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購 從「一張票」到「掃一掃」 從供銷社到大商場

購 從「一張票」到「掃一掃」 從供銷社到大商場

購 從"一張票"到"掃一掃" 從供銷社到大商場

2008年,隴南山區趕集的人們。

2004年,蘭州市民在一家超市內搶購商品。

蘭州市民在品牌專賣店選購服飾。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陳功章 攝

本報記者 薛巍敏

提起「糧票」,很多年輕人對它已十分陌生,但憑糧票、油票、布票去供銷社購買生活必需品,卻是老一代不能忘懷的記憶。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普通人經歷了從到供銷社「憑票購物」,到超市選購,再到網路「淘寶」的消費經歷,現如今,又進入了掃碼無現金支付時代。在這40年里,人們購物方式的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百姓生活的變遷。

購物全憑一張「票」

走進新時代,各種購物票據早已遠離人們的生活,但對許多曾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糧票」這個詞帶給他們的除了感情複雜難以言表外,還有蘊涵其中的苦澀和辛酸、沉重和無奈。

「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這樣共同的記憶,吃飯要有糧票,買油要有油票,穿衣要有布票,這些票據成了『第二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從小在蘭州市榆中縣長大的馮建華說。

當時,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生活必需品進行統購統銷,農民要想購買生活必需品不僅需要憑票購買,而且只能通過供銷社,供銷社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牛」單位。 「當時就盼著能認識供銷社的職員,這樣能早些知道一些走俏的東西什麼時候到貨,就不用去排長隊了。供銷社職員、百貨公司的售貨員在當時都是很吃香的職業。」馮建華說。

「改革開放前,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頭分配,每人每月30斤糧票,其中30%還是粗糧,當時就是一些玉米面之類的;每人每年1丈布,物資緊缺的那幾年只有3尺;當時的煤油、鹼和白糖都特別緊張,一個季度每個人才分1斤白糖。」在馮建華的記憶里,那些票據在當時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其實比錢更有用,因為有錢也買不到想要的東西。

馮建華說,就是到了1985年、1986年的時候,雖然一些生活必需品不那麼緊張了,但是像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這些東西還是稀罕物。「家裡那台14英寸的黃河電視機還是我哥哥從陝西的廠家買回來的。」

計劃經濟時代,物品奇缺,求大於供,只能採取憑證分配的辦法。從1954年中國實施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後,1955年到1982年共印製了9種年版33枚全國通用糧票,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用糧票購買糧食用品,其中還包括食用油。若要出差或探親,一定要用地方糧票換上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才能出門。

此外,還包括肥皂、布等,布用布票,肥皂用肥皂票,糖用糖票,除了自來水不用票,凡是生活用品幾乎全部用票。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糧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無論買麵條或其他糧食成品,基本上都不再使用糧票了。1993年全國取消糧食定量供應,在五十年的風雨歷程中,糧票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退出了社會大舞台。糧票的廢止,反映了中國從物質短缺時期邁入了物質豐富時期,是經濟體制的一次成功轉身。

商場超市成為消費「主陣地」

今年33歲的林國華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糧票在他懂事的時候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他告訴記者,小時候買東西都是去街邊小商店,裡面雖然不大,但是有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聽大人說市裡有了「超市」,裡面的東西可以隨便挑,挑好再去付款,當時年幼的他心裡一直在琢磨「超市」到底是什麼樣的。

根據有關調查,1990年以前的零售業態一直處於以大型百貨店為主體的單一業態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流通領域進入買方市場開始,這種局面慢慢被打破。豐富的消費品使得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幾乎絕跡,市場上絕大部分商品都處於供過於求狀態,剩下一少部分商業也基本上處於供求平衡。

「沒過多久我們家附近出現了第一家『超市』,但依現在的標準來看,也就是比一家便利店稍微大一些。但當時到裡面一看,果然和以前自己鍾愛的商店不一樣,商品種類不僅名目繁多,而且自己可以在裡面自由地選擇商品。更令我高興的是超市裡的商品一般比商店的要便宜,這對每個月只有幾元零花錢的我來說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林國華告訴記者。

「蘭州的超市越開越大、越開越多,拿著籃子在裡面輕鬆地選購不再是什麼新鮮事。現在大家買一些日常用品也都願意去超市,不僅選擇餘地大,而且質量有保障。超市已成為人們購買日常用品的『主陣地』。」林國華說。

蘭州市統計局今年4月公布的《2017年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蘭州市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8.72億元,比上年增長7.6%。正如人們所感受到的,蘭州市的零售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歷了從計劃經濟時期國營商業一統天下,到今天各種所有制、投資主體和業態的多元化,使得蘭州零售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網路「淘寶」成為購物新選擇

隨著時代的發展,超市也不再是唯一的購物主流場所,通過網路,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網購物美價廉、方便快捷等優勢,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90後的趙誠就是網路購物的堅定簇擁者。

「現在無論吃穿住行,想要什麼應有盡有,點點手指都能解決。」在趙誠眼裡,逛商場是件很累人的事情,而網路購物直接把需要的東西送到自家樓下,省心省力。

伴隨著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網路消費的選擇也趨於多樣化。「以前網購大都買衣服,現在許多快遞隔天就能到達,吃的喝的都可以在網上選購。」趙誠告訴記者,今年夏天家裡的飲料啤酒就全部是在網上購買的,不僅有周圍便利店沒有的飲料品牌,而且價格更便宜。

趙誠的想法代表了現在許許多多網購一族的心聲,在今年電商6?18年中大促中,京東數字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甘肅省京東平台累計下單金額達1275億元,沖頂新高。

根據今年6?18京東全球年中購物節期間的統計,甘肅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是:蘭州、天水、慶陽、白銀、酒泉。嘉峪關市在今年的大促中同樣表現亮眼,是省內消費金額增長冠軍,同比增長52%。根據數據,甘肅用戶的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95後年輕人佔25%,女性用戶佔比在全國排名第八。

雖然網路購物存在諸如網購商品的質量問題、個人信息有泄漏風險、缺少直接購物體驗、不能進行試穿試用等弊端,但趙誠認為,這是新興事物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現在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網路購物環境不斷完善,既可以解決網路購物發展的瓶頸問題,又可以解決消費者的權益問題,從而讓網路購物更快更好地發展下去。

「掃一掃」開創未來市場

除了購物場所的不斷豐富、變化,人們購物的方式也在新技術的引領下發生了悄然的改變。

「你好,我要一碗牛肉麵再加一份肉。」今年在蘭州上大四的王偉文買完午餐後,直接拿出了手機,打開微信「掃一掃」完成了整個支付流程,中間沒有出現任何現金的身影。

王偉文告訴記者,自己和周圍同學現在出門已經很少帶錢包了,從和同學聚餐到買一瓶礦泉水,都可以用移動支付來解決,現金已經變成了手機中顯示的一串數字。

對很多人來說,如今在便利店、超市或者餐廳、商場里拿出手機來進行支付,似乎已司空見慣。但如果回看移動支付的發展歷史,把目光放在5年之前,所謂移動支付仍很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其實,早在1993年,國務院便啟動以發展電子貨幣為目的的金卡工程。2002年3月,中國銀聯成立,意在實現銀行卡全國範圍內聯網通用,使得異地跨行的網上支付成為可能,中國真正的清算體系建立了起來。正是因為這些基礎性建設,讓未來移動支付的飛速發展成為可能。

時間來到2012年夏天,打車軟體出現了。打車的小額、高頻場景與支付寶二維碼支付形成契合,成為掃碼支付最先普及的領域,之後,微信支付的二維碼支付也藉由打車軟體進入市場。

自此,伴隨著智能手機、4G和WiFi網路的普及,移動支付開始以摧枯拉朽之勢改變著人們的購物習慣,讓人們擺脫現金的束縛,進入「無現金」社會。

雖然和許多新生事物一樣,移動支付的風險呈現出隱蔽性、複雜性、交叉性等新趨勢,尤其是移動手機端的賬戶盜用和欺詐屢有發生,給用戶資金造成一定損失,但這並沒有阻止移動支付在提高安全堡壘後繼續融入人們的生活,隨著指紋、刷臉、虹膜、聲音、指靜脈等生物識別技術的成熟,密碼本身都快要過時了。

「在中國的大城市,幾乎人人都用智能手機支付購買一切東西。在餐廳,服務員會問你用兩種智能手機支付手段中的哪一種:微信還是支付寶?現金支付是第三種選項,且可能性很小」。

「正如十年之前,很難想像手機支付如此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或許再過十年,今天的主角都會成為歷史,新的勢力早早站上了風口。」學習計算機專業的王偉文相信,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進步,我們的購物方式在未來仍會發生改變。

相關新聞:

【我們的40年】娛 從單一到多樣 從大眾到個性

改革開放初期,娛樂僅僅是小範圍的小品相聲演唱會,到如今網路、手機等科技產品衍生出來的各種娛樂方式,形式和內涵都在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改革開放40年里,層出不窮的娛樂種類讓民眾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在娛樂方式的轉變中也體現出了人們對生活和理想的訴求。【詳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全國田徑冠軍賽甘肅省中長跑名將張新艷奪冠
龍舟賽成為高台文化旅遊靚麗名片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