樣的課程評價更公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不得下達升學指標。」這只是一個禁止性規定,在禁止性規定以後,我們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指標體系評價學校和教師。

沒有明確的「立」也就難以實現真正的「破」。立什麼?立以課程為主對象的教育評價體系:

一是通過對學校和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的理性水平和實際付出的考量,評價課程建設和開發的勞動付出;

二是通過對學校和課堂上的課程表現和實踐的形態與質量,考量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水平和質量;

三是通過學生在課程實踐中變化的增量,考查學校和教師課程的效益和價值。

這樣一來,如果用課程評價學校和老師,我就不僅會問你教過多少優秀學生,而且會問你都做過什麼,你為這些學生提供了什麼樣的課程,你在開發和實踐這些課程有什麼樣的追求,付出了什麼樣的勞動等等。

當然,筆者也樂觀地期望,學校評價課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引導社會、學校、家長把精力全都用在關心和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課程建設中,而不是一門心思用在如何對學生「榨油」上。

課程合理了,學生的成長自然也就產生理想的效果。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的專屬精品教育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校長 的精彩文章:

TAG:新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