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招搞定孩子入幼兒園的煩惱

二招搞定孩子入幼兒園的煩惱

家培優幼小

值得關注的公眾號

各位家長好,又到了每周三的原創分享時間。今天給大家說一說果果「入園訓練」的故事。如果您也有關於入園的問題,歡迎給我們留言~

果果是趕著獅子座的尾巴出生的小妞,到8月底才滿3歲。所以對於9月去上幼兒園這件事,我爸媽、公婆都有些自己的意見:外公外婆心疼果果年紀小,不贊同今年入學;爺爺奶奶嘴上不說,心裡也是有些反對,覺得可以明年再去報道。

適不適合上幼兒園,作為媽媽,我不是特別看中年紀,關注的是下面二點:

一、體能&動手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能吃能睡能跑能跳。

幼兒園生活是小集體生活,萬一生活老師偶爾忙不過來,不會自己吃飯還不得餓肚子呀。這點上要表揚一下我們家的果果,她可是剛滿一周歲就會自己動手,用湯匙吃飯的孩子。再說運動方面,我們家裡的鞦韆和滑滑梯,這小妞可是上下自如,玩得不亦樂乎,是個反應敏捷的寶寶。

二、心智&溝通能力:能和同學溝通玩耍,碰到問題會找老師,受了委屈會和父母講。

因為是老二,果果的語言表達能力相比於哥哥同期,更是強大一些:不僅可以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大人幫助的時候會呼喚,而且記憶力好,可以完整的描述一些簡單的活動,這方便我及時了解園內生活。這點很重要,我需要通過孩子的描述了解她一天的生活。

除此之外,果果開始有認識更多小朋友的意願,表達出對新的知識領域的渴望,等我把這些分析講給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聽後,大家也都安心下來,支持送她去幼兒園。這裡說句題外話,作為雙職工家庭,特別感謝四位老人的付出!

對於入園準備,我提煉了二點:

一、心理準備

1、講解幼兒園

小寶寶並不知道幼兒園是什麼,這就需要家長和寶寶講一講:幼兒園是個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學習的地方,每個寶寶長大了,都要去幼兒園。

那裡有玩具,有老師,有小朋友。白天,媽媽把你送到那裡,你在那裡吃飯、睡午覺,和小朋友玩,晚上媽媽再把你接回家。

提示:對寶寶講時,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幼兒園有多好多好,免得孩子在入園後,心理落差大,反而認為家長騙他,不願去幼兒園。

2、熟悉環境

雖然在寶寶的頭腦中,大致有了對幼兒園的印象,但沒有親眼看到,在其頭腦中也是模糊的。在平時,家長應該和寶寶一起,到幼兒園走一走,看看幼兒園的外觀,聽聽孩子們的唱歌聲,歡笑聲,讓寶寶產生願意進幼兒園的願望。

當幼兒園入園時,放學時,家長甚至可以進入幼兒園裡,讓寶寶和小朋友離得更近,看看幼兒園裡有什麼玩具,有什麼花草樹森等等。

二、物品準備

1、生活用品

有的幼兒園要求統一購買被褥、洗漱用品,有的則要求自己準備。入園前,父母應打聽好相關事宜,以免重複準備造成浪費。如果是自備生活用品,細心的媽媽可以在寶寶的毛巾、被子等物品上寫上名字,防止寶寶找不到自己的東西。

2、衣服

在服裝方面應為寶寶準備3-4套換洗衣服,容易尿褲子的孩子還要再多準備兩套。這個年紀的寶寶,頭大體圓,皮膚細嫩,特別好奇,喜歡扯東西與亂吃東西,款式上宜選擇簡潔柔和、易穿脫的服裝。而在面料工藝上,柔軟、吸水性較強的天然纖維材質、耐磨易洗的全棉質衣物都是上佳選擇。

女孩的衣服不要有太多裝飾物,如果女孩梳著辮子,最好梳簡單的髮型,不戴過多的飾品。男孩最好不穿帶拉鏈的褲子。一定要給寶寶穿內褲,避免肚子受涼,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秋冬季室內外溫差大,準備一薄一厚兩件小背心十分必要。

3、鞋子

一般幼兒園都會要求準備一雙室內鞋和一雙室外鞋。室內鞋以跟腳、輕便的布鞋為好,鞋底要防滑,防止孩子上洗手間滑倒。室內鞋不能用拖鞋,防止摔跤。室外鞋以旅遊鞋、運動鞋為宜,適合跑跳活動。不要給孩子穿高筒靴,會造成孩子腳踝被箍住,容易摔跤。夏天的涼鞋要穿前邊包頭的,防止孩子奔跑遊戲時絆到東西,弄傷腳指甲。

4、安慰物品

如果寶寶依賴性較強,為了減輕寶寶的分離焦慮,可以給寶寶帶上他平時喜歡的一兩件玩具。如果寶寶離開家人午睡困難,可以給寶寶準備好他平時用的小被子或者小枕頭等安慰用品。

自從有了孩子,頓覺時間過得飛快,還記得兒子入園那天,他在園內哭,我在園外默默流淚,那場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後面送他入小學,我更是久久徘徊在校門口不忍散去。大概是經歷過這二次,後面看著兒子一步一步的成長,參加小提琴比賽,加入少先隊員,日漸強大。輪到女兒,便淡定從容了很多,準備也充分。

用台灣作家龍應台女士的《目送》結尾吧!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畢竟,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關只能自己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培優幼小 的精彩文章:

TAG:家培優幼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