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蒙古做強乳業正當時

內蒙古做強乳業正當時

作為中國的乳業大區,內蒙古全區奶牛存欄和奶類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多年來,人均奶類產量超過300公斤。

作為中國的乳業大區,內蒙古全區奶牛存欄和奶類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多年來,人均奶類產量超過300公斤。

據數據統計,2017年,內蒙古奶牛存欄210萬頭,其中荷斯坦奶牛150萬頭,牛奶產量693萬噸,產能約佔全國行業總體水平的1/5。荷斯坦奶牛存欄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80.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4個百分點。三聚氰胺和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9年都是100%。同年,伊利、蒙牛雙雙進入「全球乳業20強」榜單前10強,邁入全球乳業的第一陣營。

是什麼讓內蒙古乳業再現雄風?

是企業對產品品質的孜孜以求,是政府的悉心關懷。

作為國內知名的乳製品企業,伊利始終發揮著乳業先鋒的作用,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乳業高質量發展。據集團副總裁徐克介紹,目前,伊利已經建立和完善了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產業鏈質量控制體系,在源頭上不斷推動奶源基地建設的轉型升級,整合優質奶源,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化和智能化的牧場建設,從源頭上保證奶源質量,夯實「品質企業」基礎。從2014年至2016年的3年內,伊利共投入約13.5億元用於奶源升級與建設,大大增加了質量控制指標。與此同時,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伊利對全產業鏈進行技術改造和工藝革新,10年間,累計投入20億元用於購買世界先進檢測設備。

據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陳巴特爾介紹,作為我國奶業主產區,內蒙古一如既往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奶牛養殖扶持政策,加大良種補貼力度,優化奶牛區域布局,大力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使得自治區乳產業得到了穩定健康的發展,進一步穩固、加強了全國重要的乳品生產加工基地地位。一方面,為生鮮乳收購站機器設備購置補貼。主要對擠奶機、貯奶罐、冷藏罐等進行補貼,其中中央財政補貼比例為30%以內,購機者負擔70%以上。另一方面,為奶牛上政策性保險,在2008年的基礎上,從2010年開始,保險費補貼比例按中央財政30%、自治區財政55%、旗縣財政30%、農戶或農戶與養殖企業共同承擔15%的保費進行補貼。每頭保險奶牛的保險金額按照品種、畜齡、產奶量和市場價值不同,分為4000元、5000元和6000元三個檔次,具體由投保人、被保險人與保險人協商確定。此外,積極建設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自2013年起,自治區每年安排預算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專項資金8000萬元,每年國家奶牛標準化建設專項資金約1億元,統籌用於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如今,全區荷斯坦奶牛存欄超萬頭的旗縣已達44個。

除了政府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在乳製品質量監管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據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楊璽介紹,為了加強乳業監管,區局將日常抽檢和監督檢查相結合,對乳品生產、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實行嚴格的檢驗制度,確保新出廠的產品不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同時推動嬰幼兒乳粉進藥店銷售,藉此嚴格把好銷售關。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要點資訊一點通 的精彩文章:

武漢白沙洲市場:蔬菜價格穩中有降 水產價格略漲
雁默:台灣「新南向」了嗎?

TAG:要點資訊一點通 |