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類行為的三種動機

人類行為的三種動機

佛教的「慈悲」跟世間的愛有所不同,佛教的「慈悲」 是一種大愛無疆的境界。這種慈悲也有小乘的層次、大乘的層次,以及更高的層次。如果就大乘而言,則不僅針對親人朋友,甚至對於怨敵,也心懷悲愍

生命提升素——慈悲

佛教的「慈悲」跟世間的愛有所不同,佛教的「慈悲」 是一種大愛無疆的境界。這種慈悲也有小乘的層次、大乘的層次,以及更高的層次。如果就大乘而言,則不僅針對親人朋友,甚至對於怨敵,也心懷悲愍。

慈悲自己的敵人,這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比如有些宗教所倡導的愛心,其對境僅局限於自宗的教徒,不包含異教徒,如果異教徒做出不合理的行為,就可以進行殺害。

而大乘佛教的愛心,則是對一切生命的關愛,乃至對於動物,也像愛自己一樣地給予愛護。

叔本華曾說人類行為的動機有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快樂。這三種心中,希望自己快樂的心和希望他人痛苦的心,是自私的心、平庸的心,並非崇高道德的基礎;而希望他人快樂的心則是崇高道德的基礎。

佛教中也講:自私心是令人束縛的心,像毒藥一樣;愛他心是能令解脫的心,如珍寶一般。

如今的社會中,為什麼毒奶粉、地溝油等事件屢見不鮮? 就是有些人太自私了,在自私心的驅使下就做出這些傷天害理之事。所以這個社會確實需要利他心。真正崇高的教育, 也應當著重培養人的利他心。

《學習的革命》一書的作者戈登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達到三種和諧:學生與自身生命的和諧、與周圍生命的和諧、與大自然萬物的和諧。」 人與自身要和諧,就要首先調整好心。如果總是處於心煩意亂的狀態,又談何和諧呢? 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口頭禪常常是「好煩,痛苦,壓力好大」,而正面的詞語,比如「快樂,幸福,感恩」,都很少聽到。

我前段時間在其他學校里也講,古人口中是沒有「壓力」這個詞的,即便在如今的藏地,很多人也不知道「壓力」這 個詞。但城市裡每個人都說「壓力好大」——成年人要買房、 要買車、要養家,喊著「壓力大」;學生要學習、要考試、要就業,也喊著「壓力大」。究其根源,壓力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如果能學會調心— —培養一顆慈悲心,壓力也會隨之削弱。

敬摘錄《在心裡種朵花》

……

有一種光明不會滅

有一種追求永不停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法王如意寶:用這個竅訣可以斷除執著
「自己修行」和「利益他人」,哪個先?哪個後?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