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細數中國古代的素質教育

細數中國古代的素質教育

原標題:細數中國古代的素質教育



余秋雨說,人生這個話題,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但始終沒有人能夠說明白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素質教育不也是如此嗎?

有人說素質教育就像是一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確實,素質教育本身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標準和定義,這也是它很難真正落實的原因之一。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不一樣,它不是100分就是最好。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也不一樣,它不會直接給你一個謀生的技能。素質教育更多是從多個方面來鍛煉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在我們印象里,中國古代的教育就是儒家的四書五經,還有一個人在搖頭晃腦地背書。但其實,中國古代某些時期的教育是很接近素質教育的,至少從形式上來看是這樣。


比如西周的六藝。西周六藝以禮樂為核心,附以射、御、書、數。

禮教是有關政治、宗法、人倫道德、禮儀規範等方面的知識教育。《禮記·經解》謂「禮之於正國」,猶如衡之於輕重,繩墨之於曲直,規矩之於方圓。可見禮教對於西周之重要性。對於個人來說,這是一種意識觀念的培育。樂教主要是學習有關宗教祭祀樂舞的知識,包括音樂、舞蹈、詩歌、戲劇和作文。雖然樂教是政治宗教和人倫道理的綜合教育,但它也提升了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以及藝術表達能力。禮教和樂教互為表裡,相輔而行,有利於鞏固西周統治,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培育信仰觀念和藝術能力的重要性。


射御則是培養武士的教育,它不僅僅是一種體力或技藝的練習,更是對道德情操和內心志向的培養。西周禮法中規定士子要學習「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學」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基本可以看出其內容之豐富。射御代表了動的教育。最後的書數則是代表了靜的教育。書數主要是有關讀寫算的知識教育。書是識字教育,而數則有明顯的實用實效特徵。


西周六藝既有道德意識層面上的教育,也有體力技能方面的訓練,還有知識方面的教育,動靜結合,並且實用性和價值觀教育兼有。雖然六藝主要是面向貴族群體,但這種教育的全面性還是值得借鑒的。


以西周六藝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春秋時期的教育也是頗具素質教育色彩。


隨著周天子大權旁落,諸侯割據四方,在政治下移的過程中,文化也在逐漸從以官學為主到私學昌盛。原本在宮廷掌管典籍,精通六藝的士人紛紛出走,流落民間,將知識撒播在更廣闊的天地。


孔子是最負盛名的私學大師,它第一次提出「有教無類」,無論出身、性格、趣向如何,凡「自行束脩以上」者,都可前來受教。「束脩」指的是帶給老師的禮物。孔門弟子中,貴族、富商、平民、賤人無所不有,甚至「暴者」、「大盜」、「刑戮死辱」之人,只要虔誠求教,都未嘗不誨。這個對於我們現在搞素質教育意義重大,因為素質教育很容易變成精英教育,所以有教無類的原則很重要。孔門弟子中,「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各有所成。


類似孔子這樣優秀的教育家當時還有很多,大家自立門派,自由講學,極大地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學習氛圍。各家各有所倚,各有所長。《漢書·藝文志》記儒家「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物」。道家講求「清虛自守」。陰陽家講求天文曆象。墨家貴儉、兼愛、尚同、非命,並重視應用科學技術的傳授。而法家則以刑名之術,馴化學人。除此還有很多其他門派,都各有特色。學人可依據自己的興趣志向自由選擇要學習的門派,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嗎?

不過說到底,今天的素質教育實行情況肯定和古代不一樣,畢竟整個人口基數,社會情況大大不相同。但是如西周六藝般全面豐富的教育內容,如孔子倡導的」有教無類「思想,如春秋百家所展示的自由氛圍,皆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芥末堆看教育 的精彩文章:

無人養老的韓國中產:70歲那年,我還在拚命工作

TAG:芥末堆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