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有錢人犯死罪該怎麼辦?有一辦法可以脫罪,為此還出現一職業

古代有錢人犯死罪該怎麼辦?有一辦法可以脫罪,為此還出現一職業

眾所周知,有錢能讓鬼推磨,不要說當代中國背後的各種莫名其妙的潛規則,就是在古代,人們一旦吃了官司,恐怕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走後門」。而古代有句俗話說的好,八字衙門向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富貴人家與官府衙門背後的金錢交易。而最令人感到臭名昭著的一種交易方式,就是清代流行的所謂「宰白鴨」的習俗,那麼,什麼是「宰白鴨」呢?

實際上,所謂的「宰白鴨」,並不是指屠宰動物,而是指在清代時期,一些家境富裕的富人們在犯了殺頭大罪的時候,他們可以花費一筆數額不菲的白銀,收買貧寒人家的孩子來代替真正犯法的兇手去刑場上砍頭,由於這些頂替富家弟子上刑場殺頭的貧寒子弟像極了那些在屠宰場之中被屠夫肆意耍弄的大白鴨,因此這項極其血腥的交易就被稱為了「宰白鴨」。

那麼大家就會問了,如此明目張胆的大搞幕後交易,清代歷代帝王對此都不管不顧嗎?實際上,關於「宰白鴨」最早的出現地點,是在乾隆初年的福建以及廣東沿岸,此時由於乾隆帝在位,最見不得這種齷齪的行徑,所以這種權錢交易的行為很多地方都不敢大張旗鼓的搞,可是到了道光、咸豐年間,由於清政府的吏治逐漸敗壞,南方的很多州縣之中都出現了「宰白鴨」的刑事案件,據統計,當時僅福建省一處,每年因為這種權錢交易而喪命的貧苦百姓就高達成百上千人。

實際上,由於「宰白鴨」這種惡劣的勾當導致真正草菅人命的罪犯兇手根本不受法律的約束,繼續為害一方,因此清朝的皇帝對於這種欺上瞞下的惡劣行為,可謂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比如道光皇帝就曾經下令嚴厲查處這類冤情冤案,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清廷吏治已經逐漸腐敗,判官在收受了富人家的賄賂之後,定會將整張案卷做的滴水不漏、天衣無縫,因此對於皇帝派來清查冤案的官員來說,根本就無法分的清楚哪些是「宰白鴨」的案件,因此形成了「白鴨」照殺不誤的局面。

據清朝官員陳鰲在自己的散文筆記之中記載,在福建的時候,他做過當地的案卷審閱官,有一次,他發現了一個極其奇怪的案卷,那就是明明被害人是身中十多刀不治身亡的,而縣衙的案卷卻非要說這個案子是一位年齡不過16歲的南海所做,因此他懷疑這是一起典型的欺上瞞下的「宰白鴨」事件。

於是他就秘密前往牢獄之中進行審訊,終於從這名男孩的口中問出真正的案情,原來,男孩的父母因為貪圖富貴人家的錢財,因此將他殘忍的賣給他人充當「替罪羊」,陳鰲聽後勃然大怒,立刻命令當地縣衙重審此案。

然而令他感到十分震驚的時候,此後不久,當地縣衙又將一份和之前並無二樣的案卷呈遞上來,這讓他感到異常迷惑,於是在臨行前他又和那個男孩見了最後一面。原來,當地縣衙得知他翻供之後,將他打的是遍體鱗傷,並且威脅他如果不承認自己是殺人兇手,那麼自己的家人也會遭到報復,深感絕望的男孩只好屈打成招,最終成了眾多「白鴨」之中的一個。

對此,清代詩人曾經寫過一首名為「宰白鴨」的詩詞,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了極其尖銳的諷刺,其中「街頭血漉三尺刀,哀哉性命輕於毛」更是血淋漓的刻畫出了一幅清代晚期官員們大搞權錢交易、迫害貧民百姓的無恥嘴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一山村村民搬出祖墳和一把寶劍,只為證明一件事:我們是崇禎後代
將軍吃飯時不熱情,朱元璋非常生氣,將軍只好回家砍下兩兒子頭顱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